更新时间:2023-11-01 17:50
新明剧场,是蒲殿俊在1923年出资在北京香厂路盖的一座相当现代化的新型剧场,乃为使“人艺”(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员得到舞台实习的机会,后剧场被烧毁。1923年5月19日,蒲殿俊率领“人艺”的学生向社会作第一次公开实习演出。蒲殿俊在新文化运动中,最大最突出的贡献是他所积极从事的从传统旧戏向现代戏剧的改革工作。
演出的是由陈大悲编剧的《英雄与美人》。由女生吴瑞燕饰演土娼,在北京开创了男女合演的新风。同时,试行对号入座办法,改进了剧场管理。1926年,默片时期的艳星杨耐梅在北平新明剧场登台,票价比梅兰芳还要高,居然天天满座。原因就是杨耐梅久在银幕上出现,但一直未能开口说话,现在即便唱的是北方人听不懂的粤剧(杨耐梅是广东人。)观众也受好奇心的驱使而趋之若鹜。
1922年冬创办于北京。校长蒲伯英,教务长陈大悲,鲁迅、周作人、梁启超、汪优游等为校董。学校以提高戏剧艺术、造就戏剧专业人才、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招收中学毕业和有同等学历的男女青年为学生,学制3年。主要课程有剧本实习、动作法、戏剧史、编剧术、布景术、化妆术、雄辩术、音乐原理、跳舞等。表演技术课大多由陈大悲担任。为引导学生重视舞台实践,学校先后举行过12次公演,演出熊佛西的《新闻记者》,胡适的《终身大事》,陈大悲的《幽兰女士》、《良心》、《英雄与美人》,蒲伯英的《道义之交》等剧。1924年因经济困难和人事纠纷而停办。
蒲殿俊创办的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本着力图造就一批职业的高尚的戏剧人才的宗旨。进入该校学习的四十余名学生,不但不付学费,学校还管吃管住,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是很新很科学的。
1921年5月,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汪仲贤、何一岑等十三人,在上海组织了一个“民众戏剧协社”,他宣称“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枪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他们准备编印《戏剧》月刊,借以发表自己的主张,“介绍西洋学说”。
与蒲殿俊相交甚厚的著名现代戏剧家陈大悲(也是“民众戏剧协社”的发起人之一)将这个协社的宣言带给蒲殿俊。蒲殿俊看后十分兴奋,但他认为这还不够,还不足以表明他们决心改革中国传统旧戏的基本思想,还不足以团结更多的志同道合者。
蒲殿俊认为,“戏剧是引导人类向光明路上去的一颗明星,是打破旧中华传统的种种偶像的一利器,是开垦世界的、人类的、‘新中华’的一柄长锄。和其他新学问新事业一样,很值得,而且应该用多数量的精力去改革它,创造它,无休无限地去发展它”。
蒲殿俊与陈大悲,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建立起了“新中华戏剧协社”,由蒲殿俊和陈大悲负责总联络,协社在国内外共有四十八个团体社员,人数达两千人以上。他们两人共同发表了《新中华戏剧运动的大同盟宣言》,宣言写道:“戏剧是研究人的一种最简便,最明显的方法、手段或是道路;人改造了,社会自然也就改造了”。宣言中,他们宣称:“我们的目的是使退化的迷信戏早早绝迹于中国的剧场,早立基础在我们这新中华国土内”。
蒲殿俊不仅在理论上积极主张戏剧改革,而且能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1922年在北京,他出资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以培养从事新戏剧的人才。蒲殿俊虽然不赞成一般的商业的营利戏剧,但是他主张提倡职业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