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

更新时间:2024-09-10 18:45

《新生》是巴金灭亡》的姐妹篇。

主要内容

1930年与1931年之交,巴金动笔创作构思已久的中篇小说《新生》。这是《灭亡》的姊妹篇,是巴金计划中要写的连续性系列作品之一。巴金在法国读了佐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这套连续性小说后,也曾设想尝试写成五部连续性的小说,甚至连书名也已拟好:《春梦》、《一生》、《灭亡》、《新生》、《黎明》。

但是作品着重描写的是李静淑的哥哥李冷的故事。由于杜大心的死,他的思想引起矛盾,既放弃了过去的优裕生活,又不愿投身到革命中去,过着孤独而寂寞的生活。他喊叫,“我只知道我自己。在我底世界中我当然是中心。”他成了虚无主义、个人主义者,说:“我否认一切,我反抗一切,便是你们奉为神圣的人民我也反对。”于是他只能陷在绝望之中,觉得自己的前方只有黑暗的坟墓。他的妹妹李静淑、恋人张文珠,以及许多朋友给了他爱,使他也走上了革命的路。后来他被捕后,梦见一个可怕的残忍的杀戮两位少女的场面,激起了他的复仇之火。他虽然牺牲了,但是集体的生命仍在延续。本书结尾,巴金借用《圣经?约翰福音》中的一句话来点化主题:“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落在地里,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创作背景

《新生》有两个稿本。第一个稿本和刊载这部小说的《小说月报》在一九三二年初都被毁于日寇的炮火,他又重写了第二个稿本。《新生》和《死去的太阳》出版后,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和一九三五年三月,先后被当局所禁止。《新生》的罪名是“鼓吹阶级斗争”,《死去的太阳》的罪名是传播“普罗意识”。

巴金对日本帝国主义作过一篇愤怒的声讨,觉得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再一次显示他对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视的,是写中篇小说《新生》。这部小说本来早在1931年8月就写好了,9月间他托朋友索非送到小说月报社去,编者郑振铎决定从1932年1月号起在《小说月报》连载。巴金已经看到了这一期杂志的“目录预告”,听朋友说杂志已印好在装订中。却没有想到“一 . 二八”事变的炮火把闸北商务印书馆的厂房毁得一干二净,它所属的小说月报社和印刷厂全给毁了。纸灰飞满闸北的天空。《新生》这部作品,从原稿、校样直到刚印成的杂志,全部化成灰烬。

巴金看见,这时不少人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灾祸,仍然勇敢地站起来跟侵略者作斗争。他不会为自己这本小说感到痛惜,他说,我的精力是侵略者的炸弹毁灭不了的,我要把《新生》重写出来。1932年7月的盛夏,他的房间闷热如同蒸笼,从白天到深夜他一动不动地伏案写作,有时饭也忘了吃。就这样,他只花了两个多星期的功夫,第二次写完了《新生》这部十万字的小说。他是一口气写完它的。第一稿的内容和文字还很清楚地印在他的脑子里,必须趁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写出来。他写得快,因为这是已经装在脑子里面的东西,不必停笔苦思。《新生》重写成功,他建起了一座帝国主义的炸弹所不能毁灭的、将要永久存在下去的“纪念碑”。

作品鉴赏

《新生》在艺术上保持了作者原有的热情奔放、描写酣畅的风格,但是比起《灭亡》来,似乎缺少那种炽烈的、火辣辣的、甚至带有一点狂热的描写,显得平淡了一些。

他写《新生》,采用日记体裁第一人称自叙的形式。故事描写杜大心虽然死了,但是理想不灭,更多的人起来奋斗。李静淑和朋友张文珠都穿蓝布短衫到工人中去从事革命运动,办夜校,出刊物,领导工人运动,筹备“五卅惨案”周年纪念等等。人们从这里或多或少会感受到为巴金倾心赞美的俄国民粹派到民间去的历史在她们身上的延续。《新生》有两个稿本。第一个稿本和刊载这部小说的《小说月报》在一九三二年初都被毁于日寇的炮火,他又重写了第二个稿本。《新生》和《死去的太阳》出版后,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和一九三五年三月,先后被当局所禁止。《新生》的罪名是“鼓吹阶级斗争”,《死去的太阳》的罪名是传播“普罗意识”。

巴金在这两部作品中,描写的是小资产阶级和分子在动荡混乱的社会中,从迷茫逐渐走向觉醒,最终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艰难历程。

《灭亡》的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青年,他憎恶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人民。但他又对人民的麻木不仁无法忍受。于是他憎恨一切人及世上的一发美好的事物,甚至憎恶太阳。在黑暗现实和病痛的折磨下,杜大心冒险从事暗杀行动,做了无畏的牺牲。

《新生》描写在杜大心死后,他的女友继承了他的革命事业,在革命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转变成为一位有胆有谋的革命领导者。这两部作品充满着巴金不可阻挡的反抗热情和推翻现存不合理制度的执着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杜大心、张为群等都具有为民众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和对旧社会的强烈的复仇意识。但他们过分看重自己个人的力量,想通过个人的奋斗和复仇来实现解放社会的愿望,存在着一定的英雄主义因素,而对民众力量的认识相对不够充分。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2005年),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解放后,巴金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等职。新时期出版的《随想录》《探索与回忆》等,具有极高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新时期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巴金于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文学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