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6 17:19
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中事实不准确和不真实,或加入了有偏见的解释。以下的报道方式可能造成新闻失实:(1)突出强调并不真正重要的事实,或把次要的事实与重要的事实混杂在一起;(2)把各种零散事实、部分事实拼凑成新闻,作为事实整体加以描述;(3)曲解事实;(4)炒作(强调和放大)事实;(5)对事件中应该披露的某些事实不报道。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1)过分迎合受众兴趣或遵从组织意图;(2)记者为了文章动人以主观意图安排事实;(3)采访不深入、表达不准确、编辑不慎、工作制度不健全等。
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现象。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新闻记者》杂志曾连续评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2002年十六大伪新闻》中的“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其中有“千年木乃伊出土怀孕”、“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一男子游悉尼因好色两肾被偷”等匪夷所思的假新闻。在对体育、娱乐圈的球星、歌星、影星的报道中,往往是第一天报道,第二天辟谣或更正,第三天吵吵嚷嚷要诉诸法律,实在是真假难辨。
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这类失实,大量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里,作者以为“油多不坏菜,好话说多人不怪”,说了许多过头的好话。比如,有些描写邓小平在1969年11月到1972年11月下放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期间的新闻报道说:邓小平有八级钳工的水平。而曾与邓小平一起干活的该厂工人余克钧回忆道:“刚开始,邓小平用的锯条断得很厉害。到后来,他的锯条磨光也不断了,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但是这也没有四五级钳工的水平。”“不能因为他是伟人就故意拔高,把他说成八级钳工。至于一些文章说他有四五级钳工的水平,那也是不确切的。”
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与上述两种失实相反,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上海一家报纸在1999年3月份以整版篇幅刊登一家化妆品公司开拓市场的先进事迹,文中什么都讲了,市场占有率、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生产值等等,就是避而不谈企业的盈利情况。这可能有难言之隐,但抽掉这个关键数字,企业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在电视、广播中,这方面的失实比较突出,有些电视台在拍摄专题经济新闻时,让一些长得漂亮的文工团员代替工人装模作样操作机器,代替农民来拍“喜摘丰收棉”等等。
牵强附会,因果不符
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隐瞒掩盖重大事件、重大事故
新闻失实不仅仅指已经公开报道的新闻,同样包括隐瞒掩盖重大事件、重大事故
新闻失实,就其性质来说,可分为两种: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
在采写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失实,多半是由于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的。有的采访不深入,以讹传讹,造成失实。编辑的疏于检查和核对不严出现的技术性差错等,也是一个原因。
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其原因比较复杂,有新闻队伍内部问题,也有社会原因。也有一些单位的风气不正,利用新闻来虚报成绩,为个人或单位骗取荣誉或掩盖劣迹。
此外,新闻失实可分为宏观失实与微观失实。
宏观失实是指虽然报道中的某一事实或全部事实符合客观实际,但放在整个传媒大背景下,则可能存在某些思想性或导向性错误,引起受众对某一类事件的“同一”看法,甚至是偏见,从而对某一类事物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微观失实是指报道中的某一事实失实或新闻六要素中的某一要素失实。
第一,新闻失实趋向常态。
第二,故意性失实的比例增大。
第三,新闻失实入侵公共领域。
1、鼓励记者实地采访和考察,多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2、信息源来自其他媒体和机构,要认真核实、并确保无误后再进行报道。
3、在新闻写作的实际操作中,要尽量地减少使用模糊性的词语。
4、做好事实核实工作。
5、避免掺杂个人偏见和集团偏见。
6、提高记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建设。
7、新闻报道要从整体中反映事件的真实,把握好事件上下左右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