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更新时间:2024-05-09 21:31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拼音: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成语典故

公元前533年,周朝的大夫甘襄与晋国的大夫阎嘉争夺阎地的土地。晋国的梁丙等率领阴戎(少数民族)进攻周朝的颍地。

周景王派大夫詹桓伯前往晋国,代表周天子历数自晋惠公从秦国归国以来,秦、晋等侵扰姬姓(周天子姓)国家,甚至造成戎人占据中原的过错,认为这都是晋国的责任。

周天子派詹桓伯前去责备晋国:“在夏代,因为我们祖先后稷有功,魏、骀、芮、岐、毕五国就被封为周王室的西部领土;武王战胜商朝之后,蒲姑、商奄又成了我们的东部领土;巴、濮楚、邓四国是我们的南部领土;肃慎、燕亳则是我们的北部领土。因此我们周王室并没有特别近的封地。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分封同母弟为诸侯,是为了在四周拱卫王室,以防止王室的衰落和败坏。对待他们怎能像帽子和剪掉的头发一样随便就扔掉呢?先王派梼杌等四凶居住在四方边远的地区,就是要让他们抵御各种妖魔鬼怪,所以让阴戎的祖先允姓中的奸邪之人住在瓜州。伯父晋惠公从秦国回来后就引诱他们来到中原,威胁我姬姓诸国,并侵入王室的近郊,从此戎人就占领了这些地方。戎人占据中原,究竟是谁的责任呢?后稷缔造了周朝的天下,如今却任由戎人四处横行,不令我们感到头痛吗?希望伯父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王室对伯父来说,就像是衣服上的帽子,树木的根部,流水的源头,百姓的主人。假如伯父要撕毁帽子,拔掉树根,堵塞水源,专横地丢弃主人,即使是戎狄也不会再把我这个天子放在眼里。”

赵宣子也回顾了从晋文公以后晋国的所作所为,认识到晋国确实做了些不对的事,影响不好,于是决定以后王室有婚丧大事,晋国派人前往王室祝贺、吊唁;同时将阎地土地送给周朝,放回在颍地抓获的俘虏。后来周天子也派人逮捕了甘襄送给晋国处理。

成语寓意

晋国是周王的同姓诸候,周王的存在对于晋国来说,就象衣服有了冠冕,木有根、水有源,老百姓有了谋去一样。“树无根必枯,水无源必竭”成语启示人们,没有牢固基础的事物,就象没有根的树木,没有源的水一样,是不可靠的。

成语运用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指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分句。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作“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可单作“无源之水”。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今终日营营,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采摘汲引之劳,而盈涸荣枯无常。”

宋·陈文蔚《答野谷方君书》:“大抵近世之弊,谈说胜而践履疏,外华侈而内省略,讫于无所成立而后已,如无源之水,难以望其波澜;无音之灯,不可冀其炜煜。”

宋·真德秀《读书记·长幼》:“初非薄于朋友也,苟杂施而不孙,虽曰厚于朋友,如无源之水,朝满夕除,岂可保哉。”

元·陆文圭《送陈无逸赴攸州博士序》:“今二子之仕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与存,不知丧与亡,或激而愤,或惧而哀,然则生平词藻之劲赡,翰墨之精英,蔚然于当时者,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

明·朱舜水《孝说》:“于此不著力理会而言学,是远人以为道也。纵是甚等聪明,其等博洽,甚等精透,却总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用力虽勤,而推充不去。”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六:“天下未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未有无祖宗父母之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