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更新时间:2024-07-09 00:05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报教育部备案的一所专科层次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

历史沿革

办学源头

2003年4月,为进一步优化无锡市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无锡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将原无锡市干部学校、江南学院旅游经贸分院、无锡市职工大学、无锡市轻工职大四所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无锡市职工大学(同时挂无锡市干部学校牌子),并申报转制为普通高校的决定。

2004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无锡市城建职工大学并入无锡市职工大学,组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9月,学院整体迁入藕塘新校区。

1911年2月,江苏学司委任顾倬(述之)为监督,负责筹办官立第三师范学堂。9月17日官立第三师范学堂正式建校。

1912年4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三师),顾倬任校长,定“弘毅”为校训。

1913年9月4日,学校建立附属小学,1923年建立农村分校。

1927年6月,学校改为江苏省立无锡中学(简称锡中),前期师范改为初中,后期师范改为高中师范科,另添高中普通科。

1932年10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简称省锡师)。

1937年11月11日,学校遭日机轰炸,被迫停课,学校议定与私立常州中学联合招生办公。9月1日开学。

1939年2月,学校又在泰兴县“学宫”内开办锡师分校。

1942年,学校对外更名为“私立文明中学”。学校师生团结一致,坚持办学,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10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派顾棍为校长,到锡筹备复校。

1947年,学校基本修复,学生陆续返回本部。聘请三师锡中时期老教师任教。

1950年1月18日,中共无锡师范党支部正式成立,周誓志任第一任书记。

1980年,,学校再次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师范。

1981年,学校撤销中学部。

1984年,学校被确定为全省中师教育改革试点单位。

1994年,学校被评为无锡市综合改革先进单位。

1991年5月,学校被评为无锡市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先进单位,并连续保持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2002年8月,学校与洛社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为新的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陈之芥同志任校长,邹耀良同志任党委书记。

2005年5月,学校成为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改名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2006年10月,学校与无锡工业学校实现职教资源的有效整合。

合并办学

2014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合并。

2022年11月,担任无锡市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7月,学校设有14个教学院(部),58个高职(专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有专任教师500余人,专任教师硕士及以上达78%,高级职称达40%。有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3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8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2人,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4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2个,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1个、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省品牌专业1个、特色专业1个。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教师获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奖项50余项,1名教师受邀担任央视《法律讲堂》主讲嘉宾;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

学校荣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建有全省高职院校首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无锡市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无锡城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无锡市锡师培训中心”等教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11月,学校近三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1项;江苏省“333 工程”科研资助项目2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课题5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2项;无锡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2项;省社科联研究项目2项、市社科联研究项目3项。荣获无锡市属职业院校精品研究课题一等奖2项。本校教师进入国内知名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博士后资助项目2项。近两年,学院连续投入49.3万元用于资助院级课题研究,共资助重点课题29项、一般课题44项、指导课题37项。全院教师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421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18篇。

学术资源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18375平方米,阅览座位近1000个;纸质图书92余万册,生均图书80册以上,订有中外文现刊500多种。图书馆数字资源包括知网、万方数据库,包库远程访问电子期刊12000多种,镜像化电子图书27万册。图书馆已加入高校文献共享平台CALIS和JALIS,开通与上海市图书馆和江南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业务。

《无锡高职教育研究》

《无锡高职教育研究》是学院为教师和广大的教科研工作者提供的一个教学研究、总结交流、信息共享和展示成果的信息平台。刊物主要栏目:学校管理、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德育园地、文化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人文社科研究、基础教育等。刊物为半年刊,每年出版2期。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7月,学校与常州工学院、无锡太湖学院、南京传媒学院、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合作实施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泰国、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百余名学生赴海外交流、交换,考取国际通用资格证书;与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市实验幼儿园等40余所学校共建教研培合作基地。与无锡君来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等共建有校外实习基地285家;与无锡君来酒店管理集团、江苏芯凯胜微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飞航空发展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南京金陵饭店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文化传统

校训

弘毅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弘”为宽广、弘大、远大,“毅”为刚毅、坚韧、持久,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反映在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上,就是要有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敢于担当的理想和抱负;要有刚毅坚卓、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品格;要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豁达包容的胸襟和气度;要有自强不息、坚韧无畏、敢为人先的意志和信念。

将学院校训定为“弘毅”,既秉承了学院的办学传统与历史血脉,又体现了我院的优良校风和历史纵深,有利于彰显学院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学院丰厚的社会资源,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社团文化

学校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及周边地区的历史资源,以著名革命家张闻天瞿秋白,先进人物典型冼星海王选陶行知等人物的精神鼓舞和感召青年团员。学校通过文体活动的开展,推动学生科学与人文兼修,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如每年一次的元旦钟声晚会、志愿者服务月、心理健康教育月、大学生社团巡礼等活动已经成为城院的保留节目,在此基础上,打造颁奖典礼、毕业典礼、职教园大讲堂三大品牌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

现任领导

学校地址

学校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