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更新时间:2024-08-02 11:02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创建于1911年,前身为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100年历史的著名老校,建校以来为祖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涌现出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著名的学者。如荣毅仁、曾涛、薛暮桥、徐铸成钱松岩吴冠中杨荫浏陈瘦竹徐中玉钱保功汤定元唐敖庆胡福明等。

历史沿革

一九—一年二月,江苏学司委任顾悼(述之)为监督,负责筹办官立第三师范学堂。九月十七日开学,不久因武昌起义爆发而停课。一九一二年四月重新开学,改名为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三师),顾悼任校长(一九二一年辞职),由教务主任陈纶继任校长人顾先生以日本教育为典范,治校严谨,定“弘毅”为校训。办校分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另设讲习科。一九一三年九月四日建立附属小学,一九二三年建立农村分校。三师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二十三人,到一九二七年共毕业十三届,计五百余人。三师教师学有所长,循循善诱;学生勤劳朴实,好学不倦,曾受到当时教育部的嘉奖。

“五四”运动中,三师师生群情激愤,上街游行,抗议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罪行,开无锡爱国学生运动之先声。一九一九年六月,无锡学生联合会成立,三师学生任正副会长。“五卅”惨案发生后,三师学生联台各校共同行动,声援上海工人斗争,学生巫恒通任“无锡后援会”第一任委员长。一九二五年,共产党人恽代英来校讲演,播下革命种子,不少积极分子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如黄祥宾管文蔚先后加入共产党。一九二六年后,学生中已有革命的地下组织,三师在全省乃至全国颇有声望。

一九二七年六月,三师改为江苏省立无锡中学(简称锡中),前期师范改为初中,后期师范改为高中师范科,另添高中普通科

一九三二年十月定名为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简称省锡师)。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锡中学生组织两百多人的宣传讲演团,分赴四乡,“唤醒乡人,共赴国难”,年底促成全

一九三九年二月,后为照顾苏北学生往返困难,又在泰兴县“学宫”内开办锡师分校。日军占领租界后,汪伪政府接管学校,师生当即抗议抵制。周校长为保护学生,一九四二年对外更名为“私立文明中学”。就这样沪校师生团结一致,坚持办学,直到抗战胜利。

一九八六年底成立无锡幼教培训中心。一九八八年六月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表彰。学校加强对外交流,先后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泰国、日本等教育团体来校考察。一九九三年,省教委批准该校招收五年一贯制大专班。

一九九四年,学校被评为无锡市综合改革先进单位。

一九九六年学校停招中师,九七年全部招收“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大专班,至一九九九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专化。办学规摸创历史之最。

二零零二年八月,锡师与洛师合并,组建成为新的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陈之芥同志任校长,邹耀良同志任党委书记。

二零零五年五月,学校成为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改名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锡师人秉承“弘毅”校训,形成了以“至诚求是、博学自强”为校风、以“敬教垂范、兼容通达”为教风、以“明志进德、励学笃行”为学风的校园人文精神

二零零六年十月,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与无锡市工业学校合并实现职教资源的有效整合,这是继2002年锡师与洛师顺利合并之后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二零一肆年,学校正式与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成为其下设的一个二级学院“师范学院”。

2024年4月,无锡市政府整合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等资源,设立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382亩,校舍面积13.2万平方米,拥有1330多套先进电脑设备,并且具备先进的校园计算机网,做到了光缆进楼、交换机到楼层。图书馆馆藏图书超过25万4千册,期刊235种,现刊307余种,拥有光盘数据库15种,全文电子期刊250多种。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市名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8名、省市学科带头人23名、市教学能手10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教授1名、副教授75名,高级讲师38名、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1名,硕士学位研究生87名、在读研究生36名。教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高身正。

获得荣誉

2000年以来,学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30个,并且先后有10个国家、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还有7个省级课题、14个市级课题、18个校级课题正在研究中,并且先后有三个课题获得省教科院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十一五”期间,我校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000多篇,出版著作(主、参编)100多(册),市级以上获奖论文500多篇。2008年学校被市教育局评为“市科研先进单位”。2011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新的时期是我市实施“科教兴市”、推进“两个率先”示范区、先导区关键期,也是我校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将根据省市对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高等教育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为无锡经济、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