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9 09:08
无限集合(infinite set)亦称无穷集合,是一类特殊的集合,它有下面几种定义:1.不是有限集的集合;2.可与其真子集对等的非空集合;3.既不是空集,又不与Mn={1,2,…,n},n∈N对等的集合。势最小的无限集为可数集,即与自然数集N对等的无限集,可以证明:1.无限集必含有可数子集;2.无限集减去一有限子集仍为无限集;3.任一无限集与一可数集之并与该无限集间存在双射。
直观地讲,有限集(也叫有限集合)是包含有限个元素的集合。为了更好地理解有限集合,我们给出有限集的正式定义。
定义1 一个集合S与集合 (定义 )之间如果存在一一对应函数,则称S是有限的。否则,则称S是无限的。
例1 下列集合均为有限集:
(1)集合 ,该集合可以与集合 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
(2) ,该集合可以与集合 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
(3) ={1月,2月,3月,…,12月},该集合可以与集合 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
(4)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该集合可以与集合 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
定义2 有限集S的元素的个数称为S的基数,记为 。
上述, 的基数为26, 的基数为12, 的基数为7。
我们知道,集合之间可以进行各种运算,那么运算后集合的基数该如何给出呢?
定理1设A和B是两个有限集合,则有
我们可以通过如图1所示的维恩图来理解该定理。由图我们可以看出, (图1中 部分)的个数计算了两次,所以要减去一个 。
基于定理1我们可以得到
(1)当A和B分离时: ;
(2)
当我们面对“无穷”问题时,首先要提醒读者建立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有限到无限是从量变到质变;
2)有限集的性质不能推广到无限,反之亦然;
3)要依靠理性的论证,而不是直观和常识来认识无限。
判断两个有限集合中元素的“多少”,其实仍然是采用“数数”的方法。“数数”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一一对应”的映射的过程。例如:给定集合 ,计算S中元素数目其实就是建立如图2所示对应关系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无限集合。为此我们首先给出“势”的概念。
定义3 集合的势是一个用来度量集合所含元素多少的量。对于两个集合A和B,如果存在从A到B的双射,就称A和B是等势(equipotent)的,记为A~B。集合的势越大,所含的元素越多。
当A=B时,一定有A~B。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反之不一定成立。
定义4 凡是与自然数集等势的集合称为可数集(可列集)。
也可以将有限集合与可列集合称为可数集,故可列集也可称为可数无限(无穷)集合。A为可数无穷集合,当且仅当A可排列为 ,即可以对它的元素进行编号,也就是建立起该集合与自然数集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定理2 任意无穷集合,必含有可数子集。
证明: 设A为一无穷集合,从A中取出一个元素,命名为 ,由于A是无穷集合,从 中可以取出元素 ,而 也是非空集合,所以又可取元素 。
由于A是无穷集合,所以可以一直取下去,从而得到A的可数子集。
定理3 整数集合Z是可数无穷集。
定理4 正偶数集合 与自然数集合N等势。
定理5 平面上坐标为整数的点的集合 与自然数集等势。
定义如图3所示的排列规则,可以将 中的点逐一列出,从而表明 与自然数集等势。
定理6 有理数集Q与N等势。
以下是判断一个集合是可数集合的一些结论。
●按照可数集合的定义,若A为有限集,则A一定是可数集合,否则若A与自然数集之间存在一个一一对应的映射,则A为可数集合。
●若A与某可数集合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则A为可数集合。
●若A中所有元素可按某种规律进行排序,则A是可数集合。
●若A是n(>1)个可数集合的并集,则A是可数集合。
●若A是某个已知是可数集合的子集,则A是可数集合。
●若A是可数无穷多个可数集合的并集,则A是可数集合。
●若A是n(>1)个可数集合的笛卡儿乘积,则A是可数集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自然数集、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均是无穷可数集,那么实数集合是不是可数集呢?康托在研究集合时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实数集不可数。这是康托的伟大发现。
定理7 实数区间(0,1)是不可数的。
我们将自然数集的基数命名为,即,是最小的无穷基数。实数集的基数命名为,即,>。显然可数集A的基数:cardA≤。接下来:无穷集合的基数有多少个?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以下康托基本定理。该定理是康托在1883年证明的。
定理8 (康托基本定理)集合A的元素不能与2A建立一一对应的映射。
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就可以构造基数为任意大的集合,如。所有集合的基数从小到大可排列为:
现在的问题是:是否存在集合S,使得。即能否找到一实数集的子集,它是不可数集合,但又不能与实数集合建立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这就是康托提出的“连续统假设”。
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大会在巴黎召开,20世纪国际数学界的头号巨人、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23个基本问题,几乎指导了一个世纪,而现在只解决了一半。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证明集合论中的连续统假设。
连续统假设是数学中最基本的问题,近百年来一直是数理逻辑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集合论最难的问题之一。经过许多著名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重大进展:1930年,数学家证明连续统假设与选择公理是相容的,从而证明了连续统假设不成立是不可能的。1963年,美国数学家Cohen证明了选择公理与连续统假设是相互独立的,从而得出证明连续统假设成立是不可能的。由此得到,在我们所使用的公理系统中,连续统假设是不能判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