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恐惧症

更新时间:2023-10-29 23:53

场所恐惧症又称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多起病于25岁至35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发病主要表现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恐惧,如高处、广场、密闭的环境和拥挤的公共场所等,导致患者在这些场所出现严重焦虑,呼吸困难,濒死感,担心无法逃脱到安全的地方,没有人可以帮助她,救她,所以竭力回避这些环境,有的甚至根本不敢出门。场所恐惧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恐惧发作时还常伴有抑郁、强迫、人格解体等情况。

症状介绍

场所恐怖症产生的原因目前不明确,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是可能当时的确有一种令他害怕的事发生,本没有什么关系,但病人会联想到更可怕的事,这样就产生逃避,而逃避使他产生了安全感,于是有了“害怕――回避”的条件反射。

生活工作中,总有一些情况需要我们自己单独外出购物、出差等,这种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可以做到的事情,对于有些人来说却因为过于恐惧而不敢离家外出,怕离家后处于无能为力或者不能立即离开所处的场合,甚至因此闭门不出。这样的人很有可能就是患上了所谓的场所恐惧症。

场所恐惧症主要表现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恐惧,如高处、广场、密闭的环境和拥挤的公共场所等。患者害怕离家或独处,害怕进入商场、剧场、车站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美国斯坦福神经心理研究中心介绍因为患者担心在这些场所出现恐惧感,得不到帮助,无法逃避。患者因此竭力回避这些环境,甚至根本不敢出门。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着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场所恐惧症又称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聚会恐惧症等。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

病因

场所恐惧症常以自发性惊恐发作开始,然后产生预期焦虑和回避行为;提示条件化的形成。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场所恐惧症患者常同时有惊恐发作。有人认为最初一次惊恐发作(可能因为时间久了被遗忘)是场所恐惧症起病的必备条件。因而认为场所恐惧症是惊恐发作发展的后果,应归入惊恐障碍这一类别。也有人认为尽管一次偶然的惊恐发作可引起场所恐惧症,但场所恐惧症是不同于惊恐障碍的一类独立疾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反映在DSM-IV把同时有场所恐惧症状和惊恐发作的病例纳入惊恐障碍,而ICD-10则把同一类病例归入恐惧障碍。不论属于以上哪种观点,都认为场所恐惧症状的扩展和持续都可以用症状的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而回避行为则阻碍了条件化的消退;加上害怕昏倒或当众出丑可加重焦虑而形成恶性循环。Crowe的家系调查发现场所恐惧症患者的近亲中,场所恐惧症的危险率(11.6%)较对照组的近亲(4.2%)为高;并发现场所恐惧症患者的亲属中惊恐障碍的患病率增高,且女性亲属的患病率较男性亲属高2倍。在挪威Torgersen双生子调查发现,13对单卵双生子中有4对(31%)同患惊恐障碍和/或场所恐惧症。而16对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0。这类研究结果提示场所恐惧症可能与遗传有关,且与惊恐障碍存在一定联系。但Leiliott等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场所恐惧伴惊恐发作的病例,有23%的患者其场所恐惧出现于惊恐发作以前。Eaton和Keyl,在ECA调查报告中指出,约2/3的场所恐惧症没有惊恐发作病史。

临床特点

1.易发生于男女青年,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多在18~35岁之间。

2.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场:如会场、剧院、餐馆、菜市场、百货公司等,或排队等候;害怕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车、火车、地铁、飞机等;害怕单独离家外出,或单独留在家里;害怕到空旷的场所:如旷野、空旷的公园;

3.恐惧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晕倒、心悸、心慌、颤栗、出汗等;严重时可出现人格解体或晕厥;

4.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5.在预计可能会遇到恐惧的情境时便感到紧张不安,称为预期焦虑;

6.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7.可分为无惊恐发作和有惊恐发作两种临床亚型。

背景情景

1、拥挤的场所,如超市、影剧院、大型购物中心、体育场馆等;

2、封闭或者难以逃离的场所,如隧道、小房间、电梯、飞机、地铁、公共汽车与发廊等;

3、开车,尤其是在高速公路和桥上、在交通拥挤或跑长途的时候。坐车对他们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

4、离开家,有些人只有在自己家附近才感到安全,如果离开家一段距离,他们就会感到不安,极个别的人一步也不能离开家;

5、独处,由其是独处于以上情景时。

表现类型

旷野恐惧。患者在经过空旷的地方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因此,患者害怕穿过旷野,严重时甚至害怕穿过街道,害怕过桥,害怕穿过庭院和走廊。

幽闭恐惧。患者表现出恐惧封闭的空间。如害怕独自呆在一间房子里,害怕乘坐电梯、地铁,害怕进电影院;窗子不打开。

高空恐惧。也就是常说的“恐高症”,患者表现出害怕登高,如上楼,过天桥,坐飞机等。

治疗

关于场所恐怖症的治疗,主要从心理认知、行为、药物三方面入手。

首先,在心理认知方面,要坚信场所恐怖症出现的恐怖现象,没有一件会成为现实,即使外出有心慌,头晕,也没有关系,这种症状在经历最初的几分钟后,会自行缓解。患者只要能坚持住这段时间就行。至于会不会发疯或精神失控,更不要害怕,因为担心自己会疯的人怎么会疯呢?

其次,在行为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要勇敢地走出去,可以先到附近的场所活动,逐渐到一些远的地方;从在家人的陪同下活动开始,逐渐到一个人可以活动。总之,不能躲在家,这样才能克服这种恶性循环。

至于药物,安定类药物或SSRI类药物对场所恐怖症的治疗很管用,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

自我治疗

1、积极的自我暗示:

2、系统脱敏训练:

改变是不大可能一步就到位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来战胜自己的紧张心理。先为自己设立一系列的行为目标,比如说10个自己以往紧张的交际场景,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将其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来排列。这样由易到难地去进行一项一项的社交实践训练,每一项练到很轻松自如了,就可以进入下一项的练习。要相信,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经过锻炼而逐渐培养发展起来的,社交能力也是如此。

3、镜子技巧:

4、放松入静训练:

找一个安静没有人打扰的地方,舒适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想像自己来到一个青山环绕、绿树成荫的幽静地方,心境变得平和起来。现在开始放松,从头部、颈部、手臂、胸部、腹部、背部、臀部、大腿、小腿、脚部依次想像变松变软……每天至少一次,通过经常这样的练习,能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身体,有助于克服紧张的心理。

5、阅读伟人传记:

尝试着看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用他们的成长和成功经历来激励自己,使自己树立愿意改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看过这些伟人的事迹后,还能起到偶像的作用,我们可能会潜在地模仿他们的一些积极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海伦·凯勒、林肯、福特、诺贝尔等的传记)。

场所恐惧障碍者对某些情景、场合产生不必要的十分恐惧的心情,不能自控地尽量回避,不但别人认为难于理解,有时本人也知道不切实际、不合情理,却又无法摆脱而感到苦恼,这就是病态的恐怖。但是仅仅依靠上述的自我治疗方法并不能真正的摆脱场所恐惧症,你可以选择静神定恐剂进行调理,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场所恐惧症的困扰。

相关案例

老陈是位从事推销的商人,二年前,在杭州的火车站候车准备到上海时,突然感到自己头晕,心慌,大脑混乱,有点不能控制自己思维的感觉。心中大为惊慌,立即买票回温州。这二年来,他从不敢出差,就连江心和雁荡都没去成,原因就是怕自己会出现意外或精神失控。被人认为得了“老鼠病”。心中异常痛苦,要求心理治疗。

像老陈这种现象,属于“场所恐怖症”,其特点就中病人常怕离家外出,怕独处,怕离家后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或不能立即离开该场合,有些病人因此而完全困于家中。许多病人因为想到在公共场所会精神崩溃就恐慌不已,因此对恐惧情境极力回避。病人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不应该、不合理的,但这种认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

病程和预后

起病多在18~35岁之间。害怕在空旷的场所会行走不稳或跌倒,患者起病多在40多岁,且病程趋向慢性。一般说来,场所恐惧症病程常有波动。许多患者可有短时间好转,甚至完全缓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