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

更新时间:2024-03-28 19:36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地理坐标为东径93°09′35″—94°36′37″;北纬35°37′53″—36°03′35″,海拔3540~6178.6m。公园面积1403km2。由纳赤台景区、西大滩景区、瑶池景区,三个风格各异的景区组成。

历史沿革

2005年9月,昆仑山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8年8月,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

2009年,启动了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

2014年10月,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

地理环境

位置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地理坐标:东径93°09′35″—94°36′37″;北纬35°37′53″—36°03′35″。

地质

昆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间均以深大断裂相隔。昆仑山地区以前震旦系为基底;古生代时为强烈下沉的海域并伴有火山活动,古生代末期经华力西运动褶皱上升,构成昆仑中轴和山脉的中脊;中生代产生拗陷,经燕山运动构成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昆仑山脉与构成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山脉。

昆仑山脉的新构造运动极其强烈,晚第三纪以来上升大约4000~5000米;叶尔羌拗陷中的砾石层厚度2500余米,河谷高阶地上则分布有第四纪火山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克里雅河与安迪尔河的上游均保存有中更新世玄武岩流与火山口,1951年在于田县境昆仑山中的卡尔达西火山群的一号火山曾爆发,并伴有现代火山泥石流。东部昆仑山第四纪以来上升了2800余米,其相关沉积物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埋藏深度达2800米。昆仑山的新构造运动具间歇性,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尼雅河均形成4~5级阶地;各河出山口形成4~5级叠置的洪积扇

地形地貌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地跨青海四川新疆西藏四省,最高峰是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公格尔峰(海拔大约7649米,另说7723、7719)。

昆仑山脉西高东低,按地势分西、中、东3段:位于西昆仑山海拔在7000以上的山峰有3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中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5000~5500米,北坡雪线5100~5800米;东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4500~5000米,积雪分布在5800米以上的山峰。

气候

昆仑山年降水量在山麓不足50毫米,在高海拔区约为102~127毫米;在帕米尔和西藏诸山附近,年降水量增加到457毫米(18吋)。在山(与北部平原交界的山)的低层,7月平均气温是25~28℃,在1月不低于-9℃;在山的上部和西藏边界,7月平均温度低于10℃,在冬季则常降至-35℃或更低。

植被

昆仑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高山冰缘植被也有较大面积分布。其中,高寒草原是本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主要有紫花针茅扇穗茅、青藏苔草等,常见的伴生植物有垫状棱子芹、紫羊茅、沙生风毛菊等。

资源情况

昆仑山地质公园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西藏野驴雪豹,二级保护动物有棕熊、盘羊等。其中列入CITES附录I的有藏羚羊、野牦牛、野驴、雪豹、棕熊、盘羊西藏亚种,被IUCN评定为濒危(EN)以上级别的有藏羚羊和雪豹

园林规划

A、地质遗迹分布形态

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沿山一滩一沟呈带状分布呈带状分布。

B、景区划分格局

整个公园划分为三个景区。

C、设施布局方案

公园总体布局为“123”,即: 一中心:青海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接待服务中心。建设公园的管理机构办公场所等设施。 两轴线:野牛沟-西王母瑶池游览线;纳赤台-西大滩-昆仑山口科考线。 三景区:纳赤台景区、瑶池景区、西大滩景区。

园林建筑

昆仑道观无极龙凤宫

无极龙凤宫(西王母庙)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旁,可乘车沿109国道直接到达,距格尔木区110公里。景区内有姜子牙及其坐骑四不象的雕像和其他道教尊神的雕像、无极龙凤宫殿等组成,无极龙凤宫(西王母庙)是供奉三圣母的昆仑山道观,既西王母、九天玄女、金圣老母,另外殿中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十世班禅大师像和鸿均师祖像。

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

青藏公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止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于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里程较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956km,于2006年7月1日全程建成正式通车运营。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世称“天路”。线路经过地区海拔4000m以上的地段有960km,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km,其中通过园区90km。

三岔河大桥

大桥全长690.19 m,共有20个桥墩,桥身距地面54.1 m。三岔河大桥的施工创造了世界高寒桥梁施工的奇迹,为青藏铁路后期建设积累了施工经验。大桥自2002年8月22日开始施工至竣工,整整一年。

昆仑山铁路隧道

位于海拔4 767 m的昆仑山隧道,全长 686 m,是世界上最长的“冻土区隧道”,隧道所在地区年平均气温-3.6℃。该隧道地质结构复杂,自然条件严酷。隧道穿越多条断裂带,进口处有厚层地下冰,出口处为乱石堆积体,中间有基岩类冻结层间水和融冻泥流,被称为高原地质的“万花筒”。

文化碑林与昆仑山口

昆仑山被称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其孕育的昆仑神话和早期文明远源流长。昆仑山口文化碑林集华夏文化之大成,以雄鸡版图为衬,成为青藏高原华夏文化,炎黄文明的辐射基点,是青藏线顶级旅游带的重要代表景观之一。碑林已初具规模,30余块以雕刻昆仑神话、传说和历史名人诗词的石碑已建成。昆仑山山口,海拔4767 m,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咽喉之所;是世界屋脊汽车探险线的必经之地,昆仑六月雪观光的重要景点。

景点景观

纳赤台景区

景区面积97.64km2,以无极龙凤宫、昆仑神泉、古人类遗迹等人文景观为特色。

昆仑神泉

昆仑神泉位于昆仑河北岸的纳赤台,距格尔木90公里,纳赤台藏语意为“沼泽中的平台”,海拔3700米是昆仑山中一眼四季不冻的冷泉。昆仑神泉水相传天宫玉酿琼浆洒落人间幻化而来,有“人间圣水”“冰山甘露”之称。

瑶池景区

景区面积721.77km2,以西王母瑶池、昆仑河、野牛沟沼泽等水体景观为主,辅以野牛沟岩画、昆仑神鹿、香炉峰等地质及人文景观。

西王母瑶池

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位于昆仑山上。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有多处。因为“西王母虽以昆仑为宫 ,亦自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也”(《山海经校注》)。

西大滩景区

景区面积582.96km2,以玉珠峰冰川地貌、昆仑山地震遗迹等地质景观为特色,辅以青藏铁路等人类工程景观,是公园的重要科普景区。

玉珠峰

玉珠峰,又称可可赛极门峰,海拔6178米,位于青海格尔木南160公里的昆仑山口以东10公里,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南缓北陡,南坡冰川末端海拔约5100米;北坡冰川延伸至4400米。山峰顶部常年被冰雪所覆盖,无岩石表露。冰雪坡较平缓。粒雪盆以下冰川,由于每年气温高,融化快,降水少,消融大于累积,属消退型大陆冰川

昆仑山地震形变带

昆仑山地震形变带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海拔在4600米以上,不仅是全球大陆上海拔最高的地震形变带,而且所有的地面构造形变都发生在冻土层中,明显具有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形变的特色。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遗迹,已藏羚羊被国际地质学界公认为研究地球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强地震机理的天然“课堂”,昆仑山断裂地震遗迹的典型性和稀有性已成共识。

历史文化

摩崖石刻

昆仑山野牛沟岩画

昆仑山野牛沟岩画,位于园区南部的玉虚峰下。岩画共有5组45幅,180个个体形象。这些岩画以十分简练的手法,艺术地描绘出曾经生活在昆仑山系中原始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岩画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先民们狩猎、舞蹈、畜牧的场景;各类动物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有牦牛和骆驼,还有马、鹿、狼、豹、狗、鹰、熊、羊等,其中以牛和骆驼最多,占动物形象的85%。据考证,这批岩画苍劲古朴,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数千年前,生活在昆仑山地区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表达了他们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愿望,有着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华昆仑神话

昆仑神话,是产生于中国西部昆仑山地区的一个文化大系,是中国神话的主体部分。昆仑神话是世界两大神话的主体神话,和希腊神话齐名。昆仑神话主要记载了人类从诞生到发展的重要历程,距今已有360万年的历史,其产生、流传过程与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同步的。古今中外诸多专家学者公认,昆仑山不仅是江河之源,而且是昆仑神话之源,中国各民族的很多生活习俗都在昆仑神话中得到反映,昆仑神话中的核心人物女娲、盘古、西王母等均与与公园内昆仑山、瑶池密切相关。2010年,中华昆仑神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考证)

古人类遗迹

三岔口古人类活动遗迹

2002年7月9日,青海省铁路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岔河北岸发现的三岔口细石器遗址。该遗址以建设中的三岔河特大铁路立交桥为参照物分桥西地点和桥东地点两处遗址,北靠昆仑山脉,南对三岔河,阶地地表发育平坦。由于河流下切等原因,第一级台地和第二级台地之间的落差100 m左右。在该遗址共采集石核、石条、雕刻器、刮削器、石片、石叶、砍砸器等64件,所用石质有燧石、硅质岩类、石英岩类、砂岩等。其中以细石叶的加工最为引人注目。这些细石叶形似刀片,边缘薄而锋利。据考古人员推测,这一遗迹大约距今有7000年左右。这些细石器的出土说明,当时在昆仑山一带活动的古人类已经具有高超的石器加工技术。

民俗风情

格尔木市的乡土文化主要以藏族和蒙古族文化为主。藏族的文体习俗有赛马、赛牛、藏棋、 对歌、藏舞、藏戏、藏历等。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浴佛节等。 格尔木市的蒙古族以“那达慕”盛会规模大、活动内容丰富、参加者众多而成为传统节日之一;传统习俗中,主要是人在一生中要过三大喜事,举行“婴儿洗礼”、“剪发礼”、“结婚仪礼”,还有祭火、祭天、祭山、祭敖包等一系列祭祀活动和习俗。 格尔木市区居住的回族,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帮节和圣纪三大节日。

地方特产

藏毯

藏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以其精良的制作,具有浓郁民族、宗教特色的图案,讲究美学搭配的着色闻名于世。藏毯分各种不同尺寸的大小,不同形式的风格,如高贵素雅型的、浓重华贵型的,有地毯式的,有挂毯式的,样样均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精品。

木雕与刺绣

格尔木市的蒙古族民间木雕、刺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蒙古族民间刺绣多以服饰和棉、毛、化纤等日用品为绣物;服饰方面有辫简、腰带、鞋袜、领口、头箍、围肚等;生活用品方面有枕顶、烟袋、钱包、针扎、荷包、刀鞘等。这些刺绣用品,大多是作为礼物和信物馈赠亲友和情人的。而木雕是蒙古族高超的手工艺品之一,曾在上海世博会上参展给各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两者均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尔木市内木雕刺绣发达的郭勒木德镇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木雕刺绣之乡。

开发利用

科考历史

19世纪40年代,俄、英、法、印等外国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对青藏高原进行过一些零星科考。

20世纪初,陶懋立、谢家荣刘慎谔、顾执中等一批专家对青藏高原的地质、地貌、矿产植物等自然地理进行了科考。

1958年,青海省石油普查大队对西大滩、秀沟进行了路线地质调查,完成1:50万路线地质路线调查工作。

1971年,“五三○”工程和铁路勘测,对拟建青藏铁路做了大量地质勘测研究的科研工作,完成了格尔木—那曲1∶20万地质与水文地质综合普查工作。

1973-1975年,地质部青海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完成了青藏线(格尔木--安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研究报告,完成了1∶2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工作。

1977-1981年,地质部青海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区调队,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1980年,安钟元在《冰川冻土》第2卷2期上,发表了“青藏高原多年生冰丘形成及其演变规律的探讨---以青藏公路62道班冰丘”。

1991年,地质部青海省地质矿产局柴达木综合地质勘查大队,完成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2002年4月,中国地震局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2002年,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完成了新建铁路青藏线格尔木至开心岭段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2006年,吴珍汉、胡道功吴中海、刘琦胜等,在《 地质论评》第52卷第01期上发表了“东昆仑南部西大滩断裂的地震鼓包及形成时代”。

2000年1月—2002年12月,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1∶5万万宝沟幅、没草沟幅区域地质调查。

2001年以来进行了主要地质遗迹的特征与成因深入研究;活动断裂与地震的科学研究;现代冰川与古冰川遗迹系统性科普展示的研究。

2014年6月,在格尔木召开青海格尔木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科研科普学术研讨会。

科学价值

教育与研究价值

地质公园内保留的大规模地质遗迹是展示地质历史变迁、冰川发育的极好场所。同时园内的博物馆中有大量的地质、生物标本展示和知识介绍,是重要的地质与生态方面教学、科研和科普基地。由于公园突出的教学和研究价值,吸引了大量科研机构来此开展研究工作,更成为中国国内外开展教学和科研的热点地区之一,诸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震局、成都理工大学、青海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教育和研究机构,国外有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地质、地震专家进行考察研究。各类大专院校的不同学科学生到公园进行基础地质、旅游、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和专著。这些都有利于扩大学术界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旅游学术的研究与推广,具有重要的教学研究意义。

生态价值

经过长期的生态演替过程,公园内特殊的地形、气候和土壤背景使公园内生长发育着多元的高寒物种,类型丰富,特点鲜明,是世界上重要的高寒地区物种基因库,在生态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意义和研究价值。

文化价值

昆仑山横卧中国西部高原,历来都尊称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它的神秘化作人神之梯,成为了华夏民族的精神乐土。围绕昆仑山产生了中华文化史上最为壮丽诗篇和神话,脍炙人口,传遍天下,如“女娲补天、钻木取火、夸父逐日、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等不胜枚举。中华昆仑神话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昆仑山也被赋予了更加神秘的色彩,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对象,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山岳图腾。

美学价值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昆仑山雄浑伟岸,堪称群山之祖,又兼峡谷纵横深阔,实为千壑之宗,山中众多河流滥斛交汇,可称万水之源。复杂的地质构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加上神秘的昆仑神话,昆仑山如一部永恒的史诗,记录着近300 Ma的地质变迁历程,它以独特的演化史形成了全球最丰富、最广博、最珍贵的地质遗产。在其崇山峻岭中不但保留着远古的沧桑,同时还散发出年轻的活力,将粗犷与俊秀、运动与静止、毁灭与新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

昆仑山的美集中体现在历史、纯真的自然美。这里至今受人类活动干预较少,较完整地保留着自然界固有的美。最引人注目的是奇、险、美、豪的山脉,峰顶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即使在盛夏六月依然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形成了闻名遐尔的昆仑六月雪。形成了一种粗犷、神秘的美学资源。

青海昆仑山地质公园内不仅有丰富、系统、完整、奇特、美丽的地质景观,而且还有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其它自然景观和地方民族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独特奇丽的风光画卷。

地球科学价值

昆仑山地质公园内保留了中国最完整的特提斯、欧亚板块与冈瓦纳板块开合地质历史的物质记录,板块缝合带及其间的残留岩片忠实记载了特提斯洋多次洋-陆转变、岩浆活动、地壳拉张、板块俯冲碰撞等复杂地史,其在中国乃至亚洲东部地球科学上的重大意义独一无二,无可替代。这是本地质公园的核心地学价值之一。

昆仑山是亚洲内陆的重要山系,也是研究欧亚大陆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昆仑山地质公园是中元古代万宝沟群、奥陶系纳赤台群、第四系羌塘组等中国西北重要地层单位的创建命名地,公园内丰富的前第四系的地质建造内容和地质剖面,给昆仑山的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昆仑山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对于研究古板块的地质特征及古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全球对比意义。

公园内的冰川地貌、冰缘地貌系统,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冰川作用、地貌演化等信息,为地貌学、冰川学、湖泊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一处极好的天然实验室,对于新构造运动的地貌、气候响应,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对比,特殊构造、气候条件下的山地地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昆仑山地质公园也是开创冻土和强烈地震带研究,防止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实践场所。昆仑山口西发生的Ms8.1级强烈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大型构造带—昆仑山构造带上,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罕见且保存最完整、最壮观、最新的地震遗迹之一。

旅游信息

交通信息

内部交通

公园内三大景区中,纳赤台景区和西大滩景区的主要游线均位于国道之上,交通条件较好。公园距离格尔木市区约90公里,驾车从格尔木市区到达公园纳赤台景区的车程约1.5小时。纳赤台去往昆仑山口约40分钟车程。瑶池景区为砂石路面,仅越野车可进入,车速不能过快,从无极龙凤宫至瑶池约100公里,行程约3小时。

外部交通

飞机:格尔木市已建有机场,可由西安和西宁乘坐东航航班直达格尔木。飞行时间约1小时。西宁机场是青海省最大的机场,有飞往成都、北京、广州、西安、上海、杭州、重庆、格尔木、玉树、拉萨、深圳、昆明等城市的直飞航线。

铁路:格尔木市铁路交通较为方便,每天有5-7个班次经停格尔木。其中直达列车两班,其他的均为去往拉萨的过路车。从西宁到格尔木的旅行时间约为9小时-12小时。

公路:公路是青藏线上的重要节点。西宁到格尔木市有北线和南线两条路线。约800公里。旅行时间约10小时。

游览路线

昆仑山道教朝圣游

路线包括昆仑山的宗教遗迹与青海省各宗教圣地相结合的专门路线,主要景点及活动有:参观无极龙凤宫、玉虚峰、瑶池、道教祭祖活动等。

野牛沟观光游

游线东起野牛沟口(在无极龙凤宫处设置门票收费处),西至野牛沟玉虚峰道场,全长170km。野牛沟主要以昆仑河景观及伴随产生的湿地、草原等生态景观为主,既有岩画、玉虚峰道场等人文景观,又有壮美的自然风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