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郡

更新时间:2022-06-26 17:04

昌乐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名称。汉置乐昌县,属东郡。后汉省。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复分魏县置昌乐县,属魏郡。永安初,置昌乐郡治焉。东魏天平中,罢郡。后周复置郡。隋初郡废,县属魏州。大业初,省入繁水县。唐武德初,复置,属魏州。五代唐讳昌,改曰南乐,属兴唐府

建置沿革

西汉置乐昌县(治今南乐县西北),属东郡(治今濮阳)。

东汉乐昌县废。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分魏县置昌乐县(治今南乐县西北三十里),属魏郡

北魏永安元年(528年)置昌乐郡(治昌乐城)。

东魏孝静帝天平年间昌乐郡废。

北周于昌乐县复置昌乐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昌乐郡废,昌乐县改属魏州

隋大业初年,省昌乐县入繁水县(治今南乐县北四十里)。

武德五年(622年),复置昌乐县。

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晋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国昌讳,以新治在旧治南,故改名南乐。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为避河患,敕令南乐县东迁今城,即今南乐县城。

行政区划

北周相州昌乐郡领县三

昌乐县(今河南南乐县西北)

贵乡县(今河北大名县东)

卫国县(今河南清丰县东南)

典籍记载

魏书

卷一百六上 志第五◎地形二上

司州

魏尹

昌乐县:太和二十一年分魏置,永安元年置郡。天平中罢郡,复。有昌城。

北周地理志

昌乐郡(治昌乐)

后魏置昌乐郡,东魏废郡,北周复置。《魏书》:昌乐,永安元年置昌乐郡。天平中罢郡。《隋书·地理志》:繁水,旧曰昌乐,置昌乐郡。东魏郡废,后周又置。北周任昌乐郡守者见大唐太子少保颍川定公韩仲良之碑:父绍,周昌乐郡守。封昌乐郡者见《辨证论》十代奉佛篇:周太保柱国大将军吴武公尉迟安,父柱国大将军长乐公,夫人尚昌乐大长穆公主。按吴武公尉迟安,当作吴武公尉迟纲。

隋书

卷三十

武阳郡

贵乡东魏置。又有平邑县,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又置。大业初置武阳郡,并省平邑县入焉。有惬山。元城后齐废。开皇六年复,又置马陵县,大业初废入焉。有沙麓山。繁水旧曰昌乐,置昌乐郡。东魏郡废,后周又置。旧有魏城县,后齐废。开皇初废郡,六年置县,曰繁水。大业初废昌乐县入焉。

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十六

河北道

魏州

贵乡县,望。三十。郭下。管西界。本汉元城县地,後魏孝文帝分置贵乡县,属昌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魏州。大业三年,改属武阳郡。

太平寰宇记

卷五十四

宋 乐史 撰

河北道三

魏州

南乐县南十五里旧三十鄊今七鄊本汉旧县属东郡后魏孝文于旧汉昌乐城置昌乐郡及昌乐县周武帝改属魏郡隋罢郡改属魏州今改名南乐

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六

北直七

大名府

南乐县府东南四十里。东至山东朝城七十里,北至山东冠县百十五里,东南至山东观城县五十里,西至内黄县七十里。汉置乐昌县,属东郡。高后封张敖子寿为侯邑。又宣帝封王武为乐昌侯,邑于此。后汉省。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复分魏县置昌乐县,属魏郡。永安初,置昌乐郡治焉。东魏天平中,罢郡。后周复置郡。隋初郡废,县属魏州。大业初,省入繁水县。唐武德初,复置,属魏州。五代唐讳昌,改曰南乐,属兴唐府。宋仍属大名府。崇宁五年,改属澶州。金还隶大名府。元因之。

大清一统志

卷二十二

大名府

古迹

昌乐故城【在南乐县西北,《魏书·地形志》:昌乐县太和二十一年分魏置。《元和郡县志》:县北至魏州五十里。本汉旧县,属东郡,后汉省,后魏孝文帝于汉旧城置昌乐郡及昌乐县,周武徳改属魏郡,隋属魏州。《旧唐书·地理志》:昌乐县,晋置,属阳平郡,后魏置昌州,今县西古城是也,隋废昌乐县入繁水,武徳五年复置,隶魏州,今治所武徳六年筑。《明统志》:五代唐改昌乐为南乐。《名胜志》昌乐故城在今治西北三十五里,俗讹为昌意城,谓黄帝子昌意所筑。按《水经注》以昌乐为即汉东郡属县。《元和郡县志》□之旧唐志又以为晋置,而晋志不载,各书参错不一。今考《汉志》,本作乐昌,名既不同,且地在黄河西,亦非东郡之界,疑本魏县地,惟地形志足据,诸书之说,恐皆有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