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溪

更新时间:2024-08-30 17:00

昌溪古村是古徽州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古村,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它位于歙县南部山区,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古城30公里,新安江山水画廊7公里,全国摄影基地—石潭2.5公里,­著名的山水画廊—新安江7公里。从歙南名镇深渡镇至昌溪大约五公里左右,地处千岛湖的源流昌源河所流经的皖南山间盆地中,四周群山环绕,山青水绣,境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景色迷人,走入昌溪如入世外桃源。昌溪村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黄山市百佳摄影点、黄山市“特色文化之村”、国家级2A旅游景区。

昌溪乡介绍

昌溪乡位于歙县东部略偏北歙南新安江上游源头水系的昌源河畔,,东经约118。 40',北纬约29。85'间。西邻深渡镇,东南与岔口镇、武阳乡相连,北与梓里、霞坑镇接壤,距县城30公里。全乡总面积20.33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共24个村民组,约2330户,7800余人口。新安江支流——昌源河穿境而过,昌溪乡境内最高峰为龙王尖,海拔775.9米。昌溪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省环境优美乡镇,境内现存有元、明、清古建筑200余处,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全乡农业生产以茶叶、蚕桑、菊花为主,全乡茶园面积4741亩,桑园面积1665亩,年产茶叶118吨,蚕茧149吨。工业生产主要有绢纺、茶叶加工、生态养殖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街心公园、农家书屋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教育、卫生、计生、综治、民政、武装、老龄等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昌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有“古歙南乡第一村”之美誉。先后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优秀旅游乡镇,省“历史文化名村”和市级“特色文化之村”等荣誉。

昌溪古村落

朱岗岭古道是旧时昌溪及歙南片老百姓上县城,去旌德、绩溪的捷径,也是绩溪经洪琴往深渡去浙江的重要通道。众志成城村墙下往北绵延崎岖的山麓里,有一条保存完好近十公里的徽商古道。它一头连接着昌溪,另一头连接着霞坑镇的郑坑店。相传明教义军同元军作战大败,元军一路追击朱元璋到郑坑店的光坑岭,此战义军伤亡惨重,一把火在光坑岭烧了三天三夜,义军经光坑岭--朱岗岭窜逃至昌溪,得以在徽州的深山老林里休养生息,后终成一代帝王。此地称之为朱岗岭(土名朱过岭)。里河坑吴氏先祖五喜公(吴象崧)是出了名的讼棍,以帮人打官司为业,带领族人铺青石板路造路亭修建古道,在当地“侄儿劈柴,叔叔拾柴,斧头脱柄,削破脑袋”被传为佳话。明清两朝,昌溪徽商沿此路走出大山,做着“吴茶”、“周漆”生意,成就不少传奇。徒步至朱岗岭顶端,视野开阔,传统村落昌溪一览无余,面向来龙山、学堂湾,西临福金山,南靠积麻岭(驾马岭)、安岭。绵延的山脉云雾缭绕,十分壮观耀眼。朱岗岭顶上聚贤亭遗址尚存,身后是千年古松——朱过苍松。在这里远眺昱岭关、龙王尖,天气晴好时更可眺望黄山,听福金山上传来的钟鼓声。当年吴进贤和吴羽白、张君逸等同乡曾在此写诗作赋,赞叹这里的美好风光。“奇峰突兀插高穹,四望云山眼界空。岭上人家多俊彦。书声嘹亮绿杨中。翻山越岭过昌溪,一路花香芳草萋。更喜月明桥上步,偶来破寂夜莺啼。山外有山形势奇,一年好景雪纷披。赏心乐事空追溯,再上朱岗折一枝”。沿着山上小路可到达燕窝山庄沧山源(中国末代进士故里)、石潭(中国自然风光摄影基地)等地。

该村历代文人辈出,商人、社会名流层出不穷。国子监吴天金、吴鸿元;登仕佐郎吴象崧(名五喜);兵部六品吴鸿亮;户部九品吴鸿宾;诗人、书法家吴进贤;法学家吴迪贤;革命烈士吴锡达等等。这里山川秀丽,文风拂郁,民俗纯朴,古迹众多。全程贯通“中华公路”,西南连接定潭、板壁屋交界处的“大坞口”,距此车程约15分钟,步行约1小时;距古徽州歙县约40分钟车程;距歙县名镇深渡约30分钟车程。西北往“河过岭”步行通北岸镇大坑村;东北往“光坑岭”步行通霞坑镇郑坑店;东南往“朱岗岭”步行通达至昌溪古村落、沧山源、石潭等地。

吴氏族人兴旺发达,在朱岗岭方圆数十里的周围繁衍生息。昌溪12世桂森公迁河过岭居永善堂,13世国亨公迁外河坑居敦善堂,14世岩金公始迁里河坑居明善堂。境内的东云岩遗址,当年游客熙熙,鼓乐香火,鼎盛一时。还有朱岗岭古道、光坑岭古道、龙川古道等四通八达。一大批古民居繁星璀璨,保存完整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砖木瓦房古建筑百余幢,尤以二贤故居、五喜老宅、鸿元庭院最为著名,水口园林、古樟石桥,龙川“三太子”、龙泉、龙井、上干四季田园等人文景观,仿佛向世人讲述一段段传奇故事。

昌溪志

徽州的古镇,犹如繁星点点便撒在皖南大地上,鲜明的地域文化背景,深厚的徽商经济底蕴使每个古镇都选址于依山傍水之间。

第一部分 村落环境

一、村落起源

昌溪,位于歙县城南30公里。据文物考古发现,这里早在汉代就有人类活动,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唐代时,居有姚、叶、朱、方、王五姓耕作生息,并形成村落,起村名曰“沧溪”。至南宋绍兴年间,吴姓迁来昌溪定居,更村名曰“昌溪”。

二、区划归属

昌溪元代属徽州路歙邑三十一都,民国时期为歙县三十一区一段南二镇 ,1952年属歙县第十二区昌溪乡。

三、村落布局

昌溪呈蝶形,北依来龙山、朱岗岭,东连沧山、福金山,西临安岭、西山,南傍昌源河。昌源河发源于天目山西麓,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452.4平方公里,昌源河对岸为耿船顶、火焰山、观音岩。整个村落面积达3平方公里。昌溪村东北角有沧山源自然村,其村呈燕窝形,故称“燕窝山庄”,此处古民居一律不开正门,以便燕子自由地从天井入宅垒窝;西南隅的周帮头村呈船形,村中自古不掘井,以确保“船体”安然无恙。有诗为证:“蝶飞千山村吉祥,船行万里人平安。燕舞碧空志千里,昌溪黎民万代昌。”可见祖宗选址独具匠心。

四、村落构筑

村落东起务本堂,西至西静庵,古建筑群全长3公里。村头村尾水口古树参天,村后来龙山林深木密,村前70多米宽而又清澈见底的昌源河上架有三座木桥、一座石拱桥,砌有水埠八处。村中前街后路,全由青石板铺设而成。200多条巷弄纵横交错,点缀着201栋古民居及古庙、宗祠、书院、亭阁、园林、陵园、牌坊、水塘、古井。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清澈的溪水穿街过巷,在“街心公园”融汇后,形成优美的“S”形溪流,注入昌溪河。

第二部分 姓氏人口

一、吴氏探源

昌溪吴姓是望族。溯其源,吴氏本姓姬。帝尧时,后稷教民稼穑,帝尧闻之,举其为农师;后因有功于天下,帝舜遂封之于邰,号曰后稷,姓姬氏。至周时,姬氏衍至泰伯,其后嗣周章,因有功,被武王封于吴国,遂以国吴为姓,并尊泰伯为吴氏得姓始祖。吴王寿梦四子吴季扎不恋王位,携家迁往延陵(今常州),延陵便成为吴氏郡望。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吴义方从江西赴新安歙州讲学,其子吴少微(吴氏六十一世祖)由歙移居休宁石舌山(后改名凤凰山),吴少微被尊为新安吴氏始祖。吴少微九世孙吴光(吴氏六十九世祖)又由休宁迁歙西溪南(又名丰溪、丰南)。南宋绍兴丙子年(公元1156年)吴氏七十七世祖吴一之因纳赋京师(临安),舟过歙县深渡,登凤凰塔,遥望昌源山水环抱,瑞气萦绕,便探源而入,行至太湖丘,随从灵犬便坐卧于此,良久不起,擅长堪舆(风水)的一之公竟然也流连忘返,认定此为大吉大祥之地,决心定居于此。公元1156年便成了昌溪吴氏的肇基之年。因吴氏居住地位于昌溪的太湖丘,故称太湖吴氏,并尊吴一之为昌溪太湖吴氏一世祖。

昌溪太湖吴氏自第十二世始(其前无确切考)轮祚排行字为:(国)、金壹、继、文、道、之、正、大、鸿、广、锡、亦、叶、云、成、葆、焕、炎、运、笃、昌、介、以、繁、祉、茀、禄、尔、康。

同时,太湖吴氏自十二世以后陆续举家处迁的亦不少,主要迁往苏、浙(如江苏的苏州、常熟、吴县、奉贤;浙江的杭州、金华、富阳、嘉兴、淳安)一带,本省的六安、宁国,本县的江村、山茶源、老竹岭、小洲亦有太湖吴氏迁入户。(详见《吴溪太湖吴氏宗谱》,现存歙县档案馆)

二、异姓由来

早在唐代之前,周邦头就有吕、姚等姓居住并形成村落,周姓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由周氏十四祖周龙孙自歙县周家村迁来昌溪下村(原村名为“溪邦头”,光绪末改名为“周邦头”)定居,至十八世祖共有兄弟六人,后人建祠祭祖以“六顺堂”名之,盖取“六六大顺”之意也。

昌溪徐姓于清顺治年间由浙江淳安七都迁入。徐氏昌溪始祖徐土贵从歙县霞坑采购一批木材,乘梅雨季节河水上涨之际,将木材由昌溪河漂流至浙江,不料洪水暴涨,木材悉数被洪水冲走,有家难归,于是土贵滞留昌溪落户,后子孙发达,建祠(爱敬堂)祭祖,传至十四世,人口达114人。

另外昌溪其他姓氏还有吕、姚、冯、方、姚、刘、陈、郑、金、何、梅、叶、黄、李、范、张、罗、凌、余、邵、康、查等姓,除吴周主姓外,异姓中20户以上的有徐姓36户,吕姓21户、冯姓20户。

昌溪诸姓数百年来一直相濡以沫、和衷共济,携手共建昌溪古村文明。

三、昌溪徽商

昌溪的商人在泱泱徽商中独树一帜。

在徽州广泛流传着一名俗语:“吴茶周漆潘酱园”。由此可以看出吴、周、潘的事业在徽州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吴茶”、“周漆”指的就是昌溪人所从事的茶业和漆业。茶与漆为徽州的著名特产,是徽州商人经营的主要项目,几乎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昌溪人凭着吃苦耐劳、精明守信和公平竞争赢得了自己的成功,使这两个行业在全国独领风骚,在一定意义上成了著名徽商形象的缩影。

(一)“吴茶”名甲天下

构筑起“吴茶”大厦强大力量的共有两支队伍,一支是吴炽甫及其远祖所形成的队伍,一支是吴承仕太祖以后所形成的队伍。

1、歙南首富吴炽甫

吴炽甫(1847--1929)的父亲吴亦炜的茶叶生意以京都为基地,向全国各地辐射,产业遍及北京、武汉、扬州、福州等地,在张家口设有吴德祥茶庄,在宣化设有吴德裕茶庄,在北京西单设有吴恒瑞、吴祥瑞茶庄。他有5个儿子,在分家析产时,单是留作祭礼的基金就有4000银两。吴炽甫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大,乡人称其为“炽甫老大”。他继承父辈的吴恒瑞茶庄,增设吴星聚、吴兆祥茶庄,又在宣化府、天津设批发店,在福建开办吴同德茶厂,收购黄山毛峰、竹铺大方、屯溪绿茶、休宁松萝、街口烘青发往南京、福建“同德”茶厂窨花,集收购、加工、窨制、批发、零售于一体,经营范围遍及皖、浙、苏、闽、赣、鄂、冀、辽、京、津诸省市,成为当时徽州最大的茶商,歙县南门首富。在分家析产时,四子各分得现金50万银元。吴炽甫为富而仁,曾捐4000银元重修昌溪石拱桥,在昌溪购地70亩,以其租息资助贫困子弟入学。

2、京城老大吴道隆

吴承仕太祖吴启琳在赴京会考时,将随身带的一些茶叶在菜市口摆地摊出售,见有赚头,便弃仕途而从商。其子吴道隆在京城开设吴玉泰茶店,并在天津设有分店,至今“吴玉泰”招牌仍沿用,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以“中华老字号”称号。吴启琳家族,同样富而有德,不忘扶贫济困。在京开粥厂免费供给穷人,办识字馆、义塾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家乡劈山铺路,建祠修塘,以排解燕窝山庄(即沧山源)百姓行路难、用水难的困境。

3、昌溪茶号遍杭城

吴茶除此两支外,还有众多茶商遍及各地。在杭州有茶行70家,昌溪茶商就占9家,他们是“吴恒有”、“吴元大”、“吴永大”、“天丰”、“吴德大”、“同和泰”、“同和协”、“天一”、“亨大”。九家店号吞吐量占了杭州茶叶的“半壁河山”。

(二)“周漆”誉满九洲

再看周漆。清末以来,全国漆商首推徽帮;徽帮漆商,又首推周邦头的周友仲和周宗良。

1、油漆大王周友仲

周友仲(1874--1945)年少时头脑敏捷,处世稳重,为人和善,为父亲和外补祖父开设的漆行而奔赴四川、陕西、湖北各生漆产地收贷。友仲40岁时,父亲和外祖父相继去世,他以祖辈开创的基业为依托,并发扬光大,在湖北老河口设“利生裕”漆庄,资金达20余万银元,此后又在杭州、绍兴、临海、宁波等地添设门市部,如“永泉汇”、“同茂隆”、“新泰泉”、“泰丰”、“长吉”等商号,一时名声大振。1930年,他曾投资上海万里漆油厂股分有限公司,兼在宁波经销该厂出品的“帆船牌”各色瓷漆。1933年友仲慷慨解囊,赞助浙江省兴建天长公路。世人称之为“油漆大王”。

2、颜料大王周宗良

周宗良(1876--1957)于1905年赴上海入德国谦信洋行任职,1910年被委任为上海谦信洋行的业务主持人,从德国进口的“狮马牌”颜料,统归周宗良独家经营,获推销的专利权,生意兴隆,名噪中外商界。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洋行撤回,全部存贷折赊归宗良,由于当时市场颜料价格十倍数十倍地狂涨,宗良遂成为沪上富豪。1924年,德商在沪成立德孚洋行,宗良任洋行总买办,成为德国颜料在华的总推销人,销量陡增,分号多至200余个,资金达400万元,商界尊宗良为“颜料大王”。1930年独资开设周宗良记颜料号,另外,他还开办汉口既济水电公司、杭州电气公司、华南轮船公司,曾任浙江实业银行中国垦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央银行董事。与“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子文交谊颇深。1998年旅美华侨周裕隆遵祖辈宗良遗嘱,捐资50万元重修周氏宗祠。

(三)染织红遍长三角

除“吴茶”、“周漆”外,昌溪的徽商还涉足其他行业。吴叶淇(1881--1952)曾在江阴创办缦云染织厂。该厂生产的府绸、线哔叽、被单布在沪宁杭一带走俏,一时该厂注册的“天官赐福”商标的产品供不应求,名震长三角。

第三部分 里河源流

这里风景优美,民风古朴,村民热情好客。现在这里全程贯通“中华公路”,西南连接定潭、板壁屋交界处的“大坞口”,距此车程约15分钟,步行约1小时;距古徽州歙县约40分钟车程;距歙县名镇深渡约30分钟车程。西北往“河过岭”步行通北岸镇大坑村;东北往“光坑岭”步行通霞坑镇郑坑店;东南往“朱岗岭”步行通达至昌溪古村落、沧山源、石潭等地。

吴进贤(1903—1999),本名吴广兴,字寒秋,书法家。安徽歙县里河坑(古属昌溪)人。幼时喜书法,每日清晨在方砖上临摹百字后才用餐。16岁至苏州,考人晏成中学。毕业后任职新民社当社交干事。1926年考入金陵大学,学习文学诗词,曾出版《嘘寒集》,兼修英语、书法。在书法上先后师从蒋炳章、李根源,并得陶行知指点,擅行楷,尤精隶书,30年代初,苏州大水,与吴清望、余觉、蒋吟秋合作正草隶篆四体屏条义卖,群众争购热烈。被小说家程瞻庐誉为“吴中四杰”。

1935年创办“进贤小学”。次年又创立“进贤国学讲习社”。此举深得于右任赞赏,从此与于结下了翰墨缘。1949年后,其隶书平易中见奇崛,大拙中寓巧思,显得沉着稳健,老辣古朴。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画展,并为博物馆、美术馆和园林部门所收藏。字迹影响日本、东南亚一带。出版有《毛主席诗词选》、《千字文》(隶书)等。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吴迪贤(1910-1955),本名吴广隆,1910年出生,安徽歙县里河坑(古属昌溪)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同时获法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歙县徽州师范学校任教,1936年免试获律师资格,任安徽省高等法院驻徽州地区专员,七七事变投入救国运动,1938年在歙县乾明观巷成立吴迪贤律师事务所,其在民国时期的法学界颇有建树。

民国22年,徽州紫阳书店曾出版歙县吴迪贤的《立宪政体发达史》一书,此书着重分析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议会民主制以及法国大革命形成与发展及其历史成因,还扼要介绍了西欧19世纪末的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丹麦、瑞典、德意志等国的宪法和一般法律制度。

吴象嵩(1825—1892),名五喜,字鹤亭,安徽歙县里河坑(古属昌溪)人,清授封登仕佐郎。人称“三寸钉”,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因隐居乡里怀才不遇,看不惯官府所为,时常搞些恶作剧戏弄官场。讼棍著称,以赢三场官司建成“五喜老宅”。曾主管昌溪“第一世家”太湖祠数载,在当地一场最著名的官司“侄儿劈柴,叔叔拾柴,斧头脱柄,削破脑袋”被广为流传。原配汪氏,继娶瞻淇汪氏,续娶堨田汪氏,目前后代已发展至第六世孙辈,五子中有三人在兵、户部任职,二人从商,其中孙辈中吴进贤、吴迪贤最享誉盛名,后裔散居北京、苏州、南京、屯溪、歙县等地。墓葬学堂湾。

吴锡达(1929—1950),安徽歙县里河坑人。1942年昌溪小学高小毕业。1943年考入安徽省立徽州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园艺科,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升学,于1945年应聘到该县洪琴乡完小任教。他刻苦自学,爱好文学、书法。他的家乡位于赣浙皖三省接壤处,抗日时期新四军十分活跃,吴锡达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他经常向群众宣讲:“我国是一个农业国,为什么农业落后,农民贫困,不是我们八字不好,而是因为国民党敲诈勒索,抓兵派款”。1949年4月家乡解放,5月他报考皖南革命干部学校,9月响应组织号召参加西南服务团。其父母听说儿子千里迢迢要去异乡,难舍难分。临别时,父亲给他几枚银元,但他已立志投身革命大家庭,甘愿为革命吃苦耐劳,因此仍将钱交还给父亲。

在南京会师时,吴锡达被编入云南支队第五大队第一中队。在艰苦的行军中,他负责编写中队活动墙报《学习园地》,常常废寝忘食。

1950年3月来到楚雄县工作后,第一项任务是和另外两位战友,根据县委意见编写宣传材料,用墙报、黑板报和口头演唱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征收1949年公粮的有关规定,后参加了永华乡(现东华乡)征粮工作组。

1950年5月4日,吴锡达正在江登邑大庙忙于称粮调运时,匪首李仕安指使大批匪徒混入运粮队伍,趁吴不备,一哄而上,用扁担将他打伤,夺去枪支。吴锡达昏倒在地,流血满面,嚣张的匪徒仍继续行凶,有的把扁担都打断了。吴锡达身负重伤,苏醒后,怒斥土匪罪恶行径。土匪用谷糠和石头塞进他的嘴里,后把他拖出庙门,乱刀遍刺其身,最后掘坑活埋,牺牲时年仅21岁。

吴少微(663—750),新安始祖,吴氏61代,曾主持修纂《吴氏正宗谱》。唐代文学家。新安(今安徽黄山休宁)人。字仲材,号遂谷。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明皇天宝八年(750年),与夫人朱氏合葬休宁石舌山(后改名凤凰山)。唐长安元年(701年)辛丑进士。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武周长安中(701—704)累授晋阳尉。中宗神龙初,由吏部侍郎韦嗣立称荐,升任右台监察御史。与富加谟特相友善,神龙二年(706)三月,加谟去世,病中少微,闻讯大恸,赋诗哀惮,不久亦卒。与加谟、谷倚,皆以文词著称,誉为“北京三杰”。唐初,文士所撰文章碑颂,皆宗徐(陵)、庾(信),浮俚不竟,少微与加谟一反流俗,文章皆以儒家经典为本,崇雅黜浮,浑厚雄迈,时人争效之。号为“吴富体”。少微所作《崇福寺钟铭》,尤为时人所推重。著录有集十卷,已散佚。《全唐文》收录其《为并州长史张仁亶进九鼎铭表》等六篇文。《全唐诗》收录其《哭富加谟》、《长门怨》、《古意》等诗六首。

第四部分 谱序残存

原文:

修族之事,本古宗法之遗。欧苏以降,举世重之。前清光绪癸卯丙午间,我昌溪太湖祠,以粤乱平定,亦既多年,族中支繁派衍,当后事修族。斯时我里河坑一支,自始祖岩金公隐处山林,子孙世守其地,至现在已达百数十家。枝分而不忘本,派别而源自追。收到太湖祠清单,亦既恭编册簿,输送丁捐,只以内中有一人,以异姓乱定之故,致迁延后时。祠中族谱告竣之时,我里河坑一支,尚未送到编入。二三明达,蠢然伤之,诚恐代远年湮,有失坠之是惧,于是谋于公众,鸣告太湖祠阁祠。照依族谱式样,将我里河坑岩金公一支,昭穆次序,挂线分清,装订一册,附入族谱二十册内。俾下届修族,重后编入。前将缘起叙于简端,盖所以弥阙恨,亦即以重根本也。亲亲君子,当矜鉴之。是为序。

译文:

修族谱是祖宗的惯例。自欧阳修、苏东坡以后,举世都重视。清光绪癸卯年(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六、七月间,因为长毛匪乱平定已多年,我们吴氏整个家族得到繁衍,分支较多,昌溪太湖祠准备修族谱。

我们里河坑吴氏这一支,自从祖先岩金公开始隐居在深山老林中,子孙世代定居,到现在已发展达到一百几十家。虽然像树枝一样分叉了,但我们从不忘根本;虽然像河流一样分脉了,但我们执着追寻根源。收到昌溪太湖祠编族谱的清单,我们也恭恭敬敬地编撰了册簿,大家出资出力。只因为当中有一个人,是异姓,混入了册簿中,导致时间延误了。太湖祠族谱修好时,我们里河坑这一支还没有送到,没有编入。我们几个明白事理的人,感到非常遗憾,怕年代久远,此事被忘记,这一支就失散了。于是跟大家商量,特意向太湖祠呼吁告白。也根据族谱式样,把我们里河坑岩金公这一支,按照左昭右穆的次序,分清支线,单独装订一册,作为附件编入族谱20册中。等下次修族谱,重新编入。

前面已把原因叙述清楚,写在头上,这是弥补缺憾的补救办法,也是我们重视祖宗根本的表现。各位亲人,读后可以看得出来。

第五部分 教育文化

昌溪系文化古村。儒而致仕,仕而护商,儒商互济,共建家园。

一、官宦书屋

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昌溪官宦之家多设有家塾(族塾),是昌溪书屋的鼎盛时期。其间,吴氏十七世祖吴大冀(1769——1818)创立“桃花书屋”,《桃花书屋》碑刻现藏歙县新安碑园。

吴大蓂(1773——1834)在住宅东南隅建造“梅花书屋”以作族塾,自撰楹联“传家惟有十三经读过无忘便为佳子弟,插架何须千万卷用来恰当便是好文章”以诫勉子弟。

吴大楠(1781——1859)构筑《杏花书屋》,作为族中子弟读书之用。

清代理财家王茂荫(1798—1865年),歙县杞梓里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户部、工部、兵部、吏部侍郎,前后历官道、咸、同三朝。茂荫幼时曾在昌溪私塾读过书,与昌溪官宦交谊颇深吴大楠夫妇七旬寿诞时王茂荫代表朝中十二名高官为之撰千字寿联,其墨宝现藏昌溪。其孙女下嫁昌溪吴锡纯为儿媳。

此外,昌溪私塾还有“养正书室”、“枫林夜读”处等。“枫林夜读”画作(昌溪八景图之一)中有一首配画诗曰:

枫林森森朱形冲,秋来霜叶一片红。

林边前贤建书屋,室内后生吟《中庸》。

灯火点点透窗棂,书声琅琅入树丛。

漫道三年板凳冷,他年折桂步蟾宫。

事实证明,家塾教育对造就国家人才,提高族民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像王茂荫、吴承仕等财界、学界泰斗都是从昌溪家塾中走出来的。同时也为历代王朝造就了一大批官员。元、明、清三代昌溪吴姓从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者从一品至七品竟达一百余人,现据《吴氏太湖族谱》记载资料列举几例:1、秉公执法而治狱平允、直谏遭谴仍大义凛然的吴仕昭(公元1353——1389年)。昌溪吴氏九世祖世昭公于明洪武17年钦选进士,擢授承直郎,任刑部主事,洪武21年升授承德郎。在任时秉公执法,因为民请命上书直谏,触怒明太祖,蒙冤致死。

弃儒远商以孝养母、嫉富济贫的吴永厚(1736—1802)。吴氏二十二世祖永厚公6岁丧父,姐弟4人靠母亲苦苦拉扯大。永厚13岁时弃儒经商,以孝养慈母,奋斗十年,富甲一方。后科举入仕,诰封朝议大夫,晋赠通仪大夫,赠资政大夫。他为母亲建“诒安堂”颐养天年,并弃官返里奉养其母。他资助重修太湖祠祖祠。他资助学子以完成学业。乾隆甲寅年徽州大荒,他拿出积粟赈济,保一方百姓平安。

居官廉洁而公正、禄之所入咸施于族中贫者的吴大冀(1769——1818)。二十三世祖大冀公升授兵部员外郎京察一等记名,以知府用,为官20年,其俸禄全部施舍给族中穷人。

重视教育而又热心公益事业的吴大蓂(1773——1834)。大蓂公诰授朝仪大夫,晋封通议大夫,诰赠资政大夫,创建“梅花书屋”,并请汪太史在其轩上书“诵芬”二字,勉诫子孙诵读万卷,以达清芬之界。他捐金修葺丰溪(西溪南)宗祠,建“忠爱祠”,首倡捐金重修县城河西桥。

淡泊名利,关爱下代的吴大楠(1781——1859)。大楠公号怡园,诰封奉直大夫,晋赠中宪大夫。不惑之年返归故里,建“杏花书屋”作为子孙读书处。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御赐“七叶衍祥”匾额以旌其闾。

另外,昌溪下村(周邦头)六顺堂内自明初永乐至清末光绪的400多年间共出了4名进士,19名举人,23位贡生,74位秀才。共计县丞以上官员77名,这对人丁不满三百的小村来说,世之罕见,人称“秀才村”。

周琰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恩科第九名进士累官至正二品,任大理寺正卿,少廷尉。

周茂洋、周孚裕父子分别于道光八年(1828年)和同治十年(1874年)分别中进士,称为“父子甲科”。“父子进士”匾现存周氏宗祠;周烈、周履陛于乾隆庚午同科中举,称为“叔侄同榜”。

二、徽商办学

1929年,由著名教育家吴承仕与在京的徽商吴良臣牵头,在昌溪开办了一所新型学校,名为“歙县私立昌溪复兴小学”。这所学校与家塾最大的不同点是:家塾书屋的受教对象大都是高官巨商子弟,而新型学校的受教对象面对平民百姓孩子。复兴小学校址设在员公支祠内,骋请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有识之士10多人为专职教师。吴良臣被推选为首任校长。开办伊始即有学生100多人,后与年俱增。学校对蓬门荜户的子女实行免费教育,对品学兼优者资助其到县城中学就读。每个教室备有风琴、挂钟、痰盂等。学样有校歌、校训,有藏书万册的图书馆(吴承仕、吴承侃、吴承传兄弟三人分别馈赠《小学生文库》、《小朋友文库》、《初中文库》等成套书籍及成套书柜),有供集会、演出用的舞台。学校开设军训课,将学生编为童子军,进行队列、拼刺、械斗训练,骋请新四军(当时该校是新四军的秘密联络点,如女教师苏醒娥后来就弃教从戎)官兵任教官。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和平建设时期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新四军游击队官兵、解放军将士、教育科技界名流。

文化名人

昌溪是文化古村,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如国画大师吴寿仙、吴淑娟、吴皖生,书法大师吴进贤、吴清望(曾任江苏昆山知县),经学大师吴承仕,武术大师吴志青,民间艺人吴叶根等,现简要介绍几位:

(一)经学大师吴承仕

吴承仕(1884--1939),字检斋,24岁那年在举贡会考时取一等第一名,钦点大理院主事,民国元年任司法部佥事,后倾心教育事业和经学研究。历任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国学系主任,不仅是闻名国内的经学大师,而且追求马列主义真理,他是中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的学者。承仕于民国25年(193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与共产党人齐燕铭、张致祥等组织参加“一二·九”运动,营救了一批革命同志,又与张友渔、杨秀峰等组建中国启蒙教育会。逝世后,延安各界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等撰写挽词、挽联以志悼念。

(二)武术大师吴志青

吴志青(1887—1951),原名吴吉安,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响应武昌起义,参加光复上海的战斗。1918年创建中华武侠会(后改为中华武术会),首倡德智体美四育齐全,当选体育研究会会长。孙中山勉以“努力进展以培养革命势力之组合”,又为武术会题写“尚武楼”匾。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随孙中山北上,任第五军参议兼武术总教练。抗战期间,去各地组织军运。1942年出任西南联大体育系教授,是李公仆、闻一多等著名民主人士的武术导师,在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表演中华武术,一展中华神功。他撰写发表的武术专著多达23种。

(三)国画大师吴淑娟

国际红十字会。1920年又捐巨资以赈西南大饥荒。有《杏芬老人遗集》传世。

(四)翻译大师吴云森

吴云森(1929—),笔名江枫,武术大师吴志青之子,文学翻译家,雪莱、狄金森、史沫特莱等著名诗人诗作的权威翻译,与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莱等感情甚笃。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获国际翻译奖,部分奖金捐赠昌溪小学。

(五)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

杜近芳师从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天生聪颖,勤奋好学,唱、念、做、打皆登堂入室,为传承京剧国粹作出了不懈努力。她是昌溪徽商老大吴炽甫的孙媳妇。

文化遗产

1、书法作品:

▲朱元璋亲题“第一世家”匾;

▲海瑞亲书“务本堂”匾

▲康有为亲题“实事求是”匾

▲李鸿章亲题“一门节烈”匾

▲王茂荫撰写的十二官员祝寿序

2、国画作品:

▲吴仕昭作《昌溪清隐图》

▲唐伯虎四季吊屏名画:《游女儿山图》、《高山奇树图》、《茅屋风清图》、《雪山行旅图》。(1957年后存上海博物馆)

▲吴淑娟《百花图》

3、诗词作品:

▲明代御史汪尚临作《题仕昭公像赞》

昌溪溪水碧流长,闻道当年应宿郎。

云锁青山芳草遍,恩公开国奉明光。

▲江宁人施孟文咏《昌溪清隐图》

吴郎家居昌溪乐,昌溪之水流无穷。

春风三月涨红雨,桃花浪煖鱼化龙。

滩声潺潺石磊磊,平皋远浦寻南茝。

直泛灵槎访瀛海,明年拆桂步蟾宫。

▲吴台人江灏赋诗赞仕昭公:

昌溪古水清且涟,昌溪林壑清而妍。

吴生筑室据其会,水光山色罗堂前。

丈夫事业须勉旃,功成名遂行言旋。

昌溪之清尚可隐,此时归作人中仙。

4、楹联作品:

▲太湖祠楹联

惜食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

求名求利只须求已莫求人

▲忠烈庙楹联

英雄千古山河壮

忠烈一心天地长

铁马金戈开霸国于六郡

太湖昌水壮庙貌于千秋

▲吴承仕为昌溪复兴小学开学典礼撰联

周官礼教商三务

管子经成国四维

五、乡谚拾萃

▲吴进贤 三眼古井

三眼井,七眼塘,

昌溪出的好姑娘。

布针眼里飞彩凤,

草耙柄上出白洋。

十三知里又知外,

十五嫁个生意郎,

一世都风光。

三眼井,七眼塘,

昌溪出的好儿郎。

算盘子里藏富贵,

羊毫尖上堆金山。

十三识文又断字,

十五跟人下苏杭,

发财再回乡。

▲汪明霓 赞河坑

巍巍朱岗岭, 汩汩河坑源。

地灵育吴姓, 人杰举双贤。

太湖谒先宗, 老屋续祖典。

歙南已名村,而今再向前 。

民俗文化

(一)打观音醮

观音,即观音大士,佛教认为是慈悲的化身,是救苦救难之神。为了确保一方平安,消灾祛难,昌溪人对观音菩萨自然十分笃信。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昌溪便举行十分隆重的打醮活动。先由族中德高望重者率领一支迎神队伍前往东云岩恭迎观音大士神像,而另一支更为壮观的接神队伍列于村口。队伍前面是八人大轿抬着的“八老爷”(昌溪人心目中最为崇拜的偶像),锣鼓喧天,鞭炮震地,旌旗招展,管乐齐鸣。

将观音接引至太湖祠后,便由从九华山等名刹请来的高僧设坛念经做法事,一直要做七七四十九日法事才圆满结束。据说这一年一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四季平安。

(二)祭八老爷

每年二月十八、十月十八分别为庠里、田干祭拜八老爷的盛典。

这一天的八老爷身着苏绣袍,头戴紫金冠,腰系玉带,手握铜锤,慈祥的面容中透着威严,端坐于太师椅上,由八位身体魁伟的中年大汉抬着。

前有大开锣开道,接着是五面五色旗,十幅蜈公幡,六十门冲天铳,十副锣鼓错落队伍之中。燃放爆竹者所背的爆竹袋都十分精致,上有彩色苏绣图案。还有数个管乐(唢呐、大青等)队轮番吹奏喜庆的乐曲(京剧曲牌)。游行队伍长达一里多。人们如此隆重祭拜八老爷,一是感谢他父子(父亲是威震六州的越国公汪华)为一方百姓带来幸福安宁,二是希望他永远为昌溪百姓消灾造福。

游行结束后,大典转至太湖祖祠举行。节日的祖祠张灯结彩,,鼓乐齐鸣。前进两边议事厅设有猪羊等牺牲(猪是为大典特养的,人称“十八猪”,每头均在300斤以上),它们头插宫花,身系红腰带,昂首而立。主厅掌壁上悬挂着吴氏先祖画像,桌上的供品绚烂多姿,荤素搭配,十三荤,十三素,十三种各式干水果,两斤重的大红蜡烛十对,外加各式宫灯,厅内灯火通明,数十个红绢跪垫一字儿排开,以供族人祭拜。每进各有两名礼生(相当于现代的礼仪先生),他们按程序唱喝,其声宏亮,其容端庄。朱元璋御题的“第一世家”匾额及其他匾客也披红挂彩,气氛热烈而祥和。厅内香烟燎绕,人声鼎沸。僧人唱诵佛经,钟磬木鱼之声不绝于耳。祖祠两边生活区内为工作人员、参观族人准备了茶水和膳食。入夜,祠前花戏台上好戏连台,台下数千观众驻足观看。

在大典举行的同时,族人还派出两支精干的队伍前往西溪南(昌溪吴氏始祖吴一之诞生地)、休宁石舌山(徽州吴氏始祖吴少微居地)祭拜先祖,显示吴氏源远流长,子孙繁昌。

(三)嬉灯舞狮

昌溪灯会的建立据说自仕昭公(昌溪吴氏九世祖)始。每逢春节来到,灯会便组织嬉花灯活动。昌溪的花灯品种繁多,工艺精良。有标语灯、财神灯、十二生肖灯、十二月花名灯、戏剧人物灯、花担、走马灯等等。还有胜利狮、中国龙。从正月初一到元宵佳节,都有嬉灯、舞狮活动。花灯队伍长约里许。入夜,各式灯内烛光齐明,锣鼓迎春,竹(爆竹)报平安,龙狮起舞,百“花”齐放,好一派节日喜庆气氛。

(四)舞草龙

早在宋代以前,昌溪人建桥修庙以龙字命名,如“龙滨桥”、“龙庆桥”,元代建“忠烈庙”即“龙关庙”,村头有地名“龙坑头”,村中有“千年龙凤樟”,村后有“来龙山”等。由此可见昌溪人对龙喜爱已久,于是节日舞龙活动便开始流传了。“草龙舞”选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此时正值气候渐变干燥,为防火患,提高村民的防火意识,故在中秋团圆日举行“舞草龙”活动,一来可以增加节日气氛,二来可以广泛提醒村民防止火情,保一方平安,同时还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之意。扎制草龙的材料主要是竹篾、稻草、麦杆等,一般长20米,在手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手下,草龙形状酷似真龙,龙头威武神气,龙鳞清晰可辨,龙体遍插神香,轻巧机灵且活节相连,便于舞动。

入夜,舞龙队伍从村头出发,途经村中主要街道,直至村尾。所到之处,锣鼓声、爆竹声不绝于耳。经商的店铺此时也会敞开大门,用爆竹、百子迎接神龙的到来,图个吉祥如意、生意兴隆。“草龙”随着锣鼓声翩翩起舞,或摇头或摆尾或盘旋或昂首。在表演结束后,又会用礼花将神龙送至下一站。行至村尾,在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将“草龙”送入昌源河中,龙归大海,举村平安。

七、民间逸闻

(一)、劫后余生古银杏

附带一提的是此树不远处原有一株与之同年同月同日栽的樟树,树型如骏马奔驰,有“八老爷之坐骑”的美誉,可惜在“大跃进”年代被毁了!

(二)出售国宝为消防

1957年,昌溪吴氏为添置村里灭火设备,决定将藏于支祠积善堂的唐伯虎“春夏秋冬”四吊屏名画由族中长者护送到上海博物馆,卖得1600元,再将此款从上海震旦铁厂购回新“水龙”(消防水泵)以及报警器、水带等消防器材。昌溪人不是不知道唐伯虎的画价值连城,但昌溪乡人更牢记“宁可三餐无食,火不可一日不防”的祖训。在“镇宅之宝”(唐伯虎画)与“消防设施”(水龙)的天平上,昌溪人太懂得孰轻孰重了。

(三)大难不灭龙凤樟

在“水色山光满眼醉”的昌溪街心公园外的沙墩上,有两棵形态神奇、相互偎抱而同属不同种的古樟树,人称“龙凤樟”。主干直径约3米,高约40米,笼盖地面约1000平方米。夏可遮阴避暑,冬可挡风御寒,是“忠烈庙”防风防洪的天然屏障。人们坐在沙墩上纳凉、谈心、下棋、钓鱼,无不悠然自得。这里便是昌溪十景之一的“沙墩垂钓”了。

可有谁知道,这对千年情侣,曾遭受过生死之灾。1958年,为了熬樟脑油,有人想砍掉这两棵古树,谁知第一斧砍下去,伐木者当即晕倒,乡人惊呼:“神树伤不得!”,也有人说这是八老爷显灵,保佑这对情侣万年好合。

第六部分 景点古迹

最具古村落特色的要数昌溪的古建筑。

昌溪的古建筑凝聚了典型的徽派建筑精华。村中古祠堂星罗棋布,计有:太湖祠、寿乐堂、承恩堂、怀远堂、理和堂、细和堂、明湮祠、思成祠。村中周姓建有周氏宗祠、亮公支祠;徐姓建有爱敬堂。一村之中拥有10多座祠堂,实为罕见。

一、太湖祖祠

太湖祠始建于南宋(1240年)。 祠长40米、宽17.5米,两边建有“议事厅”、“生活区所”、戏台和其它配套建筑。主墙角翘起,八只大鳄鱼凌空而立,马头墙高低错落,麒麟怪兽傲立其间,交替起伏,优美的韵律令整个建筑群显得既壮观又优雅。主厅内的两根楠木大柱柱围达5.1尺,柱上悬挂的一幅楹联特别引人注目:“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它告诫吴氏子孙以道德处人处事,以勤奋成名成仕。屋脊的八条鳌鱼栩栩如生。更有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大门枋上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广场,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节日)、春节,广场上搭花戏台演出村人自导自演的节目,或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煞是热闹。护祠墙下有月池,月池中“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寿乐木坊

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寿乐堂,规模虽较祖祠小,但建筑艺术极为精湛。柱梁全部选用优质柏木,前后三进,正梁长13米,高1米,为徽州第一大双梁。天井围栏的十二块石料选用带天然石纹的景纹石,上有山水、花草、雷电等自然生成的图案。祠前的木牌坊(全国仅此一处),堪称中华一绝。木牌坊是员公支祠的门坊,四柱三楼。四柱为优质柏木,用抱鼓石紧抱,上部木质宫殿式,明间高出次层一层。匾上楷书“员公支祠”,高瓴垂脊,八角翘起,圆檐滴水。《中国建筑史》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为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

三、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即公元1497年。由周龙孙第七代孙周廷器等倡导建造,是周氏古村最大的宗祠。主体建筑面积747.12平方米,自奠基至竣工,历时十五载。

周氏宗祠选址堪具匠心。座北朝南,北靠来龙山,青松翠柏,古木葱茏;门临昌源河,绿波荡漾,流水潺潺,南面对河,元宝山尽收眼底,蜿蜒起伏,似笔架又似苍龙腾飞,令人遐思神往。祠前辟有上下两个大坦,全以卵石缀成,通街大道,穿坦而过。

宗祠建筑为明代徽派古建筑典型风范。整个祠堂布局分栅棚、丹墀、正厅、后进和寝陵五大部分,是“三进两明堂”的代表作。正门之上高悬“周氏宗祠”、“钦点主政”、“恩赐进士”、“四世二品”等匾额。

正厅左右大梁之上悬挂的“进士”、“文魁”、“少廷尉”、“吏部尚书”,匾额昭示着周氏的显赫功名。横梁两端有一米大小“和合”诸仙木像,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厅内四根一人合抱的茶园石柱和两根一米五腰围的白果木柱挺立其间,浑厚庄重,气势非凡。

周氏列祖寝陵分楼上和楼下两部分。按周制,楼上陈女士牌位,楼下三间为男士牌位,这一上一下延续了原始母系社会尊重女性的习俗。这是有别于其他宗祠的特色之处。

四、忠烈古庙

如果说太湖祠、寿乐堂、周氏宗祠是“大家闺秀”,那么,建于元代至正14年(1354年)的忠烈庙算的上是“小家碧玉”了。该建筑长17.2米,宽14.2米,共分三间。左间供了土地菩萨、社公、社母神,以保昌溪五谷丰登,烟火不断。右间供了关帝及关平、周仓神像,以保昌溪四季平安,德义永驻。正间供了汪公大帝(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村人尊称“八老爷”)两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以保昌溪人丁兴旺,百业昌盛。忠烈庙柱子上分别悬挂有楹联曰:“德被生民永享春秋祭,功封社稷丕昭今古隆”、“英雄千古山河壮,忠烈一心天地长”、“铁马金戈开霸国于六郡,太湖昌水壮庙貌于千秋”。庙前广场占地约500平方米,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铺缀成“鹤鹿同春”、“丹凤朝阳”、“连升三戟”等图案。擅长考古的原市委副书记张脉贤赞道:“这只在皇家公园见过”。广场前石磅下是横贯东西的长街,“S” 形玉溪(村里人称此溪为八老爷的玉腰带,故称此为玉溪)从护栏下淌过至沙墩处入昌溪河,庙后的古银杏及庙前的古鸳鸯槐、古龙凤樟,构筑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街心公园”。

五、各式牌坊

古村落的牌坊除上述的寿乐堂木牌坊外,尚有石牌坊和砖牌坊。

石牌坊即姚氏贞节坊,位于村头“二水环西”景点旁。《中国建筑史》载道:“清康熙三十四年(1685年)立,灰凝石,三楼二柱,平板坊置四柱冲天,宽3.7米,高8米。檐下有斗拱,前后有八块靠背石碑,从高到低有‘圣旨’、‘节孝’、‘旌表故儒吴永玠妻姚氏’字样”。能够载入史册的,恐怕算得上是石牌坊中的代表作吧!

砖牌坊即太湖贞节坊。该坊砌在太湖祠南生活区所在的墙体上,高4米,宽3.5米,砖雕十分细腻、精致,上有“圣旨”、“贞节”和旌表妇女名单。歙县县志载的砖牌坊只县城一处,可见昌溪砖牌坊显示出自身的价值了。

在一个村落中,石、砖、木牌坊皆备,全国独有。

六、古三眼井

相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昌溪的人们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选在村中一青山翠绿,鸟语花香的木竹坞处掘井取水。由于此处地下水充沛,水质优良,后来吸引了更多居民在此周围建房居住,为解决众多人口的饮水问题和方便取水,便在井口之上分别架构了直径为 2.4 尺、 2.3 尺、 2.2 尺的三个井围。由于底下是岩层,水量多而且流速快。用过的水易排出而不会再倒流井内,居民在井台上洗衣洗菜,热闹非凡。用过的水经暗道直通 “ 员公支祠 ” 前的月池,丰富了池内水量,池中种花、养鱼,点缀了景色、调节了环境,而且是周围一带消防应急的水源。

七、徽派民居

村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尚存201幢(1995年登记造册数)。古民居均一色徽派建筑。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扑朔迷离,巷弄纵横交错,宛如迷宫。兹举数处:

1、宋代酒肆茶楼

酒肆茶楼位于木牌坊右侧,该楼建于明代中期,属防宋代风格式建筑,古楼呈古朴之风,窗栏图案用小木条组合成“福禄寿喜贵”等字样,造型奇特,寓意颇深。其置身于白墙青瓦石板路的街巷之中,足以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2、父子进士府第

“父子进士府第”又名“豫顺堂”,系周氏宗祠“六顺堂”支下第九代后嗣所建,成屋于清康熙二年,即公元1663年,虽属清早期古建,但建造此屋的工匠乃是明末老艺人,故仍是明代的建筑风格。周茂洋、周孚裕父子分别于道光九年(1829年)、同治十年(1874年)考取进士,后因周孚裕为官清廉,百姓爱戴,其祖上两代因教子有方,亦被追封为二品官衔,故有“四世二品”之说。父子进士府文人辈出,自康熙至清末的两百多年里,一共出了进士2名,举人5名,贡生4名,秀才22名。另外武官职务亦不少。如周以忠十七岁从军,在南洋水师广东艇服役,咸丰十一年“中法炮战”北塘之战中,因战功卓著,晋广东水师守备。此屋共三进,后两进80年代后期已改成现代居房,独留此前进,供后人子孙瞻仰。

3、“桂花树下”古民宅群

周六顺堂六兄弟之老五周宏通支下第二十九世周广昊的第三个儿子周茂祉清道光年间经营宁波东门外灵桥边的成泰漆店。生意兴隆,誉满中外,日进斗金,于是茂祉遂于道光二十三年( 1843 )选在一株桂花树下,建造此屋。另四兄弟亦均于道光年间在此处附近建造自己的居宅。故后来此处便称作“桂花树下”。各屋内造型基本相防,大方气派,雕饰精美。“徽州三雕”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昌溪古亭

昌溪亭的建筑也形态各异。

供读书观赏的当数“八角亭”了。昌溪吴氏振员公一支多为儒商,走的是“学而从商,富而张儒”的儒商互济的路子。振员公后代除了建藏书阁外,还建有供子孙读书兼供家人赏景的亭。八角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亭址选在村郊幽静处,自然有利于读书做学问了,让人不知不觉地进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境界。伫立亭间,西望“西山积雪”(昌溪十景之一),南瞰“二水环西” (昌溪十景之一),真乃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可惜“八角亭”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被房主拆砖卖瓦而湮没了。

“百名秀士泽乡里,一亭风月揽斯文”这是位于周氏古村内百绣亭上的一幅对联。至元朝末年周氏迁入昌溪下村,600多年来,周氏族人不仅善于经商而且崇尚耕读,从建村到清末,当时一个人口不足400人的小村庄,历史上竟然出了4名进士,19名举人,23名贡元和74名秀才。“三更灯火五更熄,正是男儿读书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古代文人求取功名的真实写照。人才济济的“百绣榜”令人肃然起敬。亭内现也已是村民纳凉休闲之所。

供休憩的古亭还有“双寿亭”、“安岭亭”、“如振亭”等等。

第七部分 百卉千葩

一、独占鳌头

昌溪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令人欣慰的“第一”,这给古村落平添了许多风采。它们是:

(一)民国第一任歙县县长是昌溪人吴恩绶;

(二)解放后第一任徽城镇镇长是昌溪人吴成融(参与解放歙县);

(三)第一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的是昌溪人吴承仕;

(四)第一个提出教育要“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且首创“中华武术学会”因而受孙中山嘉评的是昌溪人吴志青;

(五)茶叶界第一块“中华老字号”招牌是昌溪人吴道隆在北京开设的“吴玉泰茶庄”;

(六)寿乐堂正梁13.3米、高1米,为“江南第一大梁”;

(七)全国唯一一座工艺精湛、保存完好的木牌坊是员公支祠门坊,堪称“气吞山河”、“中华一绝”;

(八)位于忠烈庙后的古银杏是“中华银杏王”,有着近2000年的历史。

(九)明代初年,荣获国家最高奖的是昌溪的吴仕昭,明太祖朱元璋御笔亲题“第一世家”匾赐之;

(十)千百年来昌溪一直都是歙县南乡第一村,在当时的徽州府有“出了南门便是昌溪”的说法;

(十一)在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故宫保和殿举行的举贡会考)中荣膺第一等第一名的是昌溪的吴承仕,他摘取了中国“末代状元”桂冠。

二、甲冠天下

(一) 十大古迹:

太湖古祠、荷花古塘、历劫古树、忠烈古庙、护村古墙、三眼古井、九子古巷、寿乐古坊、泰昌古桥、六份古碓

(二)十大文物:

朱元璋题额“第一世家”、海瑞手书“务本堂”、宋宣和二年画象、康有为题“实事求是”匾、王茂荫撰(资本论中提到唯一中国人)拜寿序、李鸿章“一门忠烈”匾、象牙朝笏、苏绣龙袍、嵌象牙床、庙坦嵌石画“丹凤朝阳”

(三)十大名宅:

叔财宅、锦周宅、朴安宅、宝顺宅、光明宅、桂顺宅、至德宅、济川宅、三寿宅、墨池居

(四)十大名山:

沧山凝翠、福金撞钟、来龙锦障、西山积雪、火焰朝阳、朝山面屏、安岭竹翠、深岭杜鹃、朱过苍松、天堂独秀。

(五)十大祖树:(作古)

庙坦虬樟、石塔红枫、三角奇枫、水口玉兰、红叶佛树、古亭三桂、圆叶古柏、坝潭弯松、来龙采椤、后山苦珠

昌溪出行指南

上海杭州宁波方向来走G56高速到歙县出口下,右拐18公里到昌溪,从武汉合肥芜湖南京方向来经G3京台高速合铜黄段转G56徽杭高速,歙县口下,从千岛湖方向坐轮船经深度码头上岸至昌溪6公里。

火车站有黄山站和歙县站,汽车站有歙县车站乘车至昌溪,民航有黄山站,飞机抵达黄山市,搭汽车到歙县27公里,歙县汽车站改乘汽车直达昌溪千年古村落。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