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28 13:46
春晖行动是共青团贵州省委于2004年根据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的感人意境,创意、发起的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激发赤子情怀,感召游子返乡,共同促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2004年,共青团贵州省委发起春晖行动。
2006年,春晖行动荣获全国首届社会公益示范工程“十佳示范项目”奖。
2007年4月,“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经贵州省编办批准成立,其机构性质为团贵州省委所属正县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项目部、宣传部、事业发展部等4个部(室)。
2011年7月,春晖行动荣获中国公益与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2010年,春晖行动被中宣部盛赞为“一个伟大但人人可为的活动”;
2011年6月1日,中共中央主办的机关刊物、国内最高理论思想阵地《求是》杂志刊文夸赞春晖行动为“我国社会公益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是“公益中国一亮举”。
2011年,中共贵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春晖行动被写入《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
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于2007年4月正式成立,根据《贵州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成立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的通知》(编办发[2007]51号)文件规定,其机构性质为团省委所属正县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服务宗旨
为参与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晖行动使者提供指导服务。
业务范围
(一)负责组织、动员贵州籍人员回乡投入智力、物力、财力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敬老爱幼等工作;(二)负责向海内外各界人士宣传春晖行动,组织开展募捐活动;(三)承担相关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
职数设置
中心领导职数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内设4个部(室),即:办公室、项目部、宣传部、事业发展部。编制18名,其中,管理人员13名,专业技术人员3名,工勤人员2名。
春晖行动基金
2009年3月,“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经贵州省民政厅正式批准成立,为春晖行动事业的深入推进搭建了筹资平台,畅通了筹资渠道,拓展了项目扶持的领域。
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和基金会成立以来,以四个机制建设为工作重点,以打造中国著名公益品牌为目标,推动春晖行动向纵深发展。
在组织管理上,坚持以“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群众参与”的组织模式;在组织领导上,层层建立以党政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春晖行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级组织协调领导机构,为推进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在运行方式上,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团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配合,乡镇和村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加强宣传载体建设,编写画册《情感的力量》、《春晖使者风采录》、春晖行动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30000余份;邀请中国著名作家蒋巍老师撰写、贵州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报告文学《灵魂的温度》一书,并开展了“读灵魂的温度·讲身边的春晖”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创建春晖行动网站并荣获“2009年度贵州省优秀文明诚信守法网站”称号,全新制作了专题片《报得三春晖》、音乐电视《忘不了你呀妈妈》和《游子吟》,《春晖》杂志创刊;推出了春晖行动全新VI标识;通过以上工作,传播春晖行动,弘扬中华文明,不断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和推动我国的企业和公民积极参与春晖行动,影响和感召海外华人积极支持春晖行动。
充分发挥基金会服务公益事业的功能;不断完善春晖项目库建设,在全省命名30个“春晖行动示范项目”,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实施了“春晖家园计划”项目,采取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春晖使者、社会各界人士、地方党政相关部门、受益群众“五位一体”联动机制,将农村发展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起来,以撬动社会民间资源参与我省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春晖家园计划”项目实施以来,以操作模式新颖、实施效果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大、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倍受各级党政重视、社会各界关注、广大群众认同。
制定出台《加强春晖行动宣传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春晖行动宣传工作的奖励办法;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春晖行动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优秀春晖使者评选表彰制度》等文件,对工作完成好的地区和单位,以及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优秀“春晖使者”进行表彰,调动全社会参与春晖行动的积极性。
通过政府、社会、个人的良性互动,促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依赖外部人力物力资源的“外源型”发展转变为“内源型”发展。
动员广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社会贤达人士、企业家、个体经营户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以“志愿、公益、互动、长期”的原则,参与家乡扶贫开发。
从个人实际出发,既可是长期行为,也可是短期举动;既可是资金支持,也可是先进技术帮扶;既可是先进理念传播,也可是人力资源培训。
建立以“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群众参与”的组织模式,成立“春晖行动”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政府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团组织发动,有关部门配合,乡镇和村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科学合理的工作运行机制。
建立春晖行动理事会,将村组干部、群众代表、社会贤达人士、返乡青年吸纳进来,建立政府、社会、自我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以“亲缘、业缘”为基础,以村为单位,对外出人员、插队知青等在外游子进行统计造册,以电话、倡议书、慰问信、座谈会等形式,加强联系,挖掘和发现人才,储备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
以乡镇为单位,从教育、医疗卫生、畜牧养殖、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种植、生态旅游、招商引资等方面,列出当前农村发展急需解决的项目,吸引在外乡友从资金上、技术上、观念上支援家乡,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第一、聘请“春晖使者”。通过聘请在外游子担任“名誉村支书”、“名誉村主任”、“名誉团支部书记”以及“经济”、“教育”、“法律”、“信息”顾问等形式,来解决基层组织有人办事的问题,推动人才兴村,促进信息交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实施春晖家园计划。春晖家园计划是“春晖行动”的一项系统工作,“春晖家园计划”项目是以家园建设为中心,以春晖使者为桥梁.以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为主要运作方式,以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春晖使者、社会各界人士、地方党政相关部门、受益群众形成“五位一体”联动的公益模式为项目实施方式的一项具体工作。目的是由各级团组织通过春晖行动理念将农村发展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平滑地移到农村家园建设的各种项目上.最终达到以实施“春晖家园计划”项目撬动社会民间资源参与我省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第三、组织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充分发挥外出务工青年振兴农村经济的人才资源力量。利用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积极宣传组织引导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开办企业。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等,振兴家乡经济。
第四、建立“春晖助学金”。发动在外乡亲为所在母校捐助助学金,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完成学业。并要求受到资助学子将来学有所成后回报桑梓,从而形成一个爱心互动的和谐局面。
第五、开展“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大学生回乡之机,力所能及地为家乡父老亲人传授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密切与乡亲们的联系。加强对村情、乡情、县情的了解。培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扩大“三下多”的外延和参与数量。
第六、组织知青回访第二故乡活动。激发知青对插过队的“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组织他们为农村的物质立明、政治立明、精神文明作贡献。同时配套开展“寻找父母亲的足迹”的活动.让知青的子女从中感受到当年父母亲生活的艰辛,从而珍惜现在的生活,进而回报社会。
第七、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为故土献余热。把老干部、老同志愿意重返家乡的心愿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把他们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同志传承文明和奉献社会的作用,为家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八、组织企业家参与家乡的扶贫开发。从改善和提高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基本增收门路、基本素质入手,直接提供资金、物资等经济资源,以投八方式攻克贫困。促进发展。
第九、组织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设。“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把广大海外游子思念故土的心情,通过积极的宣传对接,变为投身美好家国建设的实际行动。
(一)春晖行动传承中华民族饮水思源、反哺故土、回报社会的传统美德,是加强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的新思路。
(二)紧扣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利用情感的杠杆调动民间资源的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主导的扶贫大局,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
(三)唤起人性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增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渠道。
(四)以亲情、乡情、友情激活社会细胞,是引导公民有序进行公众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
(五)是新时期共青团组织以新的导向方式、新的动员方式、新的组织方式、新的参与方式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的新载体。
启动以来,主要开展“春晖感恩教育”“春晖家园计划” “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春晖助学”“春晖扶贫互助社”“春晖亲缘招商”“春晖产业带动”“春晖使者礼聘”等工作,感召32000多名在外游子情牵故土、反哺家乡,在贵州省9个市(州、地)88个县1500多个乡镇和全国10多个省(市、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相继在美国底特律、中国台湾、广东、江苏、上海等地设立春晖行动联络处,形成了“花开贵州、情动全国、香飘海外”的发展局面。
“春晖行动——致公学生培养计划”公益助学项目24日在北京大学启动第4年度捐赠,贵州老区第四批103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孩子将免费在京接受6年中学教育。
“在社会各界好心人的资助和关爱中,我们都要学习知识、增长自信、开阔眼界,努力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捐赠仪式上,已在京接受3年初中学习的受助学生姬学铜这样告诉学弟学妹。
据了解,“春晖行动——致公学生培养计划”由致公党中央、共青团贵州省委和北大青鸟集团联合发起,捐资7650万元,帮助333名贵州老区的孩子圆进京读书梦。
接收这些孩子读书的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琦说,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内向变得开朗大方、乐观自信,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企业和团体都参与到助学公益行动中。北大青鸟集团董事长许振东说,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孩子们都有梦想,不能因贫困埋没了人才。我们的助学要几十年、上百年办下去,让数万名需要帮助的优秀孩子实现成才梦,让这些学生心怀感恩之情和社会理想,用智慧和力量回报家乡和社会。
2013届受助学生徐洋是一名孤儿,他对记者说,我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将来成长为对社会、民族和国家有担当、有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