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1 17:10

昭(拼音:zhāo)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具体产生时间不详,有人认为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昭是形声字,从日、召声,基本义指阳光明亮,引申指显著。作为使动词时,指使其明显。

文字源流

西周金文中有图1的字形,清代学者吴大澂释其为“昭”,但具体构型含义不详。图2金文相较于图1增添了“”字,表示跟太阳有关。战国楚文字作图3,从刀、日、卩,通读作昭,理解为昭示意。

可依据的“昭”的可靠字形应是图4的小篆,小篆的“昭”是形声字,“日”为其形旁,有太阳才会明亮;“”为其声旁,表示音读。隶、楷字形均承篆文而来。

“昭”的基本义是明亮,如《楚辞·大招》中有“肯春受谢,白日昭只。”这里的“昭”取其本义。明亮映衬了暗淡的无光,所以明亮惹人瞩目,“昭”进而引申为明显、显著。如“昭名”表示显的山名。作名词时的意思为明白清楚,或是有心事,“昭然若揭”表示明白的样子像高高举起、形容真相毕露。在《庄子·达生》中说:“今汝饰知以惊愚,身以明污,昭昭若揭日月而行也。”这里的“昭”用的是其引申义,明显的意思。

详细字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七】【日部】止遥切(zhāo)

日明也。从日召声。

说文解字注

“日朙也”注:引伸为凡明之偁。庙有昭、穆,昭取阳明,穆取阴幽,皆本无正字。叚此二字为之。自晋避司马昭讳,不敢正读,一切读上饶反,而陆氏乃以入《经典释文》,陋矣。又别制“佋”字。注云:“庙昭穆:父为佋,南面;子为穆,北面。从人,召声。”此最为不通。昭穆乃鬼神之偁,其字当从示,而从人,何也?无识者又取以窜入《说文》人部中。其乱名改作有如此者,今人部删佋。

“从日,召声”注:止遥切,二部。

广韵

止遥切,平宵章 ‖ 刀声宵2部(zhāo)

昭,明也。光也。著也。觌也。又姓,《楚词》昭、屈、景三族。《战国策》楚有昭奚恤。止遥切。七。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 昭

《唐韵》止遥切。《集韵》《韵会》《正韵》之遥切,𠀤音招。《说文》:日明也。《尔雅·释诂》:昭,见也。《博雅》:明也。《玉篇》:光也。《广韵》:著也,觌也。《易·晋卦》:君子以自昭明德。《书·尧典》:百姓昭明。《诗·大雅》:於昭于天。

又《礼·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又《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鲁语》:明者为昭,次者为穆。

又《礼·乐记》:蛰虫昭苏。注:昭,晓也。蛰虫以发生为晓,更息曰苏。

又姓。《战国策》:楚有昭奚恤。屈原《离骚》注: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sháo)又《集韵》时饶切。《正韵》时昭切,并音韶。庙中佋穆,或作昭。《佩觽集》:说文自有佋穆之字,以佋为昭,盖借音耳。李祭酒涪说为晋讳昭,改音韶,失之也。

(zhào)又《集韵》《韵会》《正韵》并止少切,音沼。《诗·鲁颂》:其马蹻蹻,其音昭昭。《释文》:昭,之绕反。

(zhào)又《集韵》《正韵》并之笑切。照,或省作昭。

又《韵补》叶蚩於切。《前汉·叙传》:受命之初,赞功剖符。奕世弘业,爵土乃昭。

又叶之由切。《楚辞·九章》: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日”窄“召”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召”低。“日”框内短横在横中线。“召”,“刀”略宽、大,“口”略窄、小;“刀”,㇆(横折钩)钩底在横中线下侧,撇笔撇向“扌”侧;“口”上宽下窄,竖笔起笔于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