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

更新时间:2024-10-14 15:47

晋城市,山西省辖地级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全境居于晋城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丹河与沁河纵流全市,因春秋末年迁晋静公到此而得名,总面积约9490平方千米,是山西省东南门户。截至2023年3月,晋城市下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2023年末,晋城市常住总人口为217.18万人。

历史沿革

晋城古称建兴建州泽州泽州府。高都、塔水河、下川、和村、八里坪遗址出土文物表明,据今两万年前,今晋城市丹河与沁河流域即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

尧舜禹时,天下分九州,今晋城市全境属冀州之域。相传留下了舜耕(沁水)历山,渔于濩泽(今阳城)、夏桀居天门,始迁于垂(今城区与泽州县),商汤(阳城)桑林祈雨等众多古老传说。

周代实行分封制,武王十三年(前1122年),武王封其幼弟于原国(今沁水西北有原城)。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晋文公攻占原国,迁原伯贯于翼。

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子變父迁于晋水之阳,改国号为晋。此时今晋城地区的丹河与沁河沿岸,还是许多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氏族部落。

春秋初期,经过一系列兼并战争,今晋城市丹河与沁河的沿岸,逐步形成四支较大的部落。晋国强大后,派出将军“士会”平定境内四部落,改置为高都、泫氏、端氏、濩泽四邑,正式归于晋国版图,此四邑的形成,也标志着今晋城地区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

春秋末期,晋国衰落,六卿势力崛起,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三家,将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废为庶民,并迁于端氏邑(今沁水)安置,而后三分晋地,由此开始了战国时期。

战国初期,境内高都、泫氏、端氏、濩泽四邑被韩国占领,归入韩上党郡地,后分属赵魏两国。(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国攻占韩野王邑,上党郡守冯亭献上党17城于赵)。《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赵两国于泫氏(长平邑)爆发长平之战,秦胜赵败,坑赵军四十万于长平(今高平)。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今晋城市境内四邑也升为了高都、泫氏、端氏、濩泽四县分属上党和河东两郡。

两汉时期,分全国各郡为13州部,由高都县西分设阳阿县,市境内由四县变高都、阳阿、泫氏、端氏、濩泽五县,分属并州上党郡、司州河东郡。

三国曹魏统一北方,今晋城市区域内变化不大,境内五县分属并州上党郡、司州平阳郡。西晋统一全国后基本沿袭不变,至永嘉之乱后,先后沦为十六国之前赵、后赵及前秦所占据。

今晋城地区,形成明确的地级行政区域始于东晋。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败给东晋后,北方陷入纷乱,前燕慕容永率众从长安东迁,于今山西建西燕,定都长子,设置新八郡。分平阳与上党两郡,始置建兴郡(郡治阳阿,辖高都、阳阿、濩泽、端氏、泫氏五县)。

建兴郡便是今晋城市正式设郡,至此有统一的地级行政区的开始,此后1500余年,其管辖范围基本固定下来。

东晋太元十八年(393年),后燕灭西燕战争,占领了西燕所统八郡。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又灭了后燕统一北方,在行政区划上,继续实行州、郡、县3级的管理体制。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改建兴郡,为建州,州治高都县,内置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高都郡辖高都、阳阿二县,长平郡辖高平、泫氏二县,安平郡辖濩泽、端氏二县,泰宁郡辖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

北齐天保七年(557年),改建州道行台,治高都县,辖高都、长平、安平三郡。(高都郡辖高都县、阳阿县省入,长平郡辖高平县、泫氏县省入,安平郡辖濩泽、端氏二县、西濩泽县省入,泰宁郡废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复建州,州治高都县,辖高平、安平二郡。(并高都长平二郡为高平郡,辖高都、高平二县,安平郡辖濩泽、端氏、永宁三县)

开皇三年(583年),文帝废天下郡,实行州县二级管理制,改建州为泽州,依境内濩泽河为名,同时废高平郡、安平郡入泽州。泽州直辖五县,即高都、高平、濩泽、端氏、永宁,州治高都。(开皇十六年分高平置陵川县,十八年改高都为丹川县,改永宁为沁水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炀帝复改州制为郡制,改泽州为长平郡,义宁二年,复为泽州。

唐武德初年(618年),分泽州置建州、盖州、泽州三州,武德九年,盖、建、泽三州复并入泽州。泽州辖县六,即晋城、高平、濩泽、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晋城。

贞观元年(627年),依山川形便,分全国为十道,于今山西置河东道,泽州隶于河东道,辖域不变。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泽州为高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泽州,时泽州仍辖六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晋城。

唐至德元年(756年),改道制为节度使制,泽州始隶于昭义节度使,会昌三年刘稹辖昭义之泽、潞、邢、洺、磁五州叛,李德裕率军讨伐,大胜之,四年割泽州于河阳节度使,天复元年泽州复隶于昭义军。

五代时期,军阀混战,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互为角逐之地,泽州其名不改。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北伐,讨伐北汉,泽州赐名高平郡,乃归入宋朝版图。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分全国为十五路,于今山西置河东路,泽州高平郡隶河东路,时泽州高平郡辖六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或郡治于晋城。

天会五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打北宋,占领宋朝山西河东路,并析为南、北两路。于今山西南部置河东南路,辖2府10州68县,驻地在平阳府临汾县,泽州为其所辖刺史州之一,辖域不变。

金天会六年(1128年),金朝为与北京路泽州(今河北平泉)区分,改泽州为南泽州,辖六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晋城。

金天德三年(1151年),去南字,复改为泽州,仍辖六县,辖域不变。

金元光二年(1223年),升泽州为忠昌军节度,并升阳城县为勣州,以忠昌军辖五县一州,军驻晋城,所辖五县即:晋城(驻地)、高平、陵川、端氏、沁水,一州即勣州(阳城)。

中统元年(1260年),于泽州置司侯司,属平阳路,隶河东山西道,为腹里。泽州司侯司辖县六,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司侯司驻晋城。

元至元三年(1266年),复为泽州,仍隶于平阳路,泽州辖五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并端氏入沁水县),州治晋城。

元大德九年(1305年),因地震改平阳路为晋宁路,时泽州仍辖五县,隶属晋宁路

洪武二年(1369年),置山西行省,同时升泽州直隶州,直隶于山西行省,时泽州辖县四,即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州治晋城县省入泽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山西行省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泽州直隶州仍辖四县,直隶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为山西省泽州府,于附郭置凤台县,泽州府辖五县,即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府治凤台城。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民国成立,清朝统治结束。

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行政官厅组织令》,改革清代建制,废府存县,全国府州厅一律撤销,以道领县,山西设置北路、中路、南路3道。裁撤泽州府,五县归山西省中路道管辖;次年,府治凤台县改为晋城县,同年5月,山西改置雁门、冀宁、河东3道,均隶属于冀宁道(道驻阳曲)。

民国十九年(1930年),北伐胜利后,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建制,撤销冀宁道,原泽州府五县直属山西省,后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初驻浮山、后驻曲沃)。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挺进山西东南部地区,领导人民与日寇作战,于晋冀鲁豫边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五县划归晋冀鲁豫边区太岳第二、四及太行第八区行署领导。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今晋城地区全境陆续解放。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建制撤销,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同年10月,析出晋城县城关区,置晋城市,和晋、高、阳、陵、沁五县一起划归华北人民政府太岳、太行区行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同年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撤晋城市复并入晋城县,晋、高、阳、陵、沁五县复隶于山西省。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设置八个专区做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督导管理各县,今晋城各地隶属山西省晋东南专区(1967年改为晋东南地区)行署领导。

1983年7月,复设山西省辖县级晋城市,由晋东南地区行署代管。

198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晋城市升为地级市,直属山西省。原县级晋城市分设晋城市城区、郊区。并将原晋东南地区所辖阳城、高平、陵川、沁水四县划归晋城市领导,为所属行政区,晋城市管辖范围4县2区,其与古建兴郡建州泽州泽州府版图基本一致,至此恢复其历史上的行政区域。

1993年5月,高平县升为县级高平市,由地级晋城市代管。

1996年8月,晋城市郊区改名为泽州县,仍由晋城市领导。

时晋城市管辖:城区、泽州县、县级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共1区4县1市,总面积约9490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3月,晋城市共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城区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高平市,以及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即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9490平方千米,占山西省总面积的6%,晋城市人民政府驻城区凤台西街28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6′05″~113°37′15″,北纬35°11′12″~36°13′56″之间。东西宽约160千米,南北长约100千米,总面积约9490平方千米。因四周多山,与周边县、市多以山为界,北依丹朱岭羊头山与省内长治接壤,西起太岳山中条山与省内临汾运城衔接,东、南依太行山王屋山两山脉与河南省交界。

地形地貌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黄土高原东南缘,古称上党高地,地势险要,属于高原盆地地形。全市大部分位居“晋城盆地”之中,除此之外,到处是层峦叠嶂,群峰壁立,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最高处海拔2358米,最低处海拔不足300米,相对高差200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米以上。全市平面轮廓略呈卵形,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

气候

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属“长日照地区”。年平均气温10.2~11.7°C。年平均降水量626-750毫米,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6.4%。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全市气候温和,最佳旅游季节为4~10月。晋城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作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暖作物区,多年无霜期为197天,最多为226天,最少为138天。

水文

晋城市境内河流纵横,主要为丹河沁河两大流域,以及卫河的支流。其干流流向多由北向南,支流流向多为由西向东。全市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长485公里,发源于沁源县境内,汇入黄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长121.5公里,发源于高平境内,注入沁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晋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地下地上,宝藏遍布,尤以地下宝藏之多称冠全省。境内已发现的矿藏有20余种,不仅有大量的煤、铁、铝、硫黄、石膏、石英、石灰石、白云岩、耐火黏土、大理石、花岗岩等,而且还有稀有金属锰、铜、铅以及异常珍贵的铀。在各种矿藏中,煤、铁储量最大。境内煤炭总储量预计为808.1亿吨,已探明储量273.3亿吨,其中,无烟煤储量占山西储量的1/2多和全国储量的1/4多。与煤伴生的清洁能源——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6.85万亿立方米。铁矿储量为2.23亿吨。硫铁矿、铝矾土的储量也在5000万吨以上,石灰石储量高达6.5亿吨。大理石的储量约6.05亿立方米,品种有墨玉、汉白玉、紫檀玉、象牙玉、晚霞玉等达28种之多。

生物资源

晋城市境内建有沁水历山和阳城蟒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泽州县猕猴、陵川红豆杉、阳城崦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多处。区内种植有松柏、山桃、山杏、枫、栎、榆、红桦等树木及金针、灵芝、菖蒲、麝香、野生人参等名贵药材和山珍。生长有金钱豹、梅花鹿、太行猕猴、鱼、虾、龟、鳖等动物,还有存世稀少的褐马鸡和两栖动物娃娃鱼(大鲵)。此外在野生植物资源中,还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

历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300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1种;有动物342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8种。阳城蟒河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882种,动物285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二级有猕猴、水獭等28种。以保护爬行类动物为主的阳城崦山自然保护区,境内蛇的种类很多,奇特的双头蛇、双尾蛇,为这里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晋城市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此外,晋城市的桑蚕丝绸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也是当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

晋城市境内属温暖半湿润地区,林木生长条件较好。全市森林面积为33633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5.7%,其中天然林占全市森林面积的70.2%,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条山区和东部的太行山南端。中条山是全市树种最多的地区,有“山西植物宝库”之称,已发现的高等植物有1000余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10余种。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经过持续多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全市人工造林保有面积达到5.4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8%,人均公共绿地为15.5平方米。

水资源

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境内有沁河、丹河、卫河3条水系,总流域面积为9422平方千米;全市年平均降雨量为650毫米左右,水量尚属充沛,只是年度间变化较大。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5.1%,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高出山西全省平均数的1倍~2倍。

人口

数量

据2022年人口抽样调查,截至2022年末,晋城市常住总人口为218.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0.1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03%,比上年末提高0.48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69万人,出生率为7.72‰;死亡人口1.86万人,死亡率为8.47‰;自然增长率为-0.76‰。常住总人口性别比为102.98(以女性人口为100)。

据2023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217.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1.2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04%,比上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48万人,出生率为6.80‰;死亡人口1.95万人,死亡率为8.94‰;自然增长率为-2.14‰。

民族

截至2018年,晋城全市人口中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布依族、藏族、白族、苗族、傣族、畲族、维吾尔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哈尼族、哈萨克族、羌族等33个少数民族,共70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3%。其中回族人口最多,为5046人,人口在10人以下的有2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0%在城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晋城市生产总值233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2亿元,增长4.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第二产业增加值1505.5亿元,增长7.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5%;第三产业增加值746.5亿元,增长6.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7003元,按2023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5185美元。

2023年,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9%,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1.2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26.3%;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5.1%。数字产品制造业中,数字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增长44.7%。新能源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2.9%。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6.4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175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27.0万户。

2023年,晋城市财政总收入487.1亿元,下降6.8%。其中,增值税142.1亿元,增长4.1%;个人所得税6.9亿元,下降12.3% ;资源税68.2亿元,下降20.0%;企业所得税96.7亿元,下降2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7.2亿元,下降2.0%。其中,税收收入139.9亿元,下降1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1.2亿元,增长11.5%。其中, 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9.1%,交通运输支出增长23.6%,农林水支出增长16.0%,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4.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3.9%,城乡社区支出增长11.5%,节能环保支出增长4.2%,教育支出增长2.5%。

2023年,晋城市城镇新增就业4.8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54%。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8.7%。

2023年,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6.6亿元,增长0.8%。其中,国有控股投资423.4亿元,增长7.5%;民间投资266.8亿元,下降7.6%。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1.2亿元,增长19.9%;第二产业投资282.6亿元,下降6.3%;第三产业投资392.8亿元,增长4.7%。

2023年,晋城市在库项目2353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05个,计划总投资2669.3亿元,本年完成投资344.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8.1%。

第一产业

2023年,晋城市农作物种植面积272.8万亩,增加1.6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43.0万亩,增加0.9万亩;油料种植面积7.0万亩,增加0.5万亩;棉花种植面积80.0亩,减少97.0亩。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31.0万亩,增加1.8万亩;小麦种植面积63.3万亩,增加0.1万亩;豆类种植面积22.3万亩,减少0.02万亩;谷子种植面积16.6万亩,减少0.5万亩;薯类种植面积8.2万亩,减少0.4万亩。

2023年,晋城市肉类总产量18.1万吨,增长8.3%。全年猪牛羊肉总产量14.5万吨,增长8.3%。其中,猪肉产量14.0万吨,增长8.2%;牛肉产量0.1万吨,增长17.9%;羊肉产量0.4万吨,增长8.7%。年末生猪存栏107.1万头,增长2.8%;生猪出栏172.3万头,增长7.8%。牛奶产量0.01万吨,下降2.1%;禽蛋产量11.1万吨,增长10.1%;水产品产量0.2万吨,增长4.2%。

2023年,晋城市设施蔬菜产量8.0万吨,下降1.6%;食用菌1.6万吨,下降0.5%;蚕茧0.2万吨,下降0.3%; 蜂蜜0.3万吨,增长4.4%;药材4.9万吨,增长8.0%。

2023年末,晋城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9.9万千瓦,增长2.8%。机械耕地面积142.7千公顷,增长2.4%;机械播种面积137.6千公顷,增长0.7%;机械收获面积114.1千公顷,增长4.7%。

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25.2亿元,同比增长4.3%。全年粮食产量68.8万吨,增长0.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1.5%,水果产量增长2.4%,中药材产量增长8.0%;全年畜牧业预计将延续前三季度的良好趋势。前三季度,生猪出栏增长7.6%;羊出栏增长5.3%;肉禽出栏增长4.1%;禽蛋产量增长8.7%。

第二产业

2023年,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4.6%,制造业增长22.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46家。

2023年,晋城市全社会原煤产量14782.8万吨,增长6.2%;钢材1073万吨,增长25.6%;水泥310万吨,增长4.7%;精甲醇118万吨,增长11.2%;光电子器件50741万只(片、套),下降20.9%;生铁501万吨,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247.2亿千瓦时,增长2.4%。

2023年,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40.1亿元,下降1.9%。其中,煤炭、煤层气、装备制造、钢铁、化工和电力六大行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716.4亿元、178.6亿元、181.1亿元、410.4亿元、213.8亿元和107.5亿元,增速分别为-2.7%、-2.2%、-17.8%、15.1%、-15.5%和-0.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4.2亿元、67.7亿元、195.0亿元,增速分别为-7.4%、-13.6%、10.5%。

2023年,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55.4亿元,下降33.0%;实现利润275.5亿元,下降38.2%;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78.6元,同比增加7.2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费用9.4元,同比减少0.4元。

2023年末,晋城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36家,完成总产值144.8亿元,增长5.1%;房屋施工面积737.3万平方米,下降0.5%;签订合同额(有工作量的总承包和专业分包建筑企业)为307.5亿元,下降10.1%。

第三产业

2023年,晋城市服务业增加值746.5亿元,比上年增长6.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9.6亿元,增长11.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1.5亿元,增长16.0%;金融业增加值81.4亿元,增长6.4%;房地产业增加值84.9亿元,下降0.5%;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18.8亿元,增长7.9%;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00.6亿元,增长6.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6%,利润总额下降12.3%。2023年,晋城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5.8亿元,比上年增长33.37%。电信业务总量23.1亿元,增长14.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79万户,其中,5G电话用户130万户,全市(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5万户。

国内贸易

2023年,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7亿元,增长8.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75.1亿元,增长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0.6亿元,增长5.0%。

对外经济

2023年,晋城市海关进出口总额39.6亿元,下降5.5%。其中,进口额17.3亿元,下降27.2%;出口额22.3亿元,增长22.9%。

2023年,晋城市出口机电产品17.4亿元,增长22.5%;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4.0亿元,增长34.6%;出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产品13.3亿元,增长41.1%。全年进口铁矿砂10.5亿元,下降20.2%;进口机电产品5.1亿元,下降39.3%;进口集成电路3.8亿元,下降33.7%;进口电子技术产品3.8亿元,下降33.8%;进口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1590万元,下降56.6%。

2023年,晋城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6.59亿美元,增长345.3%。

金融产业

2023年末,晋城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49.3亿元,比年初增加357.0亿元,增长10.8%。各项贷款余额2498.6亿元,比年初增加477.2亿元,增长23.6%。2023年末,晋城市共有证券营业部6家,从业人员87人。累计资金开户数28.9万户,银证转入资金84.8亿元。全年营业收入3433.5万元;利润总额459.2万元。2023年,晋城市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4.4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5.99亿元,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8.46亿元。

2023年,晋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39.4亿元,增长2.0%。其中,住宅投资106.6亿元,增长2.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7亿元,增长16.3%。全年房屋新开工面积216.6万平方米,下降28.3%。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74.0万平方米,下降24.6%。商品房销售面积164.7万平方米,下降9.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52.5万平方米,下降12.8%。商品房销售额115.3亿元,下降9.4%。其中,住宅销售额104.9亿元,下降12.4%。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实际到位资金153.8亿元,增长9.6%。其中,国内贷款增长315.7%;自筹资金下降2.1%;定金及预售款增长20.4%;个人按揭贷款下降5.1%;其他到位资金下降33.8%。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晋城市全年市级财政下达2023年度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项目资金共88项合计909.7万元。全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441项,交易总额22.88亿元。新认定省中试基地1个、省众创空间3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6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市级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个。截至2023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入库企业达到244家,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中试基地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1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0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级以上星创天地19个。

教育事业

2023年末,晋城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1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05%。

文化事业

2023年末,晋城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演出场次3654场,演出收入4099万元;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场馆3个,文化馆7个,美术馆2个,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量210万册。

医疗卫生

2023年末,晋城市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767个,其中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4.6千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9万人。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均为100%。全年各县(市、区)的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均达到了90%以上。碘盐覆盖率达到99.67%,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7.22%,各种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市乡镇卫生监督站覆盖率达到100%。

体育事业

2023年末,晋城市拥有各级体育场馆9289个,全年晋城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79枚、75枚和74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

社会保障

2023年,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15元,增长6.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5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0元,增长9.4%;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1,比上年缩小0.08。

2023年末,晋城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76.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5.59万人,增加2.2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10.96万人,增加0.2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8.42万人,减少2.98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3.65万人,增加0.6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54.77万人,减少3.6万人。全年资助基本医疗保险6.47万人,医疗救助11万人次。参加失业保险39.18万人,增加1.7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4.7万人,增加1.48万人。

2023年末,晋城市城市低保人数3653人,减少1694人;农村低保人数22335人,减少6178人。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19018人。全年共发放最低保障资金1.8亿元。全市共有住养型养老机构69所,其中,公办21所,民办48所;城乡日间照料中心1024所;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4所。共有各类养老床位1.76万张。福利彩票发行单位1个。

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2023年,晋城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1282.6万吨,增长5.8%;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9659.0万吨,增长29.8%。

2023年,晋城市向省外运输煤炭7045.1万吨,下降18.6%,外运煤炭占原煤产量47.9%。向省外输送电力170.0亿千瓦小时,增长2.2%,外输电量占发电量的68.8%。

2023年,晋城市全社会用电总量230.3亿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1.6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7%;第二产业用电196.6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5.4%,其中,工业用电195.4亿千瓦小时;第三产业用电18.8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3.4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8%。

2023年,晋城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51天。其中,一级天数51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4.35,较上年下降3.12%。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89%。7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劣V类水体比例为0。

2023年,晋城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9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023年,晋城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9起,事故死亡87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9。

交通运输

综述

晋城市交通便捷,“十三五”以来,晋城市交通运输以提速和扩能为主题,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布局逐步优化,运输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陆空联动赋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公路

截至2022年末,晋城市公路线路里程9838公里,比“十二五”期末增加了824千米,年均增加159千米,按技术等级划分,高速公路共计429千米,一级公路157千米、二级公路738千米、三级公路1610千米、四级公路6583千米、等外路134千米。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505千米、省道621千米、农村公路8525千米。高速公路有7条包括二广高速、晋新高速、晋城绕城高速、安(泽)阳(城)高速、陵侯高速、晋运高速等,基本形成了“两横两纵一环”的高速公路网布局。普通国道有3条包括G207、G208、G342等,基本呈现“一横两纵”的格局。普通省道7条包括S225、S227、S229、S242、S331、S332、S333等,基本形成了“一横三纵”的格局,县道、乡道以及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村道组成了农村公路网络,公路总体上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发展。

公路网络密度达到102.44千米/百平方千米、41.19千米/万人。公路质量方面,一是“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93.9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058千米,沁水、泽州两县分别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全省示范县;二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主通道已基本建成通车,晋城市向构建“城景通、景景通”全域旅游一张网格局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为晋城市交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铁路

截至2020年,晋城市境内已运营的有1条高速铁路和2条普速铁路,分别为太(原)郑(州)高铁,太(原)焦(作)铁路和侯(马)月(山)铁路,市域范围内铁路线路总长共计264千米。境内3条铁路主要呈纵向分布、互不交织。

航空

截至2020年,晋城民用机场选址获批,机场位于泽州县金村镇红岭村,距市中心13千米,机场性质为民用4C级支线机场,占地约3340亩。阳城通用机场纳入《山西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8-2030)》,机场位于阳城县河北镇匠礼村,占地约1600亩,空运手续已上报省批。

公共交通

历史文化

地方文化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蜗皇窟,也在泽州县金村镇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平一带。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晋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早。汉代上党(今山西东南部)的谷物就输往京师,冶铁的历史可上溯到战国时期,“阳阿古剑”曾独步天下,时人难求。唐代泽州因丝织业兴盛而被定为贡丝之州。宋代,出现“其输市中州者,唯煤与铁日不绝于途”的兴旺景象。明初,晋城是全国13冶之一。明清时有“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之说。到了近代,被称为“九州针都”的大阳所产的钢针几乎供应着全国每一个家庭。晋城的“泰山义”剪刀和阳城的犁镜更是享誉全国。蛋品制造、玻璃生产等现代工业的兴起也早于省内其他地、市。阳城的乔氏琉璃曾被北京故宫建造时使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晋城全境解放,饱经战争破坏的工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晋城“五小工业”迅速崛起,曾被原晋东南地区和山西省树为“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典型,全国曾在晋城召开现场会,推广其经验。阳城白煤炼铁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就受到冶金部表彰。

地名由来

晋城二字作为地名使用,始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宋太平兴国年间,乐史所撰写的《太平寰宇记》中曰: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到此,故曰晋城。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晋城市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宋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58处,有2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沁河流域分布着117座古城堡、15万间明清古建筑。51处省保(待公布)、56 处县保。全市6县区入选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48处文保单位和21件(套)三级文物成功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晋城市新增15名山西省级传承人、10个市级非遗项目,建成各级各类乡村文化记忆展馆(室)44 个。珐华器工艺品因其高超的制作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重要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山西三宝”之一。成功向省厅申报 3 家非遗扶贫工坊。(图片资料来源: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民间艺术

晋城民间艺术有布老虎、剪纸、刺绣、砖雕、面塑等。还有古老的传统制作工艺,如:阳城生铁冶铸技艺、阳城焙面娃娃大阳手工制针业、高平黑陶工艺等。

晋城流传甚广的民间装饰工艺品之一。剪纸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故又称“刻纸”。其内容有花卉、鸟兽、虫鱼、人物、戏剧情节等。

晋城面雕是一种以麦粉为主要原料的工艺食品,经过人为处理,揉成面团,雕塑成型后蒸熟赋彩,制成一种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工艺食品。

仿古工艺品。在泽州县府城村东关帝庙内,原有石算盘一架,长60毫米,宽40毫米,高8毫米,与石柱联体雕成,为关帝庙中的精粹。20多年前被盗凿。后由泽州县大阳镇南社村民间艺人秦可忠重新仿刻而成。复制微雕石算盘长45毫米,宽厚35毫米,高8毫米,柱、珠、盘三位联体,珠似绿豆粒大小,由独块石料琢成。

八音会在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六县(市区)广为流传。八音,即中国古代民族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主要使用鼓、锣、钹、旋、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

阳城道情,是一种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阳城道情因兴盛于阳城南关,故亦称南关道情,其曲调优美婉转动听,深受人们喜爱。

高平九莲灯,是流行于高平一带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原称“九连灯”,由八洞神仙为王母娘娘拜寿的故事演变而成。

晋城市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陵川县平城镇一带。由中国民间舞蹈霸王鞭演变而来。参加人数可多可少,表演者每人手持一根1米多长的竹子,两头穿眼,装上铜钱。表演时,以本地秧歌舞步,手持竹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舞动,敲击四肢、肩、背,不断打出有节奏的响声。多载歌载舞,曲调为当地民间小调。

沁水狮子舞,流行于沁水县梅河、沁河流域。用麻染色做狮子皮毛,附于用竹签扎成的狮子架上。表演时前后两人,另一人手举红色绣球在前面引逗,俗称狮子舞绣球。有独狮表演,也有大小狮子共舞。动作有狮子上山、下山、翻桌子等,雄狮龇牙咧嘴,豪放狂傲,形象逼真,非常好看。

晋城市民间文艺活动,历史上晋城一带有在街头院落筑旺火、搭彩门、架彩棚,悬灯结彩以庆贺节日的习俗。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在城镇的繁华街区以红黄蓝白条布编棚搭彩、悬灯数里的规模。1989年元宵节期间举办了“晋城市首届黄河灯会”,泽州路编棚搭彩绵延数里。之后又连续举办了多次。黄河灯会已发展成为包括灯门大赛、灯棚大赛、彩灯园艺、民间灶火、八音会、节日焰火、文艺戏剧调演等综合性民间艺术节。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自公元前6世纪发明。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在熔炼铸造时先将采得的矿石粉碎,再经高温焙烧去硫,然后方可入炉,通过观察铁水色泽判断其成色。

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是今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的一种传统制针技艺,创自于明嘉靖年间,是山西冶铁技术发展至明清时期的典型代表。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期是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的鼎盛期。优越的采矿、冶炼条件促进了大阳手工制针业的迅速发展,制针业的兴起又繁荣了大阳的经济和文化,逐步形成了地域性的“针文化”,大阳也被誉为“九州针都”。

高平黑陶,产于山西省晋城市的高平市。黑陶,是45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高平市作为炎帝神农的故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上“五行工艺”的黑陶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堪称中华瑰宝。

特色产品

特色饮食

风景名胜

概述

截至2022年,晋城市有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4.6万公顷。2022年末,晋城市共有A级景区33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2个,3A级景区19个,2A级景区1个。共有星级饭店17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9家、三星级5家、二星级1家。(表格参考:晋城市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

主要景点

晋城市山川秀美,有雄峻的陵川王莽岭,“横看成岭侧成峰”,大小山峰有几十处,大的峰顶可走马,小的则状如笔尖。在这里可以听松涛、看云海、观日出、赏余晖,还可以做攀岩、跳伞等探险性运动,被视为“神奇太行”的象征。近年来辟为旅游景区的泽州县珏山、山里泉、丹河龙门、李寨,阳城崦山、九女湖,陵川棋子山、锡崖沟、昆山、黄围山、凤凰欢乐谷、上云台山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李寨风景区的孔雀开屏、黄河飞来石和沁河第一湾,丹河龙门景区的浴石缸和十三马蹄印,棋子山的弈棋洞,昆山的瀑布,黄围山的溶洞等也别具特色,各有千秋。陵川的红豆杉大峡谷还被列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著名人物

友好城市

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