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黄山寺

更新时间:2023-08-30 21:33

《晓出黄山寺》是宋代诗人高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借景抒情之诗。前三联写诗人出寺下山路上所见春景,移步换形,引人入胜,首句即点题,第二句写出寺所见;次联写所闻,表面上是写钟声,实际上是写山之高、林之密,在空间上造成种深远感;第三联承“登平陆”,写草色、溪流、菜花、柳丝之悦目,回应首联的“春光”。尾联写对美好春光的留连,见其乐而忘返的情态。此诗用词含蓄,独到。全诗以叙行写景为主,直接抒情为辅,写来情景相生,层层推进,给人以景美情畅之感。

作品原文

晓出黄山寺①

晓上篮舆出宝坊②,野塘山路尽春光③。

试穿松影登平陆④,已觉钟声在上方⑤。

草色溪流高下碧⑥,菜花杨柳浅深黄⑦。

杖藜切莫匆匆去⑧,有伴行春不要忙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黄山寺:不详,浙江余杭县有黄山,疑即此寺所在地。

②篮舆:竹轿。宝坊:对寺庙的敬称。

③野塘: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④穿松影:太阳已升起,所以说穿过松影。平陆:平坦的道路。

⑤上方:佛寺的方丈,住持僧所居。这里指黄山寺。

⑥高下碧:草绿在岸上,水绿在溪中,故云。

⑦浅深黄:菜花黄得浓,杨柳黄得浅,故云。

⑧杖藜: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⑨行春,游览春景。

白话译文

早晨乘着轿子从黄山寺出发,一路上看到山间的池塘和山路两边的花草树木都沐浴在一派明媚春光中。

刚刚穿过一大片松林来到山下的平原,已经能听到上方寺庙的钟声。

平原上嫩嫩的小草和潺潺的溪流都呈现出可人心意的绿色,金黄的菜花和鹅黄的杨柳在春风中绽放着迷人的微笑。

拄着藜杖的诗人啊,千万不要匆匆而去,有同伴陪着,正可以在春天尽情行走,完全不用紧张忙碌。

创作背景

诗人在春天去黄山寺游览,清晨出寺后见到美丽的春景,遂做此诗表达自己流连不舍的情感。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游春踏青,观赏风光,实为赏心悦目之乐事,何况又刚从寺庙里出来,山清水秀的春色同寺庙里沉静肃穆的气氛一比较,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自然心情更舒畅,兴致愈勃发,所以诗中处处透露了诗人的欢欣愉悦之情,以及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

作者首句即点题,说明自己天一破晓便乘竹轿离开寺庙了。这里没有申说留宿寺庙的原因,宋代和尚多有能诗者,作者也许昨夜是与黄山寺一位诗僧切磋诗艺,探讨哲理,大有所得,余兴犹存; 出了庙门,又见一路春光扑面,春色宜人,因此格外高兴。“野塘山路尽春色”一句,概括了下山途中的景物。这里作者之所以没有细细勾勒野塘边、山路旁的景色,是由于天刚破晓,景物尚在朦胧之中,不宜看得真切,加上作者又是乘坐竹轿,不比步行能驻足细赏。但一个“尽”字,见一路映入诗人眼帘的尽是明媚的春光,已足以传达出满心愉悦之情。

山路曲曲,松林层层。从“穿松影”一语可见下到山脚,登上坦途,太阳已经升起了。黄山寺已被层峦叠翠所遮,只从山颠云际隐隐约约传来阵阵的钟声。山之高、林之密、路之远,尽在不言之中。

下得山来,“平陆”的春光与“山路”相比,又有动人之处。颈联“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写出了春日田野风光的特征。一条小溪,蜿蜒曲折,碧波荡漾;溪岸两旁,郁郁葱葱,碧草吐芳。草在岩上绿,水在岸下绿,是水绿了草。还是草映绿了水?一片片菜花翻波涌浪,一排排杨柳婀娜多姿,菜花黄得浓,柳丝黄得淡,浓淡相间,深浅相配,协调和谐,宛如画境,真可谓”撩人春色不须多”。置身于这生气盎然的一片大好春光之中,谁人能不动情呢。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诗人在撩人春色的诱下,终于从竹轿上走下来了。他不满足于“坐轿观花”,而要拄上藜杖,漫步田野,细细地欣赏体味。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春天里的万紫千红,匆匆流览,岂能深刻体会到个中三昧。所以诗人劝告同行之人,“有伴行春不要忙”。这里既流露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意,又谈出了一种生活中审美的经验;在观赏美景时,应该保持一种高度闲适的心境,细细观摩,慢慢体味,才能深入认识美的事物的真谛,而不能走马观花,浅尝即止。作者在《天台曹园》诗中也说:“平生看花法,不学蜜蜂忙”。蜜蜂采花是为着酿造蜂蜜,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功利的表现;诗人赏花是为着审美,而审美在形式上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自由的观照,而不是一种功利的欲求,所以审美时应该抛弃功利之心,进入一种专注忘情的境界。

名家点评

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原副教授洪丕谟《诗三百首》:在江湖派诗人中,高翥是以诗风秀逸,才情见长的一位,这首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这一诗歌风格和造诣。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方笑一《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第8卷》: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通过写自己从黄山寺出发,一路上欣赏美好春光的行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诗歌卷(四)·宋诗卷》:此诗是纪游写景之作,表达对美好春光的流连不舍之情。一般人多写登山入寺,此诗却写出寺下山,构思角度颇新颖。写下山路上所见春景,移步换形,极得画家经营位置之法;又能观察细致,表现出景物色彩深浅浓淡。中两联对仗工整而自然,一联流水对,一联正对,有变化。颈联与尾联虽借鉴前人句法或句意,却有自己的独到感受。整首诗给人以景美情畅之感。

作者简介

高翥(1170年—1241年),南宋诗人。初名公弼,字九万,号菊响。余姚人。少时习诗。后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晚年归故里,筑室于林湖畔,自称。信天巢涛作朴素自然,具有民歌风味。著有《菊磵小集》(收入《南宋群贤小集》《信天巢遗稿》),收入《四库全书》,其《清明》一诗被收入《千家诗》,并善绘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