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日

更新时间:2024-03-25 16:24

晦日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发展历史

唐前

南朝梁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旦至于月晦,并为酣(pù)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看来划船或到水边宴乐是正月的习俗。北朝也有此俗,魏齐时代的卢元明魏收分别有诗《晦日泛舟应诏》,描写了春游的情景。可知当时泛舟是君臣一起进行的活动,大臣还要赋诗祝贺,而且泛舟更明确是在晦日进行。实际上,到水边不仅仅是宴乐,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初一到月底,人们都做些菜肴聚饮,泛舟游玩。士女都到水边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用来解除灾厄。说明人们在水边还有祓禊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活动在隋代进一步集中在晦日进行。杜公瞻注解《玉烛宝典》正月祓禊说,当今之世,人们“唯晦日”到河边消灾解厄,妇女有的还去洗裙子。

唐宋

唐代的晦日已成为重要节日。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九月诏说:“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官僚选胜地追赏为乐。”(《旧唐书·德宗纪下》)把正月晦日作春游的节日提倡,德宗向官员赐钱,并“永为常式”。

唐人重视晦日,有大量诗歌描写它。《晦日高文学置酒外事》的组诗中,诗人郎余令有“三春休晦节,九谷泛年华”;解琬有“欢娱屡晦节,酩酊来还家”;宋之问的《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有“晦节高楼望,山川一半春”;岑参的《晦日陪侍御泛舟北池得寒字》有“春池满复宽,晦节耐邀欢”等诗句,讴歌春游、泛舟、聚欢的情形。

唐代晦日仍有祓禊活动。沈俭期《晦日浐水侍宴应制》诗说:“素浐接宸居,青门盛祓除。”讲长安东门外浐水边的祓除活动。张说《晦日》诗有“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jiān)衣”;严维的《晦日宴游》有“晦日湔裾俗,春楼置酒时”的诗句,反映了水中洗裙的习俗。

唐代还具有祓除意义的陆上晦日送穷活动。这在唐诗中也有所反映,李郢《正月晦日书事》有“盐米妻儿夜送穷”之句。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中的“引客看扫除”,也是描写“送穷”。特别是姚合有专门歌咏送穷的诗歌《晦日送穷》,他说:“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沥酒当是送穷的习俗。“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表明送穷活动非常流行。

此外,文学家韩愈还著有《送穷文》,开篇说:“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qiǔ)与糇(zhāng)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虽然此篇系自嘲穷困不达的文字,但所说的“穷鬼”是有民俗基础的。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说:“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北京大学钞本《荆楚岁时记》,转引自刘桂秋《唐代的“送穷习俗”》,载《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又韩鄂岁华纪丽》引文有异)可见传说穷鬼是颛顼(zhuānxū)(高阳氏)之子,喜欢穿破衣服,喝稀粥。由于为他送葬,留下了“送穷”之名,习俗是作糜、弃破衣、祀于巷。韩愈在文中说他要送的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非《金谷园记》所说穷鬼。其数为五,不知是否有民俗基础,而这五种类型是他的发明。

宋代送穷还有在正月其他时间进行的。一是在初六,北宋《岁时杂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岁时广记》引)这个送穷之俗,实为迎人日举行。二是二十九日,《图经》记载,安徽“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岁时广记》引)。此《图经》,中村乔推测是宋苏颂的《图经本草》。此俗后世也称作“窈(yǎo)九”,明谢肇涮五杂俎》卷二说:“闽中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窈九,谓是日天气常窈晦然也。家家以糖枣之属作糜哺之……窈也,穷也,皆晦尽之义也。”据此,则送穷有将最后一日送走之意,而晦字又有阴暗、暗气之意,送穷也是将这些不好的东西送走。

明清

明清时期破五的送穷风俗承继了唐宋晦日送穷传统。由于唐代以中和节取代晦日节,晦日节遂衰落,其中送穷风俗逐渐移向正月初五。其证据一是明清时期定于五日五更(戌时)送穷,谓之“送五穷”,与文学家韩愈送五鬼诗文的流传有很大关系。其二是破五送穷与晦日送穷习俗相近,比如唐人于晦日送穷,又于二月二日“迎富”,而清乾隆修山西《大同府志》记载:“五日,剪彩纸为人,小儿拥抱戏通衢,曰‘送穷’;有攫而去者,曰‘得富’。”很像是将晦日与二月二的活动移入初五。又如道光陕西《咸阳县志》记载:“五日,剪纸人、破衣,以残饭置僻处,曰送穷。”作糜、弃破衣均是唐人送穷之举。清咸阳送穷中,虽“残饭”和“糜”不尽相同,但也符合穷鬼所食之物,与唐俗大致相同。再如清同治山西《河曲县志》记载:“初五日,俗谓之破五。黎明,扫室中尘土污秽送于巷口,焚香燃爆,名曰送穷。”扫尘土送于巷口的行为明显地与《图经》和《金谷园记》所述风俗一脉相承。此种风俗一直流传到近现代,民国陕西《中部县志》记载:“五日未明,束纸为人、舟车、糗饵,送之通衢,谓之送穷。”所说的舟车、糗饵均是韩愈送穷文中的描写。而民国陕西《续修南郑县志》更明确指出:“五日,扫除门庭尘积炮滓,弃通衢,亦韩退之‘送五穷’故事也。”

咏春

古人把每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日。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游玩、宴饮,故写晦日宴游的诗很多,而且尤以写正月晦日的居多,且往往表现出冬末春初特有的景色和心情。如盛唐名臣张说的《晦日》诗云:“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衣。道傍花欲合,枝上鸟犹稀。共忆浮名晚,无人不醉归。寄书题此日,雁过洛阳飞。”着一“浅”字,早春气象跃然纸上。而唐肃宗严维的《晦日宴游》则是这样写的:“晦日湔裾俗,春楼致酒时。出山还已醉,谢客旧能诗。溪柳薰晴浅,岩花待闰迟。为邦久无事,比屋日熙熙。”其中,“溪柳薰晴浅,岩花待闰迟”一联从柳枝山花着墨刻画春光之嫩和春意之浅,与张说的“道傍花欲合,枝上鸟犹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

月晦随蓂荚,春情著杏花。解绅宜就水,张幕会连沙。

歌管风轻度,池台半日斜。更看金谷骑,争向石崇家。

——杜审言《晦日宴游》

晦节高楼望,山川一半春。春意蓂叶尽,愁共柳条新。

投剌登龙日,开怀纳鸟晨。兀然心似醉,不觉有吾身

——宋之问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

冬中余雪在,墟上春流驶。风日畅怀抱,山川好天气。

雕胡先晨炊,庖脍亦后至。高情浪海岳,浮生寄天地。

君子外簪缨,埃尘良不啻。所乐衡门中,陶然忘其贵。

——王维《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

通过这些诗人的句子,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古人在正月晦日出游,和刚刚露脸的春姑娘亲密接触的大好心情。杜审言的孙子、诗圣杜甫写得更是清新可人、明白如话:“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草芽既青出,蜂声亦暖游。”(《晦日寻崔戢李封》),“有径金沙软,无人碧草芳。野畦连蛱蝶,江槛俯鸳鸯。日晚烟花乱,风生锦绣香。”(《陪王阆州晦日泛舟》)。有“五言长城”之称的刘长卿也有一首意兴悠然的晦日诗:“月晦逢休澣,年光逐宴移。早莺留客醉,春日为人迟。蓂草全无叶,梅花遍压枝。政闲风景好,莫比岘山时。”(《晦日陪辛大夫宴南亭》)

不过,正月晦日也不尽是宴会、游玩和好心情,在那一天,古人还有个习惯:送穷。关于“送穷”,最著名的作品自然是韩愈的《送穷文》——“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粻,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挚俦,去故就新,驾尘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元和六年即公元811年,正月的最后一天,作者备好车船,恭恭敬敬地想送穷鬼出门。可是,昌黎先生四十余年和“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朝夕相处,五鬼提醒他:“天下知子,谁过于予。”——普天之下,再没有比我们更了解你的人了,你怎么可以驱逐我们呢?于是,韩愈把车船烧掉,恭恭敬敬地再请“穷”上座!这篇奇文寓庄于谐,名为“送穷”实则“留穷”,以诙诡之笔抒发了抑郁不得志的愤慨,把古代文人的命乖运蹇和为志守“穷”的精神描摹得十分生动,堪与汉代扬雄的《逐贫赋》前后辉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