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3 16:40
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的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晶体能力和液体能力。晶态智力又称“晶体智力”,是与“液态智力”(流体智力)相对应的概念,指后天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抽象逻辑思维及知识经验等认知能力。晶态智力是美国心理学家霍思和卡特尔提出的,正被国内外大多数的心理学家所接受。晶态智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犹如晶体一样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增长。它与知识文化和经验的积累有直接关系。我们常见的如语言词汇的理解力,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在成年之后,不仅没有减退,相反还不断地增加,只是到25岁之后发展渐趋平缓。这一理论在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有其现实意义。
晶态智力更多的受教育和生活经验影响,包括了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习的技能和文化,比如说去解决生活中所面对的种种困难以及从工作中所学习的技术性的技巧。
晶体智力被认为是获得知识和发达的智力、技能两者的结合,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是长期学习的结果。例如词汇语言的掌握程度、流利程度、常识、理解、概括、推理、比较与判断等。
晶体智力是与言语测验相联系的各种智力,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决定于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因此,研究晶体智力将沿着社会科学这一路线展开。
卡特尔把晶体智力解释为词汇、语言流利程度、常识、理解、比较、概括以及高级的判断和逻辑推理等能力,并认为它们是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是长期学习的结果。显而易见,文化素质教育与晶体智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同质性。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晶体智力是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中发展起来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概括化,是通过两者的获得及广泛的迁移,从而不断整合及类化而来的。说到底它是由知识的不断同化和顺应而形成的认知结构以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有的经验和经历的总和。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必需以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为前提,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为重点。
塞斯通的研究表明:在人的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流体智力在成年后将逐渐减退,但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一直在发展。虽然25岁之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稳,然而即使到了老年期,它也仍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也就是说,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的智力始终是在不断地增长。与此同时,晶体智力所占的比重也更为显著起来。随着个体不断地学习,知识更加丰富,阅历更加广博,晶体智力不断地生长和发展,总体智力水平也获得不断地提高。由此看来教育将不再是学习的同义词,而应当是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智力体系。
这个智力体系使得我们不必过多地计较在个体走向成熟之后,流体智力不断衰减的际遇。知觉速度的减弱,机械记忆能力的下降,完成作业所要求的快速反应能力的衰退等等,它们都会由在教育和学习中增长起来的晶体智力来补偿。需要一般知识的测验(即晶体能力的测验)显出成绩很少随年龄下降......在晚年,有些智力测验分数下降并不说明成年人在生活里缺乏发挥他们作用的能力。一个老年人积累的知识经验会更多地补偿智力作用的速度和效率的下降。事实上,老年人在某些情境中可能比缺乏经验的更聪明的年轻人具有更好的能力。巴金和冰心老人在八、九十岁高龄仍能为世界奉献他们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皓首穷经的老教授、老学者仍能面对摄像机的镜头,以他们博学的知识,敏锐的头脑令年轻学子赞叹不已。许多生动的事例都向我们不断地证明,只要毕生不间断地进行学习,人就能保持高度的智慧和旺盛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