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阳次峰俞氏

更新时间:2023-11-29 11:23

暨阳次峰俞氏为诸暨次坞俞氏的旧称。次坞俞氏本姓于,晚唐天祐三年(906),时遭五季之乱,上命抽丁征粮,天下骚然惊骇。后兄弟分荆避乱,改为三姓(于、余、俞)。

始祖孟仁公为避乱保种,从浦江先迁至萧山大坞(今萧山区楼塔镇路下院村),不久转徙次坞,后裔支分东西二派,至2016年已有1110年历史,族裔5万有余,分布于诸暨、萧山、富阳三地。

次坞俞氏,旧称次峰俞氏。本族宗谱始修于宋,初版毁于元。明永乐八年(1410)十四世祖俞珉、十五世祖俞璿重辑之。以四世祖俞预(四府君)居次岭之西,分东岭、高都、长潭、紫阆四支为西派;俞顺(五府君)居次岭之东,分黄岭、西山、樟坞、岭后四支为东派。正统十年(1445)俞珉再次续修。天顺元年(1457)第三修。嘉靖十八年(1539)18世祖俞耿作世系大图,是为第四修。隆庆三年(1569)18世祖俞试、俞本意两人组织第五次编修。

此后,本族各派分修本支宗谱。其中四府君派于康熙丁卯(1687)年通修。五府君派中和堂中央宅支二十二世裔孙俞煌于康熙丁亥(1707)年至戊子(1708)年重修。俞煌去世后,其长子俞肇荣遵父遗愿,搜集未竟的宗谱资料,编成草谱,未刊而逝。乾隆乙丑(1745)年正月,俞煌幼子俞肇祥,在长兄所编草谱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正讹补阙,次年,宗谱修成付梓,俞肇祥所编之谱,集各家之长,最为详备。

乾隆乙未(1775)年,俞氏24世俞枢、俞淮、俞颖文、俞善庠、俞五封等人合议再次续修。

嘉庆庚午(1810)年,俞氏各派又一次重修。至此,次坞里、中、外三祠后裔分迁于诸萧富三地六十余村,分谱二十一部,如今这些宗谱的原件仅嘉庆庚午版《暨阳溪埭俞氏宗谱》有孤本存世,是诸暨现存版本最早的宗谱之一。

1836年,道光十六年丙申合谱首修。在俞銶的倡议和推动下,次坞俞氏各支宗亲统一编次,合修宗谱,定例保留之前各派独修时的行递,至30世陞字合行,并排定之后二十世字递为:勤乃身之务,士怀席上真;但看贻燕翼,须用积功人。此次共印宗谱十五部,每部一百三十卷。上谱的男女人口共万余人。并由当时官员汤金钊、戴聪各撰写合族谱序一篇,谱牒卷首扉页冠名『俞氏通谱』。首次合修监定为俞銶;总管有俞克端、俞元贵、俞复、俞本錞;督理为俞沛源;校对有俞廷采、俞钊封、俞元有、俞向荣、俞之荣、俞焕文等12人;执事为俞大金、俞启明、俞凤翔、俞明烇等12人。此次合谱后,在俞銶的带头下,各派裔孙捐田三十余亩,钱两千余缗,以作日后续谱之资。

1854年,咸丰四年甲寅续修。俞銶抱病再次与族人商议续修通谱。本届由诸暨五泄藏绿坞进士周炳鉴撰写续修合谱序,族长为俞文法,监定仍为俞銶,其他参与者多达六十二人。是年春起修,历时八个月而告竣,新增丁口四千余人,成谱册一百五十卷。圆谱后不久,荆园公俞銶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1868年,同治七年戊辰正修(汇纂)。如果按照成规,俞氏宗谱每隔十六至二十年正修一次、续修一次,轮番交替。但本次汇纂与上次只隔十四年,这是因为诸、萧、富等地遭受了太平天国之乱。

1861年秋至1863年春一年半的时间里,太平军反复对次坞、楼塔、章村一带进行杀戮焚掠,村舍成墟,人口损失七八成。人口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失踪,使这一地区的许多家庭灭绝,幸存的家庭亦多有折损。俞氏家族也有几百人被掳走,从此下落不明。

谱的接续发生了危机,大难后五年,人们巨痛稍懈,想到的头等大事就是赶快抢修。周绍达在《重修俞氏阖族宗谱序》中写道:“咸丰辛酉(1861),粤匪骚乱,以后田地荒芜,公堂租息甚微,虽欲修辑而时不可举,且谱多散失,只可修而不可续,费甚浩大,事又不易举,然其间生娶卒葬以及被掳出外者,历年愈久,查稽愈难,势实不可不举,以不可不举之势,而值不可举之时,且为不易举之事,不将有涣离之患也。”

这次修谱的任务特别困难。上届修谱时,俞氏有丁口一万多人,太平军兵燹后,仅存二千余人。其间生卒、葬厝、迁徙、嫁娶几难考稽。另外,前人捐助积累的祠堂田租、修谱经费在战后也散失殆尽,总谱也仅剩一套(为巽坞前山下派所藏)。在这次艰难拮据之时,为了能顺利完成修谱,族中贤达俞乃淦、俞瑞祝、俞尚珍、俞万乘、俞五谦、俞廷传、俞锡祥等人合众商议,凡前已入谱者,出钱八百文,未入谱者出钱一千文,以作修谱之资。

此次汇纂从1867年秋起,历一年而告竣。本届族长俞绍魁,其他参与者一百十七人。共印宗谱九部,每部一百五十卷,在宗谱的末尾,还单独编修《被掳行传》一卷。

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正修。自1861—1863年大难到1883年,经过二十年的休养生息,次坞复苏了。上次修谱因经费不足,尚有艺文志二十卷未能重辑,此次得到了解决,修成后总计谱本一百七十卷。续修之资遵照前例,仍按丁出钱。此次修谱不仅增广世系,而且绘像刻图,添列艺文,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版本。谱序由进士金毓麟、举人张馨各撰一篇。参修者共计一百二十六人,其中族长国仁;监定俞罗、俞展和;总管有俞瑞祝、俞锡祥等。另外,举人俞瞻琪、俞秀松祖父俞金全也在修谱成员之列。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正修(汇纂)。此次主要在于汇纂宗谱的世系和行传,二十卷艺文志,因光绪癸未(1883)年已经刊印,不再重印,只是在首卷,新增几篇文集传记,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包村京观记》一文。两个版本合卷后成谱本一百八十卷。由孙廷翰撰写《俞氏汇纂宗谱序》。此届修班子成员共计一百六十三人,不少均参与上届的修谱工作。族长为富阳杳口的俞绍江。俞瞻淇、俞金全等贤达仍旧参与其中。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续修。此前五六年,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新思潮不断冲击旧体制。宗谱的体例、思想也在慢慢地与时俱进。

蒋光篯在《丁巳俞氏续修宗谱序》一文写道:“戊戌政变以后,国体渐形改革,世风日渐陵迟,保种保族甚为成言,而根本上显形溃裂,徙于书册文字之间,侈言联合其所以保种保族之实际,未曾讲求而实践之,将所谓保存者,何在是所望乎?”

俞浩在《俞氏续修宗谱序》中认为:“功名一项,国体既变为共和,进身不同乎前代。故《绅士志》中,从学校官守照文凭登载,以符政府新章程。”

俞氏谱局《新增入绅士规则序》:“粤自清民鼎革以来,国家政治趋向一变,而要其极不外三大端曰:兴学校以植人才;设议会以重法治;行征兵制以强国本。上既以是求,下必以是应,故若何而为绅,若何而为士,亦一变其发轫之途。岁丁巳(1917),吾族续修宗谱,因前订入绅士志规例不适合于今制,于丙辰(1916)冬开会集议时,公决增入绅士志规则三条。”

有文化的绅士在此时已经形成了一个阶层,俞浩、俞韫、俞浚渊、俞竟、俞旭庵、俞翘云、俞元亨等参与者都是高超的写手,因为此届续修,不仅增加了不少文献资料,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观念意识。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正修。本届为正修宗谱,这是从1836年首次合谱以来的第五次正修。此前十多年来,次坞社会稳定,农林兴旺,经济发展,人民温饱无忧。自前届修谱以来,俞氏人口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其中新增男丁两千八百九十二人,连同旧有男丁共计七千余人,男女合计则超过了一万五千人,这在当时全国近五亿人口中,占了三万分之一。

参与谱事的人员共八十四人。族长俞品方,主纂俞韵琴、俞乃恒,监定俞韫和俞浚渊,下设参定、总管、总理、督理、司事、理丝、校对、执事等八个机构。谱局设在俞大宗祠(古邘堂)内,大家挨班值日,轮流进行,从六月开始,十一月结束,历时五个月,在俞韵琴的努力下,还求得当时的两位文化大家蔡元培、戴季陶为俞氏撰写谱序。

蔡元培在《诸暨次峰俞氏宗谱序》中认为:“我国素以宗族为民群联合起点。谱牒之学东南尤为重视,运用得其道,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足为乡村捍卫之基;不得其道,则自恃宗姓强盛,于是众暴寡强,凌弱侈然自大,不复努力前进,且为国家殷忧。予感世变日亟,民族有动摇之虞,俞氏子姓振振多君子,人用贡瞽,言以质之。”他对俞氏的修谱之举多有勉励之意,也体现了蔡氏务实的风格。

戴季陶在《浙江诸暨次峰俞氏宗谱序》中写道:“我总理沭于中华民族之衰颓,大声疾呼,以联合家族、宗族团体结成国族团体,为恢复民族精神之条件。今次峰有俞氏丁口一万五千人之团体,苟能进而上推其所自生,则吾民族何莫非炎黄子孙!正可合众族为一族,以成国族之团体,于以振衰起敝,岂有难哉!然则,今兹俞氏之修谱,仅仅为联合国族之嚆矢,扩而充之,不能无望于贤者。矢是为序。”纵观戴序全文,只有四百四十五字,短小精练,毫无赘言,但道理又说得很通透,很激昂,读了之后能大振人心。

此次修谱计公谱八套,稿谱一套。每套共有谱本一百九十八卷,其中仿欧式系图一百零四卷、仿苏式行传七十卷,另有文集二十二卷、从姓支谱二卷。另外还编印了私人宗四部,各派房谱一百七十六部,仅刊印一项就花费了三千多银圆,一个宗族有这样巨大的谱本规模,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戊子草修。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在社会剧变的前夜,次峰俞氏再次打算续谱,参与谱事者仍为俞韵琴、俞乃恒等族中贤达,只是打稿修至大半,因新中国建立而中断。如今只有在诸暨档案馆馆藏的《暨阳次峰俞氏宗谱》(癸酉本)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五十六等谱册中,我们才能见到1948年草修时俞寿林、俞瑞校等纂修人用毛笔增补的内容。原来家谱中不出现女性名讳的惯例,也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在信息不甚发达的古代,宗谱是乡土地方史中最重要的载体,尽管它主要是一个家族的繁衍记录,是一部程式化的人口档案集,因为人与事态及生活环境密不可分,所以从宗谱中总能窥见某一地域历史社会的雪泥鸿爪。比如俞氏宗谱内的《次峰山水全图》和《溪埭山水全图》,为我们了解古代次坞地区的地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先人留给我们的谱牒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理应珍视和研究,为当下所服务。我认为《暨阳次峰俞氏宗谱》的质量是上乘的,经过七次联谱通修,相当系统完善。那么现存的情况如何呢?

民国癸酉(1933年)版的八部公谱,大多在“文革”时期损毁散失。浙江图书馆2005年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提要》中记载民国癸酉版《暨阳次峰俞氏宗谱》残本藏有三处:(1)富阳市里山镇金星村俞国柱藏四卷,卷一:谱序、祠记、系图;卷二:系图;卷三—卷四:行传。(2)上海图书馆藏民国癸酉版《暨阳次峰俞氏宗谱》残本十六卷,序号为9138。(3)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民国癸酉版《暨阳次峰俞氏宗谱》残本三卷,序号为2576。

遗憾的是诸暨档案馆所藏民国癸酉版《暨阳次峰俞氏宗谱》残本一百十四卷及修撰年代更早的(1898年汇纂本及1917年续修本)八十卷宗谱没有被《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所提及,所幸的是2014年出版的《诸暨家谱总目》,由后裔俞广平整理的这些提要信息已被收录。可以肯定这批宗谱是溪埭俞氏所藏的那部公谱的剩余部分,作为民国癸酉版《暨阳次峰俞氏宗谱》的主要纂修人及溪埭俞氏的族长,俞韵琴为溪埭俞氏争取到了一部公谱的保藏权。

溪埭俞氏所藏的这些宗谱为什么会收藏在诸暨档案馆?据溪埭俞氏族人俞关仁(俞秀松堂侄)、俞祥宝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诸暨市党史办的工作人员,为了收集更多有关俞秀松的史料和筹建俞秀松烈士陵园,四处走访知情人士,当时负责管理次坞乡镇文化的吕关海向他们提供一条线索,并亲自带领他们来到溪埭村。俞关仁接待了他们,得知他们的来意后,他从村委储藏室的一个角落里拎出一麻袋的宗谱,由于文革以后保管不善,宗谱一直放在麻袋里无人问津,拿出来一看,这些宗谱已经发霉虫蛀,残破不堪,有的也已经结成块,根本无法翻阅,一时找不到俞秀松的相关记载,在这种情况下,市党史办的工作人员,主动要求整袋宗谱拿去借阅,并写了借条。这批宗谱拿到市里后,暂由诸暨档案馆保藏,因为是俞秀松烈士的家谱,当时的市委领导对此事亦十分重视,后来他们花费万余元修复这批残破的宗谱,考虑到保存条件,他们又主动提出这些宗谱由诸暨档案馆永久保存收藏,得到了溪埭俞氏族人的同意。2004年溪埭俞氏重修家谱,需要复印的资料基本都源于诸暨档案馆所藏的这批宗谱。2013年夏,由俞广平联合诸暨市档案馆把这批所剩的宗谱进行电子化扫描,并作系统的编目整理,不久市档案馆又拨专项资金再次对这批家谱做进一步的纸页修复。遗憾的是,到2016年止,尚无法收齐这套宗谱的全部。

2001年5月,次坞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截止2015年底已续修完成俞氏支谱近70部。但是,由于资料、财力、人力方面等多种原因,分居于诸暨、萧山、富阳三地的5万余名俞氏族亲,尚无法统一续修大统谱,而这统谱之举,期待俞氏后人在不久的将来能合而辑之。

本族名人:俞泾(南宋工部左侍郎)、俞僩(明宣德进士)、俞韵琴、俞秀松、俞乃恒、俞凤池、俞竹贞、俞乃大、俞尔衡、俞章法、俞慈民、俞荣根等。

本族在诸暨次坞镇境内分布于次坞新村(包括次坞、新岭、新庵桥、大丁畈、小丁畈、八亩山)、大院里(包括上山头、黄岭口)、上河、上俞、里徐坞、古竹院、大塘(包括四面店、李三阁)、姜家坞、上蒋(包括乌鹊窠)、溪埭、珠桥(包括珠稼坞、丁桥、柳家塔)、大桥(包括明庄)、红旗(包括择坞、便堰滩)、凰桐等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