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池

更新时间:2024-08-02 12:01

曲池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出自《灵枢·本输》。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腧穴释义

曲池:曲,屈曲。此穴为手阳明之合,脉气流注此穴时,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横纹头有凹陷,形似浅池,故名。

腧穴定位

简便定位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解剖定位

当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桡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功能主治

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功效机制

清热解表,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 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此穴位于肘部,乃经气运行之大关,能通上达下,通里达表,即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是表里双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风热表邪,主治外感热病、风热上扰的头痛、咽喉肿痛,风热犯肺的咳嗽、气喘;此穴不但疏散表热,还可清解里热,具有清泻热毒、通经止痛之功,治疗阳明积热所致的头痛、齿痛、目痛等五官疾患;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五行属性属土,合治内腑,故可清泻阳明,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调节大肠功能,治疗湿、热、气、血壅滞大肠,肠腑传导失职的腹胀、腹痛、吐泻、痢疾、便秘、肠痈及阳明郁热的乳痈等;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故此穴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消肿止痛之功,可泻除热毒郁遏肌表的各种皮肤疾患;此穴属土,还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加之可以解表热、泻内火,用于治疗痰火扰心或热扰神明的胸中烦满、善惊、癫狂等神志病,甚至热极生风的抽搐,以及风阳上扰、气血上冲的头痛头晕;此穴位于肘部,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之功,用于治疗上肢痿痹、瘫痪诸疾。

主治病证

中医病症:半身不遂、肩痛、臂细无力、肘臂挛急或弛缓、肘中痛难屈伸、手臂红肿、腰背痛;腹痛、吐泻、便秘、痢疾、肠痛;瘰疬、瘿气、湿疹、丹毒疥疮、瘾疹、皮肤干燥;头痛、眩晕、耳鸣、耳前疼痛、目赤痛、目不明、牙痛、颈肿、咽喉肿痛;月经不调、乳少;瘛疭、癫狂、善惊;胸中烦满、咳嗽、哮喘;热病、伤寒、伤寒余热不尽、疟疾、消渴、水肿等。清热要穴,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

西医病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肘关节炎、高血压病、皮肤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牙痛、麦粒肿乳腺炎、甲状腺肿大、过敏性疾病等。

配伍应用

保健养生

发热感冒及咳嗽、哮喘时,可用刮痧板刮拭,如有痧排出,可以迅速解表、退热。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曲池,每次1~3分钟,可改善上肢瘫麻、哮喘等症。

每日按压曲池穴1~2分钟,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有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腧穴操作

直刺1.0~2.5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胀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治肘部疼痛时可用合谷刺或齐刺法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20分钟。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

现代研究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针刺曲池可增强冠心病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减慢。对房性早搏、心房颤动有一定治疗作用。研究表明针刺曲池、丰隆,对高血压病人有降压作用,经针治四周后,收缩压平均下降23.6毫米汞柱,远期疗效亦较好。

针刺曲池对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动物实验观察,针刺组比对照组(不针)提高血氧饱和度6.31%。在开胸术中,看到手术中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肺脏萎缩,但动脉血氧分压仍升高,没有缺氧。

针刺曲池、阳陵泉观察急性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图,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起针后脑血流量增加,仍可维持35分钟,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显著,而针刺正常猫的脑血流动力学影响基本不大,也说明是调整作用。

对血液的影响:观察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过多症,经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全部症例的血小板数目,随针刺治疗而渐趋下降,以至恢复正常。针刺曲池对炎症灶白细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

针刺对胃肠蠕动的影响:针刺曲池等穴,可见空肠、回肠的蠕动有即时性的改变,蠕动弱者增强,强者减弱。另外针刺足三里、曲池穴,对阑尾炎患者,无论在X线观察下或直接手术观察,可见阑尾蠕动明显加强,紧张度增加,或阑尾弧度变动、移位,呈卷曲摆动,或见分节气泡移动加快,内容物排出。阑尾血管收缩,原来充血者,变为呈缺血状态。

对神经—体液的影响:针刺曲池,可使多数空腹(正常人)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增强。对血糖的影响,可因手法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如用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透天凉可使血糖下降。

对体温的影响:电针家兔的大椎、曲池穴,可使大部分发热家兔的体温降低,同时观察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发现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钙离子也相应升高,说明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升高是针刺降温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文摘录

定位记载

《灵枢·本输》: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

针灸甲乙经》:在肘外辅骨肘骨之中……以手按胸取之。

《备急千金要方》:在肘后,转屈肘曲骨之中。

千金翼方》注:一云在肘上横纹中。

太平圣惠方》:在肘外辅骨,曲肘横纹头宛宛中,陷者是其穴。

循经考穴编》广注:在肘近辅骨中,以手拱胸曲肘取,约纹尖尽是,下对少海穴。

主治记载

《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目不明、热惊狂、躄痿痹;瘈疭、癫疾吐舌;喉痹不能言。

《备急千金要方》:举体痛痒如虫啮,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腕外侧痛脱如拔;恶风邪气泣出喜忘;瘿恶气诸瘾疹;耳痛,湿痹。

《太平圣惠方》:偏风半身不遂,投物不得,挽弓不开,肘臂偏细。

《针灸资生经》:伤寒余疾,皮肤干燥。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遍身风痛;两手拘挛红肿;伤寒发过经不除。

《针灸大成》: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瘲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普济方》:头痛,项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