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0 21:17
曹操家族DNA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的研究成果,于2013年11月11日正式发布。课题组经过三年研究,最终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再通过对曹操叔祖父曹鼎古DNA的比对,双重验证100%确定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体SNT突变类型为O2*-M268。该项研究成果也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
曹操家族DNA测定的提起,源于2009年河南安阳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在河南安阳发现“曹操”陵墓,并宣布三项依据,引起国内各界的轰动,质疑声从各地不断响起,从而引起质疑再质疑的大辩论。
上海复旦大学人类遗产学术研究室,为公正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科学的方法,即用安阳曹操墓遗骨和曹操后人的血液,作DNA测验来确定安阳曹操墓的真假。
安阳一直拒绝提供“曹操遗骨”,使这项科研工作无法进行。复旦大学不得不另辟途径,二次来亳寻找曹氏宗族的骨骼,用古代曹氏人骨和现代曹氏后人的DNA是否相同,来确定曹操的DNA。
据《新安晚报》报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曾参与曹操高陵考古工作的贾连敏称,用DNA鉴定曹操家族是一个新思路和新方法,DNA鉴定古人是新兴的考古研究方法,但其权威性并不能得到学术界的完全认可。比如现代人接触到遗骸,就可能使得遗骸沾染了现代人的DNA。贾连敏还表示,不会对曹操墓内的遗骸进行DNA检测,去和复旦大学的“曹操家族DNA”比对。
家谱记载为曹操后人的DNA是否与曹操宗族里元宝坑一号墓主“会稽曹君”DNA一致。
2009年12月27日上午,相关部门正式公布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高穴墓被确认为曹操高陵墓。虽然河南省文物局等部门运用多种方式证明该墓就是曹操墓,但质疑声却一直不断。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在随后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研究。
曹操本是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寻找他的DNA似乎遥不可及,而要把曹操后人与两千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锁定曹操的DNA特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成立课题组。
课题组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曹操后人,采集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曹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
与此同时,课题组专家对全国各地258个曹姓家谱(其中118部在上海图书馆)做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并与史书和地方志参照,试图找到曹氏迁徙的可能线索。“比如曹氏各个分支的祖先以及现居住地与历史记载上曹操后代的流向能不能相吻合。”
韩昇说,经过这一步骤的研究,课题组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找到这8个曹氏族群后,专家再对他们的DNA进行了检测。“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男性独有的、碱基对也比较稳定的Y染色体是最合适的检测对象。”李辉说,“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2012年底,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
课题组专家表示,对曹操后代的追寻,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是一家的可能性。其间,生命科学、历史学、人类学的跨学科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9年,河南安阳对外宣布发现曹操墓,此消息一出即引发轰动,亦引发争议。随后,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对曹操家族DNA的研究。曹操本是生活在2000年前的历史人物,寻找他的DNA似乎遥不可及。
要把曹操后人与2000年前的曹操进行“亲子鉴定”,首先需要的是可靠的样本。课题组李辉教授告诉记者,从2009年起,专家组在全国各地采集了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包括夏侯、操等姓氏男性志愿者的静脉血样本,最终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
随后,课题组进一步梳理全国258个曹姓家谱,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再对他们的DNA进行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这些家族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这个比例在全国人口只占到5%左右。”李辉说,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法医学上可认定他们是曹操的后代。”
课题组透露,在确认曹操后代的同时,他们还用同样方法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说法有误;同时对民间传说曹姓是曹操后代避祸改姓而来、曹操是夏侯氏抱养而来等说法,研究证明曹操家族与这两个姓基因没有明确遗传关系、家族基因不一致,因此说法也不准确。
通过成功反推出曹操家族DNA,课题组破解了曹操部分身世之迷;而曹操家族之迷,也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慢揭开谜底:
2011年,复旦课题组来到曹氏宗族墓所在地――安徽亳州,并从上世纪70年代、从曹氏宗族墓“元宝坑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两颗牙齿,“经过现场挖掘人的口述和墓内中央位置的铭文等,最终确定两个牙齿均来源于曹操叔祖父――河间相曹鼎。”
有了数千年前曹操叔祖父的牙齿,通过古DNA测试,隐藏在这颗牙齿中的时空记忆也逐渐展现。
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通过比对,安徽亳州的曹操祖辈墓葬元宝坑1号墓的遗骨与现代曹操后人紧密关联;夏侯氏、曹参后人都不是该类型。故此,课题组认为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
记者了解到,找到的曹操后人有9支,分别来自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广东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这一课题研究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
参见:元宝坑一号墓、毫州曹操宗族墓字砖图录文释
李辉解释说,一方面,曹操家系是帝王家系,家谱记载较全,不像普通老百姓的家系那样容易散佚。另一方面,由于对曹操这个人的评价一直存在历史争议,愿意假冒其后代的人不多,可以保证曹操家族的可靠性。此外,曹操宗族墓的墓葬集中,保存条件也非常好,材料丰富。
据悉,这一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家族、历史人物层面,通过现代人的基因精确反推历史著名人物的基因,对历史研究是一个新的突破。
在韩昇看来,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在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一门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的历史人类学新学科有望产生。
“只要有生物遗骸保存下来,保存状况比较好,我们都能取样研究。”李辉说。
据介绍,课题组还在着手研究孔子家族、隋唐盛世中的李氏家族等更多中国著名历史家族。光是根据取得的一些成果,“中国的政治史恐怕要大大往前推。”李辉透露。
韩升表示,他们希望用这种遗传生物学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基因、重要家族基因混入情况等,破解传统研究无法解答的历史谜案,逐渐呈现整个中华民族衍变融合的历史。
课题组专家对全国各地258个曹姓家谱做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并与史书和地方志参照,试图找到曹氏迁徙的可能线索,经过这一步骤的研究,课题组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对他们的DNA进行检测。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的基因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这也太不科学了,反推的方法理论上只能证明这6个曹姓家族来自同一群体。”有网友如此质疑:如何证明这些群体的先人就是曹操?还有网友称,家族在漫长的时期里可能会有抱养、入赘等各种情况,如何保证家谱的可靠性?
李辉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从现代曹姓后人反推出共同的基因类型后,还有曹操爷爷辈的古DNA来进一步验证——从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元宝坑一号墓”中发掘出的两颗牙齿的DNA与反推的现代曹姓后人的基因吻合。
这些后人有没有可能是曹操叔祖父那一支的后人呢?
“只能说想象力太丰富了,有可能,”李辉教授反问,“曹操叔祖父的后人在家谱上都称是曹操的后代,这种情况又怎么解释呢?”李辉曾表示,这几个家庭假冒的巧合概率是千万分之三,因此从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曹操后代。
有消息称,基因也会受到污染,“元宝坑一号墓”中的两颗牙齿做DNA比照是否可靠?
课题组成员之一的王传超称,能进入曹氏宗族墓的都是曹操家族有身份有地位的近亲,墓坑主人为曹操叔祖父的消息已经得到考古和历史学界确认。课题组拿到了一颗牙齿,凿洞取骨粉进行DNA检测,牙齿外面的牙釉层可以保护牙齿,里面的DNA质量还是可以的,牙齿作为样本在古DNA研究中是很有说服力的。
李辉此前曾称,检测选取的Y染色体从父遗传且突变率极低,祖先的突变信息会在后代基因中保留下来,所以可通过古DNA做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