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9 10:37
曾延生(1897-1928),江西吉安人。1921年毕业于南京体育师范。后回吉安白鹭洲中学任教,参加了驱逐反动校长的斗争。1924年春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就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以上海工商学界宣传代表身份,奉命回江西从事工人和学生运动,在吉安发起组织了青年进步团体——“觉群社”,任该社社长。10月返回上海大学,派往隶属于上海区委的中共引翔港部委会任宣传委员。1926年11月任中共九江地委书记。1927年5月后任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和代理委员长。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粮秣管理委员会”委员。10月以中共赣西特委代表身份到万安,参加领导了万安暴动。1928年初,以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员身份到东北巡视工作。3月间和爱人蒋竞英调往赣州,任中共赣南特委书记,3月23日特委机关遭破坏,夫妇俩不幸被捕,4月4日英勇就义。
曾延生,1897年3月9日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锦源曾村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幼年时先后在村族祠“三省堂”和邻近的永乐寺、坳路村以及吉安县城读书,后来,考入南京体育师范学校。1921年秋毕业,受聘于吉安白鹭洲中学担任体育教员,并在吉安县立高小兼一个班的国文课。其父曾彩芹是个前清秀才,为革命曾3次被捕入狱,最后惨死狱中。兄弟姐妹7人,也大都为革命献身。母亲康春玉在上地革命时期5次被捕,从不屈服,解放后被誉为“革命的母亲,勤俭的榜样”。
1921年,吉安学界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曾延生等人在白鹭中学启发引导同学掀起新文化运动风潮,取得了驱逐第七师范学校校长尹士珍、高小代校长谢邦宪;阻止亲日派政客邹古愚接任高小校长;反对县教育局局长肖斯贪污本县赴外求学的大学生津贴等斗争的胜利。
1923年上半年的一天,曾延生在县立高小办公室阅读《新青年》,被军阀部队常德胜师的一个副官看见。暑假过后,白鹭洲中学和县立高小便同时以“行为越轨”为由,将曾延生解聘。1924年,曾延生在父亲的支持下,带着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抱负,踏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设立的上海大学的校门。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探求革命真理。同年秋,经刘九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曾延生入党后,积极与在南昌、吉安的同学、亲友建立通讯联系,寄去《向导》、《中国青年》、《新青年》、《资本论入门》等革命书刊,热心传播革命真理。1924年,曾延生被派到上海沪东杨树浦区,以创办“平民夜校”作掩护,深入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激发他们的斗志。曾延生的课讲得很好,语言生动活泼,道理深入浅出,能够因人施教,易于理解接受,给人以有力的启发。
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曾延生带领一支工人宣传队,由杨浦向南京路进发,沿途高呼口号,散发传单,演讲宣传,与武装巡捕冲突搏斗,直到奉命撤离。1925年6月中旬,曾延生以上海工商界宣传代表身份,奉命来到南昌,向各界人民陈述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真相。与此同时,曾延生回到吉安实地指导建立和发展吉安的革命组织。
1925年10月,曾延生奉命重返上海大学,被派往隶属上海区委的中共引翔港部委员会任传宣委员。1926年11月4日,曾延生被党派往九江工作。根据江西区委决定,将“中共九江特支”改组为“中共九江地委”,曾延生任书记,并担任江西省总工会委员长。在曾延生的指导下,南浔铁路、文兴纱厂、轮船码头、九江第六师范和郊区的黄老门、马回岭、港口等农村,党团组织迅速得到健全和发展,工会、农会、学联等群众团体相继建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曾延生奉调到南昌,担任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长。不久,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南昌八一起义的洪流,被分配担任粮秣管理委员会委员。起义军挥师南进,他随军转战。大军占领潮州,他即往城外筹粮,当他回到驻地时,部队已进军汕头。在此情况下,曾延生马上回江西找党组织。
1927年10月,曾延生以赣西特委代表身份来到万安,和汪群、曾天宇一道筹划万安暴动。全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召开后,曾延生去窑头、百嘉、罗塘等地协助当地党组织做好暴动的组织工作。
1927年12月,曾延生奉调担任赣南特委书记。为组织赣南暴动,他不畏艰险深入群众,积极工作。在赣州城西门外参加了瞭棚会议,筹划如何牵制白军力量为农民暴动创造有利条件;在峰山的天主堂内,参加赣县第三区区委扩大会议,部署大埠地区的农民武装暴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1928年2月,赣县的大埠、南康的潭口、于都的里仁、桥头和信丰等地爆发了农民暴动。赣南各县的农民暴动,使国民党反动派坐卧不安,他们在疯狂镇压农民暴动的同时,还在赣州城增派特务搜捕共产党员。曾延生不顾个人安危,坚持革命活动,他的行迹被敌人发现。3月23日敌人突然包围中共赣南特委机关所在地,曾延生和夫人蒋竞英等十三人不幸被捕。
曾延生夫妇被捕后,被押解到赣州警备司令部,在残酷的刑讯下,他们毫不屈服,国民党反动派无计可施。1928年4月4日,曾延生和蒋竞英视死如归,同赴刑场,高呼口号,从容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