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4 14:55
曾湉,1980年12月4日出生于重庆,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国新闻》节目主持人。
2003年7月—2005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兼任2003级播音本科班班主任。
2003年2月开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新闻60分》、《直通香港》主持人。
“轻伤不下火线 “我是很敬业的人”
“我觉得自己是个很敬业的人。”曾湉“毫不谦虚”。有一次,播音组组织人员去青海锻炼学习,曾湉留守在“家”,承担所有早上新闻节目的播音工作,虽然嗓子都哑了,但她仍然坚持工作,甚至一度失声。
“执着敬业”曾湉与先生的共鸣
提到王凯,曾湉的“热词”居然还是“敬业”。她说:“因为他也是做事执著,敬业的人,所以我们之间总能产生共鸣”。曾湉说:“我们每次只要看了彼此的节目,都会因为对播音行业的不同见解产生分歧,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谁都不服谁。”曾湉觉得“这样也挺好玩的,促进事业发展。”
谁让曾湉“刻骨铭心”?
一天晚上,大家一起坐车去辽宁电视台看样片,大家有说有笑正在兴头上。曾湉突然发现没了张鸥的声音,一回头,看见他低着头嘴里念念有词,原来他正在策划新的稿子。能在如此吵闹的环境中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世界,曾湉在心中对张鸥竖起了大拇指。
CCTV4首席摄影记者汪曙光在曾湉眼中是个并不健谈的人,但干活却非常细致。当时和辽宁台的人讲机位,包括摇臂怎么转,转到哪个地方,他都会提出自己的建议,能看出这个人非常有想法。而且他工作很投入,当时已经很晚了,但汪曙光还是蹲在录像电视前面很认真的干活。
其实,主持人的工作并没有观众所想的那么简单轻松。曾湉认为主持人是一个‘万金油’式的人物,不仅要精通业务,而且还要有应付意外事件的能力。在一次直播节目中,由于摄影师的疏忽,把原本拍摄男主播的镜头投放在曾湉面前,情急之下,曾湉只好念出了搭档的台词,但搭档恰好没有看镜头,也在同一时刻发声,所以观众“欣赏”到了两位主播的“合音”。幸亏他们当时的语速一致,不然真的就算播出事故了。想起那段经历,曾湉仍心有余悸。
曾湉介绍,主播台上方有一个摄像头,会拍摄出主持人台前的讲稿,然后在提字器上放映。尽管如此,主持人还是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不能照本宣科地念讲稿。曾湉举例说,“主持人一心可以多用,经常是眼睛盯着提示器,嘴里播着新闻,手里挪着稿子,耳朵听着导演的要求,还要不受其他人交流的影响。所以我们新闻主播就是要做好‘三心二意’的事情。”
曾湉曾朗诵《最后一只藏羚羊》;
曾湉曾与金北平组合朗诵《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曾湉曾朗诵《悬崖上的树》;
曾湉曾在“诗歌校园行”活动中朗诵;
曾湉参加“齐越艺术节”并朗诵;
2004年10月,凭借作品《老人与海》获首届“沃尔沃卡车杯”CCTV朗诵艺术大赛全国金奖。
2004年底获北京市“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
曾湉原对播音工作的热爱,曾湉最终选择了“稳坐主播台”。曾湉曾在《中国新闻》实习,但很短暂,她曾经在央视的朗诵大赛上,和她的老师兼同事合作《老人与海》最后一举夺魁,当曾湉又出现在《中国新闻》里,比实习时更加出色。虽然工作时间很短,但无论是播音的准确性还是语言的驾叹能力,都是其他和她同龄的同事不能比拟的,她的加盟也进一步突现了《中国新闻》与众不同的风格。有人说曾湉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新闻》新的标志,也只有她能对其他已成名的播音员构成威胁。虽然这话很偏激,但从大学时就已经表现出超强专业水品的曾湉的确令人刮目相看。是个很敬业的人。曾湉在家熨衣服的时候熨斗不小心压在了手上。从医院出来后,纱布从手指一直绕到了手腕,每次录节目的时候都要摘掉绷带,曾湉都要把手藏在镜头下。虽然痛苦,但曾湉并不放弃手头未完的主播工作。
有人说,曾湉既有中国东方女性的美,又有西方女性身上的洋气,真可谓是中西合璧的美女.。她看起来柔柔弱弱,但是骨子里却很倔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她都力求完美,就是这样的个性,使她能在人才济济的中央电视台独树一帜。已经身为人妻的曾湉,也即将身为人母,这又会使曾湉扮演人生中的另外一个角色。而她也正在欣喜地盼望着那个小生命。曾湉是认真和美丽的,随着她的主持风格被广大观众接受,曾湉本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观众们都期待着增湉能够继续努力,能够在主持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成为央视的当家花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