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敏

更新时间:2024-11-03 19:26

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负责人。被评为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023)、北京市教学名师(2019)、北京市“师德先锋”(2018)、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017)。担任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第一届为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副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专家,北京记协理事。分别荣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担任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中国3分钟》栏目专家顾问。2023年7月,作为党委书记,带领电视学院党委入选《2023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

主要成就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广播电视新闻学”核心成员。担任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中国3分钟》栏目专家顾问。

获奖记录

专业教学获奖

(1) 面向国家战略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构,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第一署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

(2) 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团队(带头人),获得北京2022年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022年。

(3) 面向国家战略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构,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署名)、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

(4) 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1年)“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团队”核心成员(第三排名),2021年。

(5) 作为主要参与人的广播电视学教学团队获得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

(6) “21世纪传媒人才综合素质“五条线”教学体系”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四署名,2009年9月。

教学实践获奖

(1) 负责的“中传新闻传播学部”微信公众号入选中宣部首批200个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2021年。

(2) 第十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9年12月。

(3)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第四署名,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4) 北京市“师德先锋”荣誉称号,2018年6月。

(5) 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2017年9月。

(6) 中国传媒大学首届金蔷薇学术季“最有魅力导师奖”,2018年。

(7) 获教育部等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筹办工作贡献奖”,2017年。

(8) 《电视节目策划学》,获得第七届(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参与者,2012年。

工作领域获奖

(1) 2023年7月,作为党委书记,带领电视学院党委入选《2023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

(2) 2023年7月,“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3) 2022年,作为党委书记,带领电视学院党委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4) 2021年12月31日,作为党委书记,带领电视学院获得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5) 2021年6月,作为党委书记,带领电视学院党委荣获“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6) 2020年6月,作为党委书记,带领电视学院党委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称号。

(7) 2019年10月,在北京市筹备和服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获得表彰。

作品类获奖

(1) 参与拍摄央视公益广告《感恩亲情 近距离去爱》担任主演(2013年),荣获2014年九九重阳《我的长辈》微视频作品征集公益系列活动三等奖。

(2) 创作指导南水北调南阳微电影“饮水思源,感恩南阳”,四个篇章:《移民》、《生态》、《环保》、《思源》,其中《不平凡的一个》获得首届情系三农微电影大赛最佳公益奖。

(3) 专著《电视采访》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六届(2010年)“学会奖”著作类优秀奖。

(4) 参与撰写“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电视节目策划》撰写,独立撰写第三章, “电视谈话节目策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获得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2012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5) 通讯,《永不停息的“斗牛犬”——我眼中的CBS王牌记者华莱士》获第十六届(2006)北京新闻奖二等奖,《中国传媒大学校报》2006年10月15日。

(6) 专题片,《党旗下的风采——用地理创造奇迹的人》,编导,获北京市第七届党员教育电视专题片三等奖,2005年。

论文获奖

(1) 《5G技术背景下智能媒体发展初探》(《电视研究》,2019年第6期)于2021年9月获评2021年度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广播影视科技优秀论文奖三等奖。

(2) 《促进文化类节目创新升级》于2020年荣获第六届星光电视文艺论文评选二等奖。

(3) 《改革开放四十年电视主题报道的变革与创新》荣获2020年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十佳学术论文。

(4) 《探析电视节目生产的“标准化”建设》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12届(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节目研究类二等奖。

(5) 《对电视媒体传播“分与合”的哲学思考》获得第二届(2011年)星光电视文艺论文评选理论类二等奖。

(6) 《从叙事技巧到科学内涵—浅论<走近科学>的节目价值提升》(《中国电视》,2008年第7期)获首届(2009)“星光电视文艺论文”评选评论类二等奖。

(7) 《中国电视本土化建设下的制作与播出关系(上、下)》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主讲课程

包括国家级一流课程《电视采访报道》(负责人,2020年6月),《融合新闻报道》,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习近平新闻工作论述研究》(研究生教育)(主讲人,第三署名,2021年5月),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主讲人之一)同时是教育部创新人才实验区“广播电视编导创新人才实验区”主要参与者(第三署名),教育部使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项目“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主要参与者(第三署名)。

研究领域

视听传播、媒体融合、国际传播、网络舆情传播。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23项,其中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强新时代国际传播专门人才队伍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加快新型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视听传播变革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理念与形态发展创新研究”、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基层立项课题重点课题“自媒体环境下首都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科研究项目“新闻宣传融合传播策略研究”。

主要著作

《电视采访》《视听传播:主流媒体融合、社交、垂直、智能、沉浸、场景的逻辑演进》《融合新闻学》《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主编)、《融媒体新闻这样做》(主编)、《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分众化传播》《电视新闻学》。其中,《电视采访》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教材(2021年9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发表评论、理论文章10余篇,在《现代传播》《社会科学》《新闻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主要学术论文

国内期刊发表

(1)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反转、舆论生成机制和治理路径探究——基于2014-2020年典型反转新闻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QCA)研究,《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

(2) 自媒体环境下首都网络舆论话语空间生产与引导——基于2019—2021年微博热搜的共词分析和案例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3) 知识类短视频关键构成要素及传播逻辑研究——基于B站知识类短视频的定性比较分析(QCA),《新闻界》,2022年第2期。

(4) 场域重构与主流再塑:疫情中的用户媒介信息接触、认知与传播,《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5) 健康传播中的虚假信息扩散机制与网络治理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6) 媒体融合十年考:传播体系、社会治理与自主知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现代出版》,2024年第1期。

(7) 提升新闻舆论“四力”背景下我国媒体深度融合系统观——基于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国出版》,2023年第23期。

(8) 论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合”的本质与“分”的策略——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生产、分众化传播,《现代出版》,2020年第4期。

(9) 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现代出版》,2021年第2期。

(10) 媒体融合质变的关键问题研究——基于2019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分析,《现代出版》,2019年第6期。

(11) 新闻游戏:概念、意义、功能和交互叙事规律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12) 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十大创新探索,《传媒》,2023年第2期。

(13) 专业媒体用户生产内容的求证机制研究,《当代传播》,2015年第3期。

(14) 从“走基层”到“在基层”——全媒体语境下中国新闻实践的转型与行动逻辑,《当代传播》,2024年第4期。

(15) 国家叙事与个体话语的弥合:优秀传统文化媒介化的实践逻辑和行动方法,《新闻与写作》,2024年第2期。

(16) 叙事学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话语转场、建构与创新,《传媒观察》,2024年第4期。

(17)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我国高校的观察分析,《中国编辑》,2023年第9期。

(18) 中国式现代化电视事业的演进路径和三大创新动力,《编辑之友》,2023年第6期。

(19) 平台建设与服务创新的维度与向度——基于2022年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调研,《中国编辑》,2023年第Z1期。

(20) 化繁为简 深耕内容 多维联动——2024全国两会报道融媒体产品创新研究,《传媒》,2024年第9期。

(21) 智能传播语境下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力的生成与实践,《新闻战线》,2024年第12期。

(22)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创新路径——以长城新媒体集团《百姓看联播》栏目为例,《传媒》,2023年第24期。

(23) 共建“一带一路”视听传播的中国叙事、价值与愿景,《电视研究》,2023年第12期。

(24) 国际评奖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融合创新研究——基于亚广联奖新媒体类评选分析,《传媒》,2023年第21期。

(25) 对外话语重塑:视听传播动能激活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当代电视》,2023年第10期。

(26) 用户思维的深度与高度:激活文化类视听内容传播的势能与效能,《电视研究》,2023年第7期。

(27) 具身化、代入感、共情性:短视频推动中国形象建构的三重体验研究,《当代电视》,2023年第6期。

(28) 多维聚合与深度嵌入:2023年全国两会融媒报道创新探析,《传媒》,2023年第8期。

(29) 春晚的功能演变与创新进路,《传媒》,2023年第5期。

(30) 媒介认知、深度融合辨识与数字具身共存——2022年媒体融合研究综述,《现代出版》,2023年第1期。

(31) 融媒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与效果——中央媒体二十大报道中的融合新闻作品研究,《传媒》,2022年第23期。

(32) 视听中国:创新文化传播的话语再造与场景重构,《电视研究》,2022年第12期。

(33) “新文科”语境下广播电视学专业和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年第9期。

(34)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平台建设,《中国编辑》,2022年第7期。

(35) 中国形象塑造与对外传播话语构建——北京冬奥会融合传播探析,《传媒》,2022年第11期。

(36) 对话、合作、液态化融合:2022全国两会融媒体产品创新研究,《新闻与写作》,2022年第5期。

(37) 视频化传播为核心的深度融合探索——2022年总台全国两会报道的创新实践思考,《电视研究》,2022年第4期。

(38) 新时代新征程上的迎春曲——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创新进路,《电视研究》,2022年第2期。

(39) 媒体深度融合的阶段性探索——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作品评析,《传媒》,2022年第2期。

(40) “生态构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纵深进路,《现代出版》,2022年第1期。

(41) 红色视听传播创新策略研究——基于庆建党百年融媒体报道作品分析,《传媒》,2021年第21期。

(42) 全景呈现百年大党的辉煌历程——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视听场景创新探究,《电视研究》,2021年第11期。

(43) 区域协同提升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初探,《当代电视》,2021年第9期。

(44) 身份、能力与道德规范:声誉管理视角下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国出版》,2021年第14期。

(45) 个体生存与国家记忆:14亿人民的“一级响应”——抗疫题材纪录片《一级响应》的叙事视角与价值分析,《中国电视》,2021年第7期。

(46) 重塑文化主体性——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实践探寻,《电视研究》,2021年第6期。

(47)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如何构建视听传播新场景——基于2021春晚的分析,《传媒》,2021年第8期。

(48) 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时政报道创新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两会媒体融合产品的分析,《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4期。

(4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国两会报道的深度融合发展探析,《电视研究》,2021年第3期。

(50) 重新连接用户,引领全媒体传播舆论——新时期专业记者的守正创新,《电视研究》,2020年第12期。

(51) 媒体融合作品创优路径探析——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评析,《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12期。

(52) 形短流长、守正创新:短视频生产与运营的辩证逻辑,《中国编辑》,2020年第11期。

(53) 在场、组局、破圈——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移动社会化传播的破与立,《电视研究》,2020年第9期。

(54) 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融合传播价值提升探析,《电视研究》,2020年第6期。

(55) 理念、要素、规律:国际主流媒体融合创新研究,《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4期。

(56) 全媒体语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路径探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研究,《当代电视》,2020年第4期。

(57) 全媒体整合效应下的全方位疫情信息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分析,《电视研究》,2020年第3期。

(58) 稳中求变深度探索——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评析兼论内容融合创新,《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11期。

(59) 媒体融合:战略升级纵深推进打造现代传播体系,《电视研究》,2019年第8期。

(60) 5G技术背景下智能媒体发展初探,《电视研究》,2019年第6期。

(61) 引领媒体融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25”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传媒》,2019年第10期。

(62) 2019全国两会媒体融合产品创新研究,《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5期。

(63) 新媒体语境下的《春晚》传播运营策略,《传媒》,2019年第8期。

(64) 改革开放四十年电视主题报道的变革与创新,《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3期。

(65) 中国特色电视新闻创新策略与路径——基于《新闻联播》的发展创新视角,《电视研究》,2018年第12期。

(66) 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与路径,《传媒》,2018年第21期。

(67) 融媒体交互可视化深度报道研究——兼论深度报道与碎片信息的对立统一,《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0期。

(68) 移动新闻直播:临场交互下的信息传播,《电视研究》,2018年第9期。

(69) 微视频创作与创新策略,《电视研究》,2018年第6期。

(70) 内容创新技术赋能平台化建设——2017年媒体融合发展综述,《电视研究》,2018年第3期。

(71) 突破边界重组要素——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内容创新,《中国电视》,2017年第12期。

(72) 媒体“平台化”建设路径与方略研究,《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11期。

(73) 时政新闻报道融合创新——基于2017年全国“两会”可视化产品的分析研究,《编辑之友》,2017年第7期。

(74) 时政微视频的国际传播创新,《对外传播》,2017年第6期。

(75) 全景视频叙事的特点与策略研究,《电视研究》,2017年第6期。

(76) 国际知名电视媒体新闻频道视觉形象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77) 从“相加”到“相融”——2016年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综述,《电视研究》,2017年第3期。

(78)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经典模式与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变迁,《电视研究》,2016年第12期。

(79) 浅论区域公益微视频的价值诉求和话语表达,《中国电视》,2016年第11期。

(80) 非虚构类节目的叙事规律研究——基于2015年国内高收视率节目的实证分析,《当代电视》,2016年第11期。

(81) 以更大智慧审视媒体变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电视论丛”的多维价值与多重品格,《新闻记者》,2016年第10期。

(82) 当前我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究(下篇),《电视研究》,2016年第7期。

(83) 我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究(上篇),《电视研究》,2016年第6期。

(84) 广电媒体供给侧改革的“四则运算”,《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5期。

(85) 2016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信息可视化产品研究,《传媒》,2016年第6期。

(86) 具有代表性的视频网站自制节目发展策略探究——基于节目类型形态、产制模式、盈利模式的分析,《中国电视》,2016年第3期。

(87) 换个角度看中国——《鸟瞰中国》的审美意义与价值内涵,《对外传播》,2016年第2期。

(88) 承上启下氤氲突破—2015年国产电视剧热点述评,《当代电视》,2016年第1期。

(89) 专业媒体新闻内容生产创新实践——用户生产与专业生产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11期。

(90) 守正出奇:新闻谈话节目《民声》栏目评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1期。

(91) 时政报道中的信息可视化产品研究——基于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个案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7期。

(92) “电视+”:电视节目内容产品价值重构及运营研究,《电视研究》,2015年第6期。

(93) 《养生堂》栏目的叙事模式与策略探析,《中国电视》,2014年第12期。

(94) 数据新闻节目创新路径研究——电视媒体数据应用前沿分析,《电视研究》,2014年第7期。

(95) 全媒体信息整合与传播——中外电视媒体的演进与操作路径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96) 精耕细作与区域扩张——城市广播电视台内容生产两极竞争战略,《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10期。

(97) 中国电视民调新闻的历史体察与发展探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98) 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的几点趋势探究,《中国电视》,2012年第5期。

(99) 北京地区大学生与教师网络媒介接触代际差异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100) 探析电视节目生产的“标准化”建设,《中国电视》,2011年第8期。

(101) 国际突发事件的第二落点报道探究——以“3·11”日本大地震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02) 新十年新起点:中国广播电视的观察与思考——2011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03) 本土文化与专业特色——河南卫视《武林风》评析,《中国电视》,2010年第10期。

(104) 有多远走多远——关于《经典人文地理》的思考,《中国电视》,2010年第7期。

(105) 当前广播电视媒体制播改革“分”与“合”的焦点与难点,《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06) 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内容产品生产与集成,《电视研究》,2010年第4期。

(107) 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新起点——2010《现代传播》年度对话,《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08) 对电视媒体传播“分与合”的哲学思考,《中国电视》,2009年第12期。

(109) 中国电视事业制播分离改革发展思路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10) 浅议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及核心创造力的建构——以《我爱记歌词》与《歌唱小蜜蜂》的模式比较为例,《中国电视》,2009年第7期。

(111)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开播10周年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12) 论和谐社会语境下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4期。

(113) “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综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14) 政治高度民生记录——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研讨会综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8期。

(115) 真实为灵魂、人物为主角、故事为载体、情感为核心——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16) 民营资本介入广播电视传媒——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侧记,《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117) 媒体如何形成信息——专访赫伯特·泽特尔教授,《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118) 真假“智”辨: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事实核查的价值、逻辑与强化,《新媒体与社会》,2024年第1期。

(119) 逻辑架构与协同关系:我国主流媒体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年第3期。

(120) 中国本土偶像“饭圈”的乱象剖析及其社会治理研究,《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年第6期。

(121) 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基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教育实践,《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年第1期。

(122) 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的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探究:基于,《人民日报》微博账号的实证分析,《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年第3期。

(12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媒体品牌和价值开发研究,《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年第2期。

(124) 中国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平台的传播研究——基于新华社Twitter账号的量化分析,《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年第4期。

(125)《瞬间中国》破局传统电视节目,创新打造全媒体传播样本——评《瞬间中国》的融媒体创新之道,《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年第3期。

(126) 时政新闻报道融合创新探究——基于2018年全国“两会”移动可视化产品的分析,《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8年第1期。

(127) 当前县级融媒体建设的问题思考与策略探究,《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年第1期。

(128) 系统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光明日报》理论版,2022年12月23日。

(129) 从战略高度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光明日报》理论版,2021年11月19日。

(130) 全媒体语境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有效路径,《光明日报》理论版,2020年11月27日。

(131) 创新传播,放大主流声音,《人民日报》,2020年3月31日第5版。

(132)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锤炼“四力”,《光明日报》理论版,2019年12月2日第6版。

(133) 从“拿来”到“原创”,促进文化类节目创新升级,《人民日报》,2018年3月29日第24版。

(134) 拿什么引领时代,《人民日报》,2017年3月2日第24版。

(135) 用国际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人民日报》,2016年3月18日第5版。

(136) 新媒体应有幸福指数,《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25日。

(137) 检阅新成就、开启新起点——访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章新胜,《光明日报》,2004年7月8日。

(138) 地方叙事、国家站位、全球视野: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战略定位与差异化路径,《青年记者》,2024年第7期。

(139)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青年记者》,2024年第1期。

(140) 应用创新,动能激活:主流媒体“新闻+”模式的融合实践,《青年记者》,2023年第11期。

(141) 2023年媒体融合发展展望,《青年记者》,2023年第1期。

(142) 新闻游戏的特征和题材创新再探析,《青年记者》,2022年第15期。

(143) 信息疫情形成与扩散的要素组合研究——对涉疫假新闻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青年记者》,2021年第23期。

(144) 激活造血机能:媒体生态平台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青年记者》,2022年第10期。

(145) 法制节目中执法人员形象的塑造,《青年记者》,2017年第23期。

(146) 传媒实践的变化与传媒教育的转型,《青年记者》,2015年第10期。

(147) 有形与无形、系统与协同: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与路径,《新闻传播学刊》,2024年第1期创刊号。

(148) 智能传播语境下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力的生成与实践,《新闻战线》,2024年第12期。

(149) 智能传播语境下传媒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变革探索,《中国记者》,2024年第5期。

(150) 视听媒体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方法路径,《现代视听》,2023年第8期。

(151) 融媒体时代,新春走基层的变与不变,《新闻战线》,2023年第5期。

(152) 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十大创新探索,《报林》,2022年第4期。

(153) 突发疫情下央级新媒体的“大考”,《电视指南》,2020年第6期。

(154) 职业体验文明互鉴故事共情《功夫学徒》这样讲述中国故事,《广电时评》,2019年第22期。

(155) 媒体融合进程中的记者转型与内容创新,《城市党报研究》,2019年第9期。

(156) 融媒体背景下的内容融合与创新,《北方传媒研究》,2018年第2期。

(157) 全媒体中央厨房的发展路径和常态化趋向,《东南传播》,2015年第8期。

(158) 《爸爸去哪儿》的叙事视角与策略研究,《今传媒》,2014年第2期。

(159) 表达与解读现场感与过程感——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类作品评析,《新闻战线》,2011年第11期。

(160) 内容、体验与渠道:“VR+新闻”创新路径探究,《新闻战线》,2021年第20期。

(161) 全媒体语境下垂直类媒体的聚合效应——以“指尖博物馆MuseuM”为例,《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21年第04期。

(162) “新文科”语境下全媒体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中国记者》,2021年第10期。

(163) 新型主流媒体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关系,《新闻战线》,2021年第4期。

(164) 深度融合语境下广电媒体的内容生产策略,《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21年第1期。

(165) 云采访创新信息传播形态——云时代新闻采访报道专业重塑和路径探索,《新闻战线》,2020年第14期。

(166) 视听传播的价值提升与创新——疫情防控期间视听生产传播的创新探究,《新闻战线》,2020年第8期。

(167)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媒体融合圆桌研讨,《中国记者》,2019年第12期。

(168) 脉络贯通技术融通心心相通——2018广电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概况,《新闻战线》,2019年第1期。

(169) 导向正确融合创新专业引领规则探索——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评析,《新闻战线》,2018年第21期。

(170) 脚底板下出新闻,《中国广播》,2011年第2期。

(171) 话语建构与融合传播:生态文明的中国表达,《中国电视》,2024年第10期。

国内报纸、报告等文章

(1) 征途漫漫亿初心,驼铃阵阵颂伟业——评广播连续剧《党和人民的“骆驼”》,贵州日报理论版(第8版),2024年6月。

(2) 媒体系统融合 生产效能重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年12月。

(3)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光明日报,2023年 11月。

(4) 方寸之中见天地,如何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大众村的故事创作探究,《纪实小康影像典藏丛书》,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2022年版。

(5) 社交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与价值引领——首都网络空间的实证研究,收录于《2021基层立项课题优秀成果选编》,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编,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

(6) 融合新闻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路径探索,《以本为本-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改革创新成果汇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 年轻态、沉浸式、强交互,《这young的夏天》唱响今夏最强音,《中国艺术报》,2022年8月17日4版。

(5) 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1》,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年。

(6) “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1》,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年。

(7) 我国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路,《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1》,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年。

(8) 中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调查和重点问题探究,《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年版。

(9) 作品四:直击7.5泰国普吉游船倾覆事故现场 救援仍在进行,《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年版。

(10) 作品五:父亲 我们 时代,《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年版。

(11) 融合精品分析——“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系列H5报道,《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19》,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

(12) 融合精品分析——公仆之路,《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19》,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

(13) 2019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综述,《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19》,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

(14) 中国媒体融合转型中的平台化建设,“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2018年6月。

(15) 2016年北京电视行业发展报告,《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发展报告》(2016-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16) 中国电影如何实现“借船出海”,《环球时报》第15版“国际论坛”,2017年6月7日。

(17) 中国视听新媒体政策与产业发展创新,《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发展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2月。

(18) 现实社会关系影响微博表达行为研究,《新闻学论集》第31期,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年6月。

(19) 有黏度、有力度、有温度——第23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类、专题类一等奖作品评析,收于《第八届中国新闻奖高端研讨会获奖研讨集》,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主编,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

(20) 《央视走转改纪实——走近你,改变自己》,《中国新闻出版报》08版,2012年5月22日。

(21) 《科学理念与大众需求——从语法改革到专业品质提升》,收载于《科技与传播》,何苏六、张国平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 《生活三部曲》,收录于《世界纪录片精品读解》,周文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

(23) 参与编著:《中国电视史》,(刘习良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独立完成《中国电视史》两节撰写任务,第三编第四章第六节“电视传播体育活动快速发展”,第四编第四章第四节“制播合一和制播分离”。

(24) 《评“东航586安全着陆”的选题和叙事技巧》 ,收载于《火凤凰》一书,朱光烈主编,现代出版社1999年版。

(25) 参与编著《中国电视名记者谈采访》一书。

(26) 《永不停息的“斗牛犬”——我眼中的CBS王牌记者华莱士》,《中国传媒大学校报》,2006年10月15日。

(27) 《中国高校师生体验APEC》,《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14日。

国外发表

(1)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Explo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AMCR Pre-Conference 2024.

(2) Urban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A co-word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f Weibo Trending Topics on Beijing(2019-2023), ECREA2024, Ljubljana, Slovenia.

(3) China’s Experience and Roads: An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l——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ese Universities,IAMCR Conference 2023,OCP & Lyon 2023.

(4) The Research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Media Practice of Chinese Yout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sers in the knowledge area of the Chinese online video-sharing website – Bilibili.com,IAMCR Conference 2023,OCP & Lyon 2023.

(5) News Game: Concepts, Meanings, Functions and Patterns of Interactive Narratives. Media Study Frontier in China, AuthorHouse 2022.

(6) Real-time Public Comments, Communication Reciproc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News: The Rise of the Mobilized, Live-Streaming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in China, IAMCR Conference 2020.

(7) Two TV shows highlight multiple roles of independent women,CHINADAILY, 2020-8-19.

(8) TV dramas must feature goodness in humans,CHINADAILY, 2019-02-20.

(9) The Reshaping of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ystem: A Study of the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Mainland China, IAMCR Conference 2017.

(10) Documentary come into spotlight via global cooperation,CHINADAILY, 2015.

创作作品

(1)策划创意中国搜索“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与中联部“中共进行时”联合出品的对外传播动画短视频《生日·节日》(Let’s Party)(2021年)。

(2)策划监制中国传媒大学定点扶贫科右前旗形象片(2020-2021)。

(3)策划监制传媒之光与祖国同行——中国传媒大学形象宣传片(2019年版)。

(4)北京市教工委系列专题片,《党旗下的风采——用地理创造奇迹的人》,编导。

(5)参与拍摄央视公益广告《感恩亲情 近距离去爱》,担任主演(2013年)。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推广”项目(2015年)。渠首工程专题片《南水北调南阳纪实》《担当》和《融汇》,创作指导。南水北调南阳微电影“饮水思源,感恩南阳”,四个篇章:《移民》《生态》《环保》《思源》,创作指导,其中《不平凡的一个》获得首届情系三农微电影大赛最佳公益奖。

(7)二十集文献纪录片《中国广告二十年》主创,担任摄像、编导,担任十集正片和总宣传片编导。

(8)主讲的示范微党课“知行合一,实践赋能下的育人探索”入选2023年教育部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展播,在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政网等平台直播。

出版图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