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11:26
木槿属(学名:Hibiscus L.)是锦葵科下的一属。草本、灌木或乔木。叶互生,掌状分裂或不分裂,具掌状叶脉。花两性,5数,花常单生于叶腋间;小苞片5或多数,分离或于基部合生;花萼钟状,很少为浅杯状或管状;花瓣5,各色,基部与雄蕊柱合生;雄蕊柱顶端平截或5齿裂;子房5室,每室具胚珠3至多数,花柱5裂,柱头头状。蒴果胞背开裂成5果爿;种子肾形,被毛或为腺状乳突。
木槿属与木棉科植物极为相似,Edlin试图将木槿属(Hibiscus)移至木棉科(Bombacaceae),但Hutchinson却认为木槿属(Hibiscus)是锦葵科至关重要的大属,不赞成将其从该科分离。
在全球范围内,对木槿属树种研究与栽培多集中在美国的夏威夷、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马来西亚、 韩国等地,主要用于观赏栽培,应用最广泛的为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 Linn.)、木槿、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inn.)及其品种与杂交种。其中扶桑是马来西亚和斐济的国花,尽管美国夏威夷的州花是木槿属一个乡土树种(Hibiscus brackenridgei),但夏威夷是扶桑的次生栽培中心,拥有2000多个品种。1950年美国成立了木槿协会,对全球木槿属树种进行了广泛收集,在扶桑和木槿品种选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每年都有新品种推出。在木槿的200多个品种中,有100多个为韩国本土品种,1990年,韩国将单瓣红心系列品种定名为韩国国花。
国际上除了不断有新的观赏园艺品种注册以外,人们开始重视作为食用花卉和天然食物着色剂及其他用途的潜在新资源的研究。L. S. Puckhaber等‘51分析了木槿属树种鲜花黄色素及维生素含量,选择美国北部17个当地木槿属树种和一些杂交种及引进树种,包括在中国有分布与栽培的树种如木芙蓉、木槿、海滨木槿、庐山芙蓉(Hibiscus paramutabilis Bailey)和黄槿的一些品种,提出了一些可开发食品添加剂、饮料等树种,有的可用于药物及护肤品 ,这还有待更深入的生物化学研究。R.A. Holser等‘61提取并分析了木槿属多年生草本及木本植物种子的油脂组成及含量,主要油脂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该属树种植物油进入市场是可行的,增加了木槿属树种和品种作为经济作物栽培的市场潜力。澳大利亚乡村工业研究与发展集团列出了14 种被澳大利亚国家灌木工业委员会认为最具有潜力的树种,其中包括木槿属的异叶木槿(Hibiscus heterophyllus Griff.),异叶木槿经常被列为人和动物的救荒食物,专门介绍木槿属植物的网站“木槿天地”将其列为观赏价值高、用途广、抗性强的乡土树种,使这一被忽视具有园林应用潜力的木槿属植物引起澳大利亚园艺界的重视。
木槿属植物栽培和利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的《山海经》中就有记载“汤谷上有扶桑”。扶桑主要在热带地区及北方温室内栽培,多用于观赏;木槿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栽培,这与木槿的抗寒性有关;木芙蓉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栽培,四川成都被誉为芙蓉城。对木槿属树种的栽培研究是从其药用价值开始的,在《大明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中都有对木槿属树种药用价值的描述。在许多地区人们有食用木槿及木芙蓉花的习惯,是为数不多的食花蔬菜之一。木槿属树种在我国的应用还是采用一些传统品种,在新品种定向选育方面进展不大,另外有一些树种还处在野生状态,对它们还缺乏足够的了解。
草本、灌木或乔木。叶互生,掌状分裂或不分裂,具掌状叶脉,具托叶。花两性,5数,花常单生于叶腋间;小苞片5或多数,分离或于基部合生;花萼钟状,很少为浅杯状或管状,5齿裂,宿存;花瓣5,各色,基部与雄蕊柱合生;雄蕊柱顶端平截或5齿裂,花药多数,生于柱顶;子房5室,每室具胚珠3至多数,花柱5裂,柱头头状。蒴果胞背开裂成5果爿;种子肾形,被毛或为腺状乳突。
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产于中国各地。多数属于强阳性植物,喜温暖、喜水湿,也有个别树种能耐干旱、耐寒冷;喜疏松肥沃的土壤,稍耐水湿,多数种能生长于酸性土和钙质土,少数种能耐盐碱。
参考资料:
该属的多数种类有着大型美丽的花朵,是主要的园林观赏花灌木,如木芙蓉、木槿、朱槿、吊灯花等;有些种类的皮层纤维发达,是群众习用的纤维植物,如大叶木槿、大麻槿等;有些种类也作药用,如木槿、木芙蓉等。该属植物的花冠一般较大,色彩丰富且繁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在药用、食用、纺织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潜力和应用价值。如玫瑰茄(Hibiscus sabdariffa Linn.)的萼可以被制作成果酱,黄槿(Hibiscus tiliaceus Linn.)和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inn.)的皮层纤维丰富发达,可用作纺织品。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气中CO、NOx、HC、Pb光化学烟雾和SO2污染日益严重,导致大气严重污染地区与其复杂的土壤条件使普通绿化植物生长不良甚至难以生存。木槿、木芙蓉、黄槿、扶桑等,叶片表面多有绒毛,能吸滞烟灰粉尘、稀释、分解、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有毒气体;还可释放负离子,与空气中的病毒、病菌以及各种阳离子结合,使它们失去活性,达到清洁空气的作用。木槿对Cl2、HCl、SO2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抵抗性;在距氟污染源150米的地方亦能正常生长。木芙蓉对SO2抗性强,对Cl2与HCl也有一定抵抗力。同时这些树种开花时繁花似锦,花期特别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兼具抗污染与观赏的优良抗污染绿化树种,可广泛种植于道路,以及应用于医院、工厂绿化中。
近年来,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地下水盐舌入侵等环境问题加剧,滨海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情况日益加剧,由于普通树种抗盐碱能力差,植被恢复与绿化建设受到很大限制。木槿与木芙蓉能耐轻度盐碱,而黄槿、扶桑、重瓣扶桑、海滨木槿和吊灯花则有较高的耐盐碱能力,例如在厦门以南地区,黄槿、朱槿、重瓣朱槿和吊灯花常用于海滨植被恢复与绿化中。滨海木槿与黄槿属于半红树植物,海滨木槿在含盐量达5%的土壤中依然旺盛生长;黄槿在土壤含盐量12.0-16.5‰的红树林林缘可正常生长;吊灯花、朱槿和重瓣朱槿这三种灌木叶片积累盐分能力很强,生长在含盐量为3.4‰的土壤上的朱槿叶片盐分含量最高达138.7‰。此外这些树种的树干和树枝韧皮纤维发达、柔软,根系健壮,具有较强的抗风抗折能力,在福建、江苏、浙江一带沿海盐碱化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木槿、黄槿、海滨木槿喜光,半阴亦能生长,喜温暖,耐干旱、耐瘠薄的能力强;易栽培、易繁殖,能起到控制水土流失和减缓地表径流的作用,是优良的水土保持绿化树种,可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绿化,山体边坡绿化以及水土保持林。木芙蓉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其根系木栓化程度较轻,生长速度较快,可自土壤深层吸收水分,根系具明显的主根和发达的侧根,具有较好的锚固作用,能增强边坡的稳定性。木槿的根系粗壮发达,在坡地或者梯田边缘,成行扦插种植木槿,2年左右就可见到明显的水土保持效果。黄槿生长迅速,萌芽能力强,只要有部分根系在土壤中,仍可继续生长,有很好的防风固沙效果。海滨木槿耐盐碱,耐干旱瘠薄,适宜于多岩石裸露的贫瘠丘陵山地营造水土保持林。
室内景观绿化,要求植株矮小,观赏特征明显,观赏期长,具有一定的耐阴能力。木槿属有许多种类可用于室内景观绿化。草本有芙蓉葵,灌木种类有扶桑,玫瑰茄、吊灯花。芙蓉葵为宿根草本,花大,华丽,且花色丰富,常用于盆栽。吊灯花温度适宜可全年开花,其枝条下垂,花如吊灯,观赏效果极好。扶桑培育有不少适应室内栽培的品种,广泛应用于大厦、宾馆的大厅。木槿通过辐射诱变的‘小鬼’(‘Ggoma’)品种,8年生植株高度小于1米,花径也小于5厘米,非常适合做盆景或室内盆栽。木芙蓉利用盆栽矮化技术,亦可用于室内盆栽观赏。此外木槿的生命力强,成长快,是制作小型桩头盆景的好材料。
木槿属观赏植物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园、广场、道路、花园、滨水等园林绿化中,种植方式可孤植、丛植、群植亦或作为花镜、绿篱。木槿、木芙蓉、海滨木槿、黄槿常为小乔木或大灌木,枝叶繁茂,开花时满树锦葵,花朵大而繁密,适宜在花园、广场中孤植,丛植。大花芙蓉葵为草本花卉,花色丰富,可运用于庭院花镜,目前上海、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的小区庭院中得到广泛运用。扶桑枝条柔韧,可编制成各种形态的造型树,如海口金牛岭公园由扶桑做成的生孔雀、鸟。木槿属植物大多耐一定水湿,是滨水植物景观的优良树种;木芙蓉多配植于池畔、溪边、水滨,如扬州市瘦西湖堤岸一带,以及合肥市蜀山峰公园木芙蓉片植景观;在广东,扶桑常种植在池边或溪水边;海滨木槿也耐水湿,花大而艳丽,是具有推广前景的滨水景观树种。
木槿属有些树种是重要的中药材,如木槿全株都可供药用,根茎的乙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嫩叶则可用于痢后热渴、导积滞等,木芙蓉的花、叶、根也都有消炎杀菌作用,多用于脓肿、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木槿属树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如木槿、木芙蓉刚开放的花朵或嫩叶可供食用,每100克木槿鲜花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8克、脂肪0.3克、糖类3.26克、热量133.98千焦、灰分1.2克、粗纤维0.8克、钙14毫克、磷56毫克、铁1.2毫克以及胡萝卜素、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等。木槿花可凉拌、炒制、做汤,能润燥、利小便、除湿热。
陈素文等进行了木槿叶水溶性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木槿水溶性提取物含蛋白质13%,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中,对头发亲和性较强的氨基酸种类占其总量的48.36%。香波复配效果表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天然发用调理剂。试验表明用木槿叶子汁液洗头效果比一些从市场上购买的洗头液要好,使用叶子汁洗头,头发天天清清爽爽。据《本草抬遗》记载,用木槿花煎水洗脸,可美容;用叶子汁洗头具有滋发功效。
木槿属66个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