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卓夫

更新时间:2023-12-29 08:02

朱卓夫(1893-1969),字先敬,著名中医学家。因曾祖身患痼疾五年,遍延名医不救,悲而湖南湘潭县人学医。1957年组建湘潭市中医院任业务院长,1959年受聘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简介

朱卓夫(1893-1969) 字先敬,湘潭县歇马乡沿江村红米冲人,少家贫,受宗族资助,读私塾10年。民国3年(1914),师事湘乡名医易弗亥,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经典医籍,临床实践,每诊多验。学成,回乡行医,自撰一联作座右铭:“常将人病如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临床辨证,心细胆大,常言:“病到危时须胆壮,壮胆之中要小心”。立法主温补,护阳气。他认为“人生难得者是,易失者亦阳。阳来则生,阳去则死”。施方喜用附子,有“朱附子”之称。处方宗验方,对时方亦择善而从,常化裁古方,独出新意。民国18年,参加县中医师考试,获第一名。湘乡、长沙、新化等地求医者不绝,常外出行医。妻、媳患急症,朱远从外地行医,未能及时返回,致耽误治疗而死。当地民众叹说:“一生救人命,婆媳却无医”。1957年,任湘潭市中医院业务院长,次年获省名老中医称号。1959年,受聘为省中医药所特约研究员。被选为市第一至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人大常务委员,市政协常务委员。多次被评为省、地、市先进工作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文化大革命”中,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累遭批斗,身体受到摧残。尽管如此,仍抱病拄棍为人治病。一次,某病危,亲属恳切求医,他让人背负作最后一次出诊。1969年去世。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诊病

邓某,湘乡人,离朱家有三十余里之遥,夜半迎诊,谓其子腹痛腹泻,日夜无度,食不能入口已两星期。近地诸医皆束手,有奄奄待毙之势,请朱氏星夜临诊,及至其家,见其大小潸然,均以此子不可救药。诊其脉六部沉细而数,但按之有力,冷汗淋漓如雨,四肢逆冷如冰,声音低小,腹痛剧烈,按之更甚,泻后痛减。溯其病之由来,因元宵日食粉团后,遂尔痛泻交加。朱氏沉思良久,非导滞推荡不可,而其脉之沉细、四肢逆冷、汗出如雨,非补中扶阳,莫能奏效。遂以见证论治,拟用附子理中汤大承气汤治之(人参二钱、野白术五钱、干姜三钱、附片六钱、大黄五钱、厚朴三钱、枳实二钱、芒硝三钱、炙甘草三钱),晨饭后服完一帖,大便连泻两次,于是痛遂减少,汗亦旋止,继用附子理中汤加香砂少许,诸症霍然。

用药特点

朱氏平生最喜用附子,也最善用附子。他认为凡见症有面苍、汗出、溲清、舌淡,即可放胆使用。戴阳之面赤如妆,虚阳上浮之舌红少津,阳虚之吐血,过用寒凉使实热化为虚寒之麻疹,脾阳不运胃津之消渴等等阴阳疑似之证,在辨证准确之后,也当机立断,重用附子。如遇真阳衰竭,脱症蜂起,奄奄一息,顷刻待毙之际,附子不仅重用60g以上,且常用生附子直追残阳,挽回生机。大吐大泻,阳随阴脱,用大剂量附子理中汤加木瓜;朝食暮吐,反胃重症,用生附子炭剂,乘热投入姜汁研末蜜丸作根治法;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水气上泛之眩晕,水泛为痰之咳喘,均用大剂真武汤加味;肾虚水肿,经久不愈之慢性肾炎用济生肾气丸;消渴引饮,饮一溲二之下消用肾气丸加乌梅、花粉等,都是以附子为主药而重用。但在上热下寒、从阳引阴、引火归元的辨治中,附子用量则较轻微。误表戴阳之伤寒坏症,面赤身热烦渴,大便反泻,舌苔两边白润舌中红燥,乃上热下寒,用益元汤,扶阳滋阴并用,附子用量中等。阳气不得入于阴致阴虚失眠盗汗,用附子以为补阴响导从阳引阴,每用二加龙骨汤加枣仁、浮小麦;阴虚于下,虚阳上浮的虚火喉症,用李纪方镇阴煎;肾不纳气,虚阳上浮的气喘,用《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以附子与淮牛膝配伍引火归元,则附子用量又极轻微。

主要著作

著有《临证心得》,《朱卓夫医案52例》载《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生平事迹载入《新中国名人录》。

相关论著

朱卓夫治疗吐泻的经验

先祖朱卓夫及其学术经验简介

朱卓夫老中医治疗闭经的经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