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0 14:00
朱师晦(1907.07.24~1995.03.31),传染病学家,广东丰顺县人,寄生虫病和传染病专家。致力于医疗、高等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50年。在疟疾与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的研究方面贡献更为显著,提出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氯喹短程疗法治疗疟疾;用小剂量吡喹酮治疗中华分支睾吸虫病;提高恙虫病的诊断水平。在国内较早采用切脾治疗血吸虫病肝硬变并取得较好效果。
1926年 毕业于潮州金山中学。
1926~1928年 在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预科学习。
1929~1934年 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并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
1934~1936年 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内科助教。
1936~1938年 任广州军医学校讲师,兼陆军总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和检验室主任。
1938年8月~1939年5月 赴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攻热带病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40年4月 经云南入境返国。
1940~1945年 在贵州省安顺县任中央军医学校(国防医学院前身)内科副教授。
1945年12月~1953年 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内科教授。
1950~1952年 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区第二陆军总医院内科部主任。
1953~1978年 任中山医学院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组主任。
1978~1984年 任暨南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广州华侨医院副院长。
1984年 任暨南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教授。
朱师晦,1908年8月22日生于广东省丰顺县留东乡。六岁丧父,家境贫苦,一家生活全靠母亲替人做点农活的收入来维持。两个哥哥在他童年时便去南洋谋生,他勉强读完小学,后在亲戚接济下到潮州金山中学读至毕业。192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1934年秋于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校任内科助教。1936年应聘任广州军医学校讲师兼陆军总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和检验室主任。193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委员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的奖学金,同年8月到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师从当时德国知名教授Otto Kuhn及Hans Lullies专攻热带病学,1939年5月5日完成“疟疾、黑热病及丝虫病患者血与骨髓中病原体检测之对比研究”的论文,成绩优等,获医学博士学位。当时日本侵略军已侵吞中国半壁山河,他经奥地利、意大利辗转到香港回国,因广州沦陷乃绕道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1940年4月才从云南入境返国。在途经泰国曼谷时亲朋曾力劝其留下行医,他鉴于国难方殷,报国心切,毅然选择回国效劳的道路。
归国后,在贵州安顺中央军医学校任内科副教授5年。其时滇、黔饥荒严重,疫疠流行,他以极高热情投入传染病调查,接连发表了“1942年安顺麻疹流行的报告”、“1942 年安顺霍乱流行之报告”及“安顺所见五年以来的斑疹伤寒”等论文,分析了发病原因、流行因素与规律,提出防治办法,为抗日后方传染病的控制作出了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他于是年12月返回广州,受聘为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内科教授;1950~1952年还应聘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区第二陆军总医院内科部主任。1954年他在中山医学院创建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组,任主任。他十分重视科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带领全科人员,在总结医疗护理实践经验基础上,主编出版《传染病医护常规手册》和有中、英、德、俄及拉丁文对照的《传染病诊断名称》等实用临床参考书,这些书籍在提高病案和医疗护理质量,促进日常医疗和科研工作规范化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他团结全科人员,兢兢业业,把教学、医疗和科研等工作搞得生机勃勃,使该教研组成为当时中山医学院发展较全面的教研组之一。1962年他在卫生部组织下,任讲学团副团长,与其他专家教授,到郑州、兰州、乌鲁木齐讲学;还曾多次应邀到海南、贵阳、昆明、南宁、湛江、韶关、汕头、梅州等地,进行讲学和会诊。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剥夺了人民教师和医生的权利,在病房干卫生清洁杂活,但仍时时关心着周围的疑难危重病号,对诊疗上的困难,能尽力设法给予帮助解决。如有一位经多家医院诊查而未明诊断的发热、贫血和脾大患者,他注意到该患者既往在苏北工作时曾有类似病史而断定为黑热病复发,经血清学及病原体检查证实。1978年广州暨南大学复办,他调到暨南大学医学院任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华侨医院副院长。1984年后因年事已高,只任教授及暨南大学咨询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华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疟疾研究组组长,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学术研究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中华传染病学杂志》、《广东医学》、《新医学》、《家庭医学》编委,《临床肝胆病杂志》常务编委,广州益寿医院顾问。
朱师晦在国际上也是一位有威望的科学家。曾于1980 年11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参加第10届国际热带病与疟疾会议,在会上宣读了“脑型疟疾——2404例综合报告”等4篇论文,论文摘要登载于“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ropical Medicine and Malaria”专刊上。1981年他接受香港医界团体大学毕业医学会的邀请,到香港作题为“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的防治问题”的报告。他是德国洪堡基金委员会成员,1982年接受该委员会邀请,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观访问,交流教学科研工作经验。
朱师晦治学严谨,勇于实践,以求实精神坚持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他热心著述,勤奋写作,已发表的个人及与他人合作撰写的学术论著有180多篇,其中有不少论文在学术上具有创见。1947年他编著的《最新疟疾学》为中国当时第一部最完整的近代疟疾专著。1957年他率领疟疾研究组的10多名成员,深入到海南岛通什地区的超高疟区牙叉村进行查疟治疟工作。为了救治患者,他不怕辛苦劳碌,日夜带队入村诊疗,治好了数以百计的恶性疟患者,深受当地人民称赞。他在“国产氯喹啉对疟疾疗效的初步报告”和“短程氯喹啉及扑疟喹啉治疗疟疾即时疗效初步报告”等文中,提出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氯喹短程疗法。1960年惠阳地区疟疾普查普治时,有较多患者发生严重溶血反应,他带队前往当地进行防治及研究,确定了这些患者因有遗传性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所以发生药物反应。这有力地指导了防治工作。后来他又到海南岛高疟区进行预防性服药的抗疟效果观察,并指导遗传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与伯氨喹啉溶血反应的关系、脑型疟的诊治和耐氯喹恶性疟的治疗等研究,在疟疾防治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对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流行学调查、临床诊断与治疗以及并发症等的分析讨论。在他报道的一组中华分支睾吸虫大量感染的儿童中,40%有身体发育障碍,他推论其发生可能与中华分支睾吸虫毒素、感染诱致机体营养不良和合并肝硬变有关。1958年他总结了氯喹治疗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的疗效,对其作用机理、用药方法和疗程的标准化等作了透澈的阐述,这为许多学者所引用。1982 年他组织指导撰写的“中华分支睾吸虫病与肝胆疾病的关系”一文中,特别强调中华分支睾吸虫在人体内的寄生决非良性,可产生许多严重合并症,尤其是诱发胆管上皮癌和原发性肝癌,以提醒注意。1983年他报道用小剂量吡喹酮(单剂量50mg/kg或75mg/kg)治疗本病的经验,此法效果满意,被认为有推广使用的价值。1986年他编著的出版《中华分支睾吸虫病》一书,是当时国内外对本病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多年丰富诊疗经验的结晶,是研究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的一部较系统、全面、很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他率先倡导在区的范围内对丝虫病进行大面积普查普治,带领师生到从化太平场挨家挨户验虫及派药,为消灭丝虫病的群防群治提供重要经验。
在血吸虫病的研究方面他也做了大量工作,其足迹几乎跑遍广东血吸虫病的主要流行区。他们在四会的草塘,花县的赤坭,增城的高滩,韶关的马坝、仁化,佛山的三水、顺德等进行流行学调查和防治工作。1956年在上海的《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发表多篇论文,介绍血吸虫病的锑剂短程治疗以及晚期血吸虫病的脾切除治疗经验,为国内较早采用切脾治疗血吸虫病肝硬变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文献。由于他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功绩,1985年广东宣布消灭血吸虫病时,省人民政府给他颁发纪念章以资表彰。
1950年他在“广州市恙虫病流行报告”一文中,首先论证广州有恙虫病流行。尔后他与同事在恙虫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陆续发表“恙虫病555例的临床分析”、“服用氯霉素或合霉素治疗恙虫病过程中病人血液内立克次体消长的研究”等论文,为提高恙虫病的诊断水平作出贡献。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广东不少地区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流行。他指导中青年教师开展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工作,从1962年起接连发表“集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调查”、“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类型——广州地区573例的临床观察”、“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荧光抗体用于钩端螺旋体病诊断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类型及诊断、治疗措施与预防等都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提供重要经验
朱师晦在1956年首先证实广州市有乙型脑炎及囊虫病流行,为防疫部门提供重要流行病学资料。
1978年广东佛山地区发生未曾遇见过的一种热病流行,一时确诊有困难。朱师晦根据其流行及临床特点,断定为登革热流行。他通过实地调查与治疗观察,撰写了“关于佛山地区登革热流行的几个问题商榷”的论文,分析此病流行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从而帮助控制登革热的蔓延。
朱师晦为人敦厚朴实,诚挚待人,有高尚的医德和无私育人的精神。他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他经常告诫学生,知识靠积累,基础要扎实,只有刻苦用功,持之以恒,才能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得心应手;同时还指出要善于把零碎知识整理归纳,使手头的资料条理化,这有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且可锻炼综合思维能力。他讲课喜用临床实例,形象生动地把课题内容阐述清楚,这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独立思考很有帮助。他十分注重新生力量的培养,经常鼓励青年教师应有抱负,要刻苦钻研,勇于探索;要努力实践,养成亲手做实验的习惯。在医疗工作方面,他一贯强调待患者要情同手足,一视同仁,诊疗应谨慎细心,认真负责。他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始终坚持不脱离临床、不脱离教学,一直履行一条求实的临床研究路线,直至耄耋之年,仍坚持每周参加查房及专科门诊各一次,坚持指导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并为青年教师字斟句酌地修改论文和评审文稿。他在高等医学教育岗位上,辛勤工作半个多世纪,为中国造就了大批医疗卫生人才,有不少学生已成为科研、教学、医疗工作的专家、教授和业务骨干。
1 朱师晦.1942年安顺麻疹流行的报告.
2 朱师晦.1942年安顺霍乱流行之报告.
3 朱师晦.安顺所见五年以来的斑疹伤寒.
4 朱师晦,主编.传染病医护常规手册.
5 朱师晦,主编.传染病诊断名称.
6 朱师晦,张孝,曾梅辉,等.广州市恙虫病流行之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50,36(10):421~423.
7 朱师晦.最新疟疾学.增订2版.广州:清华印书馆,1951.
8 朱师晦.我国古代岭南的恙虫病.中华医史杂志,1955,7(4):251~252.
9 朱师晦,周庆均,刘端瑾,等.锑剂短程治疗日本血吸虫病30例报告.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上海).1956,235~237.
10 朱师晦,罗章炎.42例晚期血吸虫病的锑剂治疗与脾脏切除治疗的效果比较.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上海),1956,320~321.
11 朱师晦,周庆均.国产氯喹啉对疟疾疗效的初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57,43(5):369~370.
12 朱师晦,周庆均,吴远徽,等.恙虫病555例的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57,5(5):410~414.
13 朱师晦,杨松簇,沈振黄,等.广东增城县高滩乡血吸虫病调查.中华卫生学杂志,1958,6∶62~63.
14 朱师晦,吴远徽,黄贤粦,等.短程氯喹啉及扑疟喹啉治疗疟疾即时疗效初步报告.中华寄生虫病传染病杂志,1958,(3):185~187.
15 朱师晦.氯喹啉治疗中华分支睾吸虫病初步效果.中华医学杂志,1958,44(4):39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