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銮

更新时间:2022-02-23 10:43

李大銮,湖南浏阳人,世代务农,父亲受地主迫害中年丧命,不得不同妹妹与表弟杨青山外出逃亡,先后来到宜丰的黄岗、奉新的甘坊、铜鼓的双坑等地帮纸槽业主做纸。他为人谦和,侠肝义胆;兄妹俩从小都练过武艺,在这一带的纸业工人和其他“棚民”中有很高的威信。公元1574元(万历二年),他兄妹与表弟杨青山在铜鼓大沩山正式揭竿起义,打“劫富济贫”的旗帜,抗税、抗粮、捕杀贪官污吏,到处开仓济贫。

背景介绍

宜丰县城西行去铜鼓,一过芳溪,群山挡道,公路只好从两山夹着的幽谷中穿行。越往前,山体将幽谷夹得越紧,到了黄岗乡“哨前”,突然有一座大山横亘,公路就象撞到了一堵绿色的墙上,不得不拐着弯儿在墙上的裂纹中攀爬。这座大山,名叫黄岗山,又称“官山”,地跨万载、宜丰、铜鼓、修水、奉新五县,延绵百里,磅礴耸秀。山中峡谷众多,当地人称它为“洞”,其中尤以山体东南的黄岗洞为最,东起院前,西至黄岗,长约四十余里,险要异常。“哨前”便是这洞的西部洞口。要说这“官山”和“哨前”的来历,它还与一位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大銮有关呢。

明朝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急剧破产,纷纷逃亡,有的流向城市,大部流向深山,过着“靠山吃山”、搭个“草棚”居住的“棚民”生活。当时赣江以西、湘江以东的广阔山区中,就聚集着大量的“棚民”。然而,“棚民”生活并非世外桃源,封建统治者大肆搜获“荒田”、“闲田”为“官田”,把剥削的魔爪也伸向了“棚民”;再加上当地财主恶霸的敲诈,“棚民”的生活实在是十分凄苦的。官逼民反,终于在明万历年间爆发了以李大銮、杨青山为首的农民起义

简介

李大銮,湖南浏阳人,世代务农,父亲受地主迫害中年丧命,不得不同妹妹与表弟杨青山外出逃亡,先后来到宜丰的黄岗、奉新的甘坊、铜鼓的双坑等地帮纸槽业主做纸。他为人谦和,侠肝义胆;兄妹俩从小都练过武艺,在这一带的纸业工人和其他“棚民”中有很高的威信。公元1574元(万历二年),他兄妹与表弟杨青山在铜鼓大沩山正式揭竿起义,打“劫富济贫”的旗帜,抗税、抗粮、捕杀贪官污吏,到处开仓济贫。得到了四方棚民的积极响应,很快聚集了七万人的队伍。为了建立可靠的根据地,李大銮选择了黄岗洞这个天险,以洞内李家坪的一个寺庙为聚义厅,大修“点校场”和“跑马场”并扬言黄岗山有王者之气要出真命天子,自封“楚王”。除了黄岗洞驻重兵外,他还遣义军在铜鼓古桥与大缎、奉新百丈、万载黎沅、宜丰车上等地建立分寨;可攻州陷府,退可固守老巢,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义军曾一度攻下和占据宁州(修水)、宜丰、铜鼓、武宁、靖安、奉新、万载、上高、浏阳、平江等县,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恐慌。明王朝多次派兵“征剿”,均告失败。公元1576年夏,明王朝起用一代名将、鄱阳守备邓子龙,会同平江、浏阳、宜丰、万载、宁州、武宁、奉新等八个州县的地方武装,采取兵进五路、步步为营的战争策略,将义军压缩至黄岗山地区;当义军需要供给之时,邓子龙又“密令数十骑”,假扮商人,混入义军老营,实行“中间开花”,迫使义军转移,然后设计歼击。1577年(万历五年)11月,在明王朝军队的“文武协剿”中,李大銮、杨青山战死,轰轰烈烈的李大銮起义终告失败,历时仅三年余。

相关景点

李大銮起义失败以后,江西巡抚潘季驯奏请朝廷“增设城堡,封禁黄岗山洞,尽徙居民,而设黄岗哨于洞口,以巩江楚之防”。从此,黄岗山便成了皇室封禁的“官山”,黄岗洞的西部“洞口”也成了“哨前”。过了二百来年,清代乾隆年间“有旨,山洞归新昌(今宜丰)县管理,洞外民山归宁州(今修水)管理”,“官山”才得以解禁,但它的名字却一直流传至现在。如今,风景秀丽的“官山自然保护区”就设在这里,当年的聚义厅、点校场和跑马场均存遗迹,等待着游人去凭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