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01 16:58
李家拳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拳术,属于南拳流派之一。相传为少林寺僧人李锡开所创,广东新会李友山在少林五形拳基础上改进所成。李家拳是以长桥大马、偏身偏步、朴实刚劲为主。身法上则是以肘攻击为主,要求沉实稳重,出手准确,由于是以肘攻击为主,所以也要求着点准确,以避免一击不中,被别人有机可乘。其拳诀为奇肘卅六有谁知,出挫沉缠捆最宜。
李家拳相传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2年)发源于惠州鹅埔角火地村(现属惠城区河南岸米村),由村民李义所创,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该拳集南派功夫之扎实硬朗,融合北派功夫之快捷利落,独具一格。严景山师傅是李家拳的第六代传人。又一说法是少林寺僧人李锡开所创,广东新会李友山在少林五形拳基础上改进所成。距今250年历史,因风格各异而有“新会李家拳”与“惠州李家拳”之分。①新会李家拳,为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种之一,由新会县大泽区七堡乡人李友山所创,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李友山门徒众多,较著名的有伊基合、陈享、林绍乾等。林绍乾于1853年先后在高州、廉江、合浦等地收徒传授武艺。新会李家拳在新会、江门、广州、佛山、惠州等地传播较广。 其流行的拳术套路有五连手、中六连、七连手、哨打、短扣、三十六肘;器械套路有子午连环棍、双头大圈点棍、金锁连环双刀等。其特点为:长桥大马,多肘法,偏身偏步,质朴刚劲。要求沉实稳固,蓄劲充沛,出手迅猛,力点准确。拳诀云:“缩头贴肩两手硬,疾力撮为进步行,团胸虎背二字马,吞肩缩脯即出肘。”即要求身法紧收屈敛,缩小身体面积,以便能钻空打入对方。在劲道上强调先蓄后发,先收后放。②惠州李家拳,为惠州近郊火地村李义(别名存义)所创。
李义生于清乾隆十三年(1708),幼年跟随父亲李玖习拳,9岁随父闯荡江湖,在罗浮山又向玉龙禅师学艺,武技有了长足进步;后又拜北方拳师陈苟息为师。艺成回到惠州火地村开馆教拳,传于李隆(别名林宣),李隆传李国辉(别名金宝)、李国彪、李国山和李素尼四人,此为第三代;李国辉等又传李观寿、李谭锦、李兆坤、李带、李发等人,称为第四代。距今约有二百余年历史。惠州李家拳主要拳术套路有:八卦拳、三门拳、石尊、小十字、大十字、赤练、散手拳等。器械套路有:单头棍、双头棍、单双头棍、中栏棍、长龙棍、卡武双刀,钯头、铁尺、大刀鞭等。对练有铁尺对鲁针、钯头对单刀藤盾、大刀对单刀藤盾、拳对练、空手夺双刀、鲁针对铁尺藤盾、缨枪对铁尺鞭等。因李义有南北拳技的功底,故他创编的惠州李家拳,具有南拳北腿熔于一炉的特点,以单肩、侧身、虚步为主,讲求攻防,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动作矫健,以灵活多变著称。
有四星拳、三门拳、石尊、小十字、大十字、直路挑打拳、八卦拳、赤练拳、独脚连环拳、五形散手拳等。
主要有单头棍、单双夹棍、中拦棍、长龙棍、南双刀、单刀、双铁尺、钯头、鲁针、沙刀、春秋大刀、缨枪、双匕首、散手扇、三节鞭、条凳等。
主要有铁尺对鲁针、钯头对单刀藤盾、沙刀对单刀藤盾、缨枪对铁尺鞭、鲁针对铁尺藤盾;拳对练、棍对练、空手夺双刀、条凳对双头棍等。
以李家拳独特的身形步伐和广东大锣大鼓音乐伴奏,舞功刚柔相济。套路内容有单狮、双狮、群狮等。
观蛇鹤争斗创立李家拳
李义回乡十几年后,火地村已从废墟中重新建立起来,他便在村中设立武馆,教村民习武练功。一天,李义正在竹园里练功,看见一蛇一鹤在竹林里相争,鹤攻防有致,闪展腾挪;蛇,招招狠毒,起伏不定。李义当时看呆了,忽然心中大悟,遂取南北派之精华,仿蛇、鹤相争之形态,独辟蹊径,创立了李家拳。
李家拳创立200多年来,在河源、花县、新会、佛山、淡水、宝安、博罗、东莞、香港、新加坡海内外等地广为流传,是一家富有特色的地方拳种,为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之一。
在李义的倡导下,火地村的村民农时耕作,闲时习武,村民身体强健,习武之风得以流传。只有100多人的火地村,有30多位拳师在外面设馆传授武艺,以武为生。
解放后,李家拳一度迅速发展,其代表人物,第五代传人李发、李带参加省、市武术比赛,并多次获奖;第六代传人之一严景山还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常委,中国武术国家一级裁判,惠城区武术协会主席,1988年办惠州李家拳武术馆时任李家拳武术馆馆长,收学徒1900多人。
李家拳的特点是以单肩、侧身、虚步为主,讲究攻防,活动线路广阔,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动作活泼矫健,以灵活多变见称。其基本练习主要有:马步、步法、身法、手法、掌法、腿法等。
李家拳内容共分为三大类:拳、器械、对练。拳的主要套路有:八卦拳、三门拳、石尊、小十字、大十字、赤练、散手拳和交手功夫。
器械的主要套路有:单头棍、双头棍、单双头棍、中拦棍、长龙棍、卡式双刀、钯头、铁尺、大刀、鞭。对练的主要套路有:铁尺对鲁针;钯头对单刀藤盾;大刀对单刀藤盾;拳对练、棍对练,空手夺双刀,鲁针对铁尺藤盾、樱枪对铁尺鞭等等。
李家拳有一套完整的练功方法,其总歌诀是:习武者,能进能退,能攻能守;能刚能柔,能疏能密;能动能静,能弱能强;能行能踏。识天时,懂地理,会人和。进如闪电,退如鸿毛;攻如脱兔,守如处女;刚如利剑,柔如琴音。疏可跑马,密难插针。动不露形,静能藏势;弱似风鹤上翠竹,强如猛虎下山林。行浮云,踏水影。天地人和常谨记,走遍天涯唱太平。
由于原李家拳武术馆拆建,没有了馆址和训练场地,武馆于1990年被迫停办,惠州李家拳面临失传的危险。2003年李家拳第六代传人之一李振宗老人从香港还乡后,出资带领李家拳弟子重新开馆,李家拳又渐渐兴旺。
李容光是李家拳的第六代传人之一,其父亲是李带(李家拳的第五代传人之一)。从12岁起,李容光就跟随父亲学武术。李容光回忆,当时练武太辛苦了,很想打退堂鼓,虽然父亲心疼,但父亲认为练习李家拳除了可以防身健体外,最主要不要让李家拳失传。一年后,李容光有了一些基本功,父亲才教其练李家拳的“八卦拳”,后又学了李家拳的“三门拳”。
现在,居住在河南岸螺子湖的李容光,成为火地村李家拳的一名“教头”,每周五、周六、周日都自费乘车回到火地村,无偿辅导李家拳小队员练拳。虽然年过5旬,但李容光打起拳来还是虎虎生威、动作灵活。
一代宗师李义生于1747年,死于1828年。其父李玖是福建少林寺俗家弟子。李义从小就跟父亲习武,九岁起随父闯荡江湖。一天,在博罗罗浮山偶遇其师叔——王龙禅师,便邀来火地村。禅师见此村位于西枝江边,三面环水,竹林浓绿成荫,掩蔽着整个村庄,不易为外界发觉,且人口不多,村民团结,就欣然定居下来。后在李义父子再三恳求下,禅师将李义收为关门弟子,悉心指导李义攻练福建少林正宗拳法。经过严格教练,李义的武功进步很快,年纪轻轻就达上乘境界。
数年后,清廷加紧对各地反清组织的镇压,因王龙禅师是“天地会”中的要人,而被划入捕杀之列,火地村终于难逃劫难,王龙禅师和李义的父亲,死于清兵的乱箭之下,全村付诸一炬(火地村之名由此而得)。而李义在这场劫难中身受重伤,逃走他乡,在路上幸遇北方拳师陈苟息搭救,才免遭于难。
陈苟息是北派拳的著名拳师,李义感其恩典,慕其侠名,遂拜陈为师。后随师避走江西,并潜心钻研,尽将陈师傅北派拳术之精华学到手。这时,有陈苟息的故友凤阳头人与女儿路过此地,拜候陈师傅。陈因年老欲回家园,便请凤阳头人将李义招为女婿。凤阳头人见李义相貌堂堂,且与其女感情、融洽,便随口答应。从此,李义在凤阳府潜心学艺达七八年之久,经过刻苦磨练,已尽将凤阳头人的真传功夫吸吮消化。这时,李义的技艺已达炉火纯青境界,深为头人赞誉。而李义思乡心切,亦想为村民办一番好事,便拜别师尊,与妻同回故里。
一天,李义在村中竹园练功,偶见鹤蛇相争于竹林之中,形态特异,便从中得到启迪,遂取南北拳派之精华,扬长避短,使功夫更富特色。他集南派扎实硬朗、北派快捷利落的特点,溶南北于一炉,并根据本村人丁弱,要使村民体壮丁旺,就要习武的道理,创出了自成一格,独树一帜的李家拳。李义由此而成为一代宗师。
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有400多村民的火地村,练过李家拳的有50多人,如今经常参加练武的有20多人,年龄最大有50多岁,最小的只有5岁,现在李家拳已经发展到第八代。
李家拳第七代传人之一李子兴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主要是抓好小队员的基本功练习,基本功练扎实了,以后学其他动作就容易多了。再过3年,等这批队员出师了,到时就可以再创李家拳的辉煌了。
火地村的李家拳已被惠城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竞技)。目前,惠城区河南岸街道办事处采取了一些发展和保护措施,将李家拳推荐纳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予以保护,并将李家拳从传统的一对一师授徒传教方式逐步向兴办武术学校或培训班的形式发展。
第一代:
李义(1744—1828年)
第二代:
李隆(1794—1884年)
第三代:
李国辉(1831—1921年)
李国彪(1841年—1924年)
李国山(1854年—1929年)
第四代:
李素民(1878年—1936年)
李观寿(1884年—1935年)
李潭锦(1874年—1956年)
李兆坤(1876年—1952年)
何道清别名何八(生卒年不详)
第五代:
李带(1904年—1990年)
李发(1906年—1989年),惠州市郊文头岭火地村(现米地村)人士。该村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家拳发源地,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李发从小随长辈学习武术。10岁就上山采药,12岁开始学习跌打中医专科研究。解放后在桥东水东街开设中医跌打医馆。同时还经常到马安、平潭、水口等地传授李家拳武艺。曾任惠州市武协理事,参加全省武术观摩比赛获优秀奖。1954年,李发加入惠州镇联合诊所任外科跌打医生。1958年镇政府将在联合诊所基础上成立惠州医院,李发任中医跌打医师。1961年下放到水东东路,开设中医跌打门诊。1962年,与刘全等医师成立惠州市第二中医联合诊所(现城区中医院前身),并工作至退休。1988年,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0岁。
李发跌打接骨医术高超,技术精良。他采用外敷内服、内外结合手法,药到病除、舒经活络、活血化瘀、止痛生筋,疗效甚佳,是全城口碑甚佳的跌打中医师。他自制的李氏跌打丸采用几十味中药,对于手术前的镇痛特别有功效;其自制的跌打酒处方,成为当年城区中医院用于治疗患者的处方。
李发不仅医术了得,其家族祖传的李家拳到他手里也是打得虎虎生风。其继承了李家拳以单肩侧身、虚步、吊脚为主,讲究攻防,拳法刚劲,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灵活多变的拳路,带出了如原惠州市武协副主席、广东省武术协会常委、广东省蔡李佛拳总会副会长严景山这样的高徒,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发的家庭十分贫困,据记者从李家长辈了解,李发的父亲在李发还未出生的时候就离开米地村到南洋讨生活,后来在那边也安了家,也就很少回家乡,生活的重担压在了李发母亲和姐姐身上。到了李发15岁那一年,母亲生病,家庭除了姐姐辛勤的劳作外几乎没有了其他的经济来源。也正因如此,才锻炼了李发从小的毅力和从医学拳的决心。从10岁开始,天还没亮,李发就要进山砍柴挑柴卖柴补贴家用。12岁时,他就跟着大伯学习李家拳和中医跌打。“爷爷很辛苦,不仅要帮家里干活,还要孝敬师傅,帮他挑柴、挑水,换来师傅对其武艺、医学上的指导”,李子兴告诉记者。但是就是越在艰苦的环境下,李发更是不放弃,经过三年刻苦学习,他在跌打和拳法上有所小成,15岁开始便离开家乡,开始行医、教拳。[2]
第六代:
李炳南(1935年—2005年)
严景山(1945—),男,生于1946年,惠州人。从小在其父严彩(龙形拳弟子)薰陶下,喜爱武术,十岁起学习龙形、佛家、洪家等拳种。后专心攻习家李拳,深得李家拳师李带、李发的赞赏,并悉心指导。25岁起在惠州、宝安、惠阳等地教习醒狮和武术技艺,多次参加省及全国武术比赛而获奖,深得行家称誉。成立李家拳武术馆后,他潜心教练李家拳法,培养武术人材,还为挖掘整理李家拳武术史料做了大量工作。办馆一年后,学员武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学员张忠、林晓东获得1989年度省武术比赛前六名奖励。此外,还不断收到外地、外省慕名要求前来求学的信件。严景山现已成为李家拳第六代掌门人,但他仍不懈努力,为弘扬家乡民族文化和发展地方体育事业不断贡献自己的精力。
李容光(1957—)
第七代:
李子兴(1963—)
陈惠聪(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