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7 17:22
李愿闻与粤剧的渊源极深。据已故的香港电影史家余慕云为李氏所写的小传便指出,他十六岁便开始撰写粤曲,作品颇多。其中著名或曾流行过的有《春归何处》和《九日登楼》等。到十八岁的时候,已开始参与主理“广州国民体育会”的音乐组。
李愿闻是广州著名的文艺团体“素社”的成员,并因而得在“广东民众教育馆国乐研究会”当导师。他不但对粤曲唱腔甚有研究,还曾在广州市政府属下的电台演唱粤曲,亦客串演出过粤剧。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李愿闻曾与粤乐名家梁以忠合作,在广州开设过一间“华南歌厅”。
电影工作方面,早在1933年,李愿闻便已开始参与,那时他才22岁。他在广州亚洲影片公司负责音乐方面的工作。广州出品的第一部有声电影《铁马贞禽》(1933年)便是由他负责作曲的。其后他来到香港,任策划制片。1949年的时候,他负责制片的《梦断残宵》,是改编自李我的广播剧,结果叫好又叫座,并掀起了香港广播电影(改编自电台广播剧的电影)的潮流。
20世纪50年代,他和音乐家卢家炽紧密合作,为很多电影写插曲。通常是李愿闻写歌词,卢家炽作曲或谱曲。不过,李愿闻第一次写电影歌曲,应是为电影《黑天堂》而写的,该片于1950年3月19日首映,负责配乐及撰词的是梁以忠。卢、李初期合作的名曲有电影《玉梨魂》(1953年3月11日首映)的主题曲《梨花落》(红线女主唱)及《慈母泪》(1953年6月28日首映)的主题曲《中秋月》(红线女主唱)。其中《梨花落》是很动人的乙反调作品。
有关资料显示,美声唱片公司在1954年2月21日推出的第四期(七十八转)唱片中,便有一张灌录了《中秋月》,由薇音主唱。该公司在同年的6月23日推出的第五期唱片,又有一张录有《慈母泪》,由新红线女主唱。《慈母泪》也就是《中秋月》了。一首歌在同年内两番灌制,足见该曲在当时是颇受注意的。事实上,该曲在20世纪60年代还不时有唱片公司重录,又有不少电影采用其曲调重新填词作为插曲。1974年,李宝莹为风行唱片公司录的一张粤语流行曲唱片,也收有《中秋月》。
李愿闻和卢家炽合作写的歌曲,还出现在下列的电影里:《家》(1953年)、《春》(1953年)、《秋》(1954年)、《人隔万重山》(1954年)、《一代名花》(1955年)、《后窗》(1955年)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李愿闻开始写电影剧本,首个剧本是粤剧戏曲片《宝莲灯》(共三集),叫好叫座,促使古装锣鼓歌唱片成为香港一个长时期的一大电影主流。据余慕云所记,李愿闻写电影剧本一直写到1967年,而他的剧本多改编自粤剧,比如《情僧偷到潇湘馆》(1956年)、《一楼风雪夜归人》(1957年)、《小甘罗拜相》(1961年)、《夜光杯》上下集(1961年)、《凤阁恩仇末了情》(1962年)等。
20世纪60年代,李愿闻开始转入唱片界,在1966年,他和钟锦沛一起创立了著名的“风行唱片公司”,李愿闻开始多了用笔名发表歌曲作品。“江南”这个笔名是风行唱片公司多个音乐人都用过的笔名,包括关圣佑、李愿闻及钟锦沛。据推测,“公羽”及“文采”等笔名,可能是因为圈中人喜欢尊称李氏为“闻翁”,故此他把“翁”字拆为“公羽”,又以“文采”代以“闻翁”,遂有这两个笔名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的粤语片名曲《青青河边草》及20世纪70年代的电视剧《紫钗记》里的主题曲《紫钗恨》(郑少秋、汪明荃合唱),可能都是李愿闻晚期包办曲词的名作。而无线电视剧《梁天来》的主题曲(文千岁主唱)也是由他作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