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先

更新时间:2021-11-28 14:36

李承先:清朝将领。字光前。安徽亳州人。咸丰初,办团练拒捻军,解毫州围,战归德、汝宁。同治间,攻张冈,迁都司。解光州围,战上蔡、祥符、中牟,迁副将。从宋庆张宗禹战饶阳、玉林、洛阳,擢总兵。守运河有功,晋提督。光绪十四年(1888年),朱仙镇数万河工骚乱,单骑前往安抚。十七年,署河北镇总兵,调补归德镇总兵。不久,病死

人物生平

李承先(1836—1891)字光前,号摩云,安徽亳州人。少英毅,读书通大义。好读明戚继光书。

咸丰五年十月,捻首张乐行率众围攻亳州城,环攻十三昼夜不能下,在城外架木为炮台俯击城内,会城中粮尽,州城危在旦夕,承先与同邑蒋东才、刘廷等夜缒出城,焚毁木炮台,偷袭敌营,捻军夜惊溃,亳州解围。承先等人获凉州镇总兵朱连泰赏六品功牌。

亳平,赴归德击高州匪,拔汝宁寨,与有功。同治间,攻张冈,捻首孙葵心来援,围承先数日,幸孙之友等援兵至,承先冒围出,裹创力战,败之,迁都司。进解光州围,连败之上蔡、祥符。守黄河,降中牟寇冯增,再迁副将。张宗禹窜畿南,又从宋庆败之饶阳,经左宗棠上其功,赐号节勇巴图鲁,并赏祖宗三代一品封典。长驱玉林镇,战良久,中矛,浴血陷阵,大捷。逐北济阳,直蹙之黄河,经李鸿章表其功,再赐号志勇巴图鲁,擢总兵。经李鹤年上奏,录守运河功,晋提督

同治八年,署河北镇总兵,驻守潼关,在任期间,率众歼灭同州府松树屯土匪,为民除害,被军民称为“李摩云”。

同治十一年,丁父忧归亳,在籍修宗祠、施义田,凡乡中亲族丧祭婚嫁,其有财力不赡者,患解囊助之,乡党之中皆称为“好义马”。

同治十三年,倭寇侵台,李鹤年调任闽浙总督,上疏请调承先赴闽驻防。承先奉调招募皖勇五营,前往福建,驻防泉州,建关筑寨,日夜操练,随时备战。后因中日双方和议成,承先率部撤军回亳。李鹤年以承先在闽二载,治军严整,训练认真,于巡防海口事宜皆能尽心筹划,实提督中不可多得之员,与福州将军文煜彚摺保奏,请旨交军机处存记录用。

光绪三年,承先自泉回亳,在籍养亲。值豫晋奇荒,流民就食与亳州者以数万计,承先首创义举,捐资两千串,诸绅继之,设立粥厂,凡有疾病者必施药饵以疗之,全活无算。安徽巡抚裕禄以捐赈出力奏请从优议叙。朝廷赏李承先随带三级。

光绪四年,承先又遵故父遗命,捐资二千串,在亳州城内修书院,起文社,设义塾等,多行善举。朝廷下圣旨,予承先之母方氏建坊,赐予“乐善好施”字样。

为纪念李承先出资重修柳湖书院之事,商丘诗人袁诚格(同治七年二甲七十九名进士)赋七律长歌一首《姻家李光前承先提戎倡修柳湖书院并文昌阁魁星楼次第落成浚湖植柳称盛世焉为做长歌纪之》流传于世。

光绪九年,河南巡抚鹿传霖奏调承先前往河南三镇营务处。

光绪十一年,河南巡抚边宝泉奏派承先统领三镇,调省练军。

光绪十四年,河南巡抚倪文蔚,奏署承先为河南河北镇总兵,并办通省营务。同年河工将成,河道总督李鹤年将奏停黄河工,承先闻讯谒鹤年曰:“朝廷不惜重帑以救民,今民难沦,胥何可中止”?争之尤力,至今汴人仍感之。

正月,河工告成,终遣散夫役近数万,为奸民所惑,啸聚朱仙镇。提督董明礼被围,巡抚倪文蔚议剿,承先止之曰:“一经用兵必有溃扰,归、陈各属不能安枕矣!且河工聚集,土夫数十万,设有牵动,患更大。”乃单骑往抚,先遣一骑报之,众闻其至,迎至寨外。承先解谕百端,杖其前者数人,馀皆愕错,受部勒。乃先获明礼回省地,承先驻朱仙镇。五月分起,遣弁押土夫出境,无一喧哗者,盖夙服承先威望也。

光绪十七年,经河南巡抚裕宽上奏,再署河南河北镇总兵,自同治八年至光绪十七年三署河北镇总兵。后补河南归德镇总兵。以阅兵感受风寒,触发旧症,四月,卒于河南怀庆(沁阳)。河南巡抚裕宽上疏,以军营立功后积劳病故从优议恤。并请宣付国史馆立传,开封、亳州捐建专祠,皆奉旨允行。

承先饶有将才,秉性刚直严毅,人不敢干以私,三署河北镇,众口交推,士卒悦服。军民之中多有不畏其威而怀其德者。承先逝后,军民怀其德惠,以褚帛来吊者千百家之多。

外界评价

光绪亳州志·《李承先传》为其所下评语:“承先生平尤轻财好义,济急拯危,善行不可枚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