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起兵

更新时间:2024-07-12 14:25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指的是隋末时期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的历史事件。

背景

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杨广弑父杀兄登基执政后,又穷兵黩武征伐高丽,并大兴土木,修宫殿,凿运河,修驰道,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掬为茂草”。广大人民“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最终演变为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在山西,615年~617年(大业十一年至大业十三年)之间,农民起义达到高潮,先后有六七支起义队伍转战各地。在山西南部,有毋端儿起义军,众至数千人,曾进攻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有敬盘陀领导的绛郡(治今山西新绛县)起义军,众至数万人。在山西中部,有甄翟儿领导的“历山飞”起义军,多次进攻太原。在此形势下,615年(大业十一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命其剿灭活跃在今山西地区的起义军。

李渊,自称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时封为唐国公。李渊7岁袭封唐国公。入隋以后,因其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深受重用,曾任淮、陇、岐三州刺史,荥阳(今郑州市)、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隋炀帝即位后,因社会上流传着“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谣,对李姓高官多所猜忌,但李渊通过“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表示自己胸无大志,免遭厄运。

李渊到河东后,先后击败了甄翟儿毋端儿敬盘陀等人领导的起义军,得到隋炀帝赏识。616年(大业十二年)初,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并拥有黜陟选补郡文武官、征发河东兵马的特权。七月,隋炀帝南下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前,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另派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让他们监视李渊。

此时,全国的政治格局已发生大的变化,农民起义军已基本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力量,隋朝的官僚地主也纷纷打起反隋的旗帜割据一方。太原乃“天下精兵处”,隋自建国以来,对晋阳城军需物资的储备一直十分重视,经多年的积蓄,城中已是“府库盈积”,“太原粮饷可支十年”。所以,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后,“私窃甚喜”,他对次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李渊父子还广结豪杰之士,网罗各种人才。史称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倾财赈施,卑身下士”。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皆为李世民的密友,也是李渊父子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士。

正当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时,617年(大业十三年)二月,李渊治下驻马邑(今山西朔州市)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据马邑而自称天子,国号定杨。三月,刘武周攻破楼烦郡,进占汾阳宫,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势下,李渊对李世民说:“事急矣,可举事。”其周围的心腹裴寂、许世绪、武士眜等也纷纷劝李渊起兵,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于是,李渊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旬日之内募集到数千人。随后,李渊派人往河东召回其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有异志”,便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不料,这一密谋被晋阳乡长刘世龙获悉,告知了李渊。五月十五日,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五月十七日,恰巧数万突厥军队进攻晋阳,李渊立刻名正言顺地命人将两人推出斩首。同时,李渊又设下空城计,“开诸城门”,吓退了突厥的军队。接着,李渊开始作起兵反隋的准备工作。

过程

李渊听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当时天下虽然群雄并起,但许多人并无大的志向,只图据地自保,或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李渊的起兵战略,以入关夺取长安为军事目标,以开创帝业,最终取代隋为政治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强调以“废皇帝(指隋炀帝)而立代王”募集兵士,扩充地盘。李渊起事后,让部下开仓赈济贫民,公开募兵。

北结突厥。隋末,东突厥汗国崛起达到极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都臣属于东突厥汗国,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势力也臣属于东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控弦之士百万,古代戎狄没有比东突厥汗国更强的。李渊深知以太原为根据地起兵南下,必须处理好与突厥的关系。否则突厥包抄后路,后果不堪设想。他在出任太原留守时,就曾对李世民说:“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李渊用空城计吓退突厥兵后,立即亲自写信给突厥始毕可汗,说:“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指隋炀帝)还,共突厥和亲。……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但是李渊没有把征伐所得的子女交给突厥,也没有把财物都给突厥。李渊把征战得到的大量女人放回家去让她们与亲属团聚。)李渊起兵之前,隋朝已经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李渊起兵时地盘极小、只有太原,因为隋炀帝留下的恶劣形势,为了防止突厥与刘武周攻打自己,李渊才暂时结好突厥。(后来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不久就与突厥开战。唐朝一面打败众多敌人,扩张,进行统一战争,另一面抵御突厥,还消灭突厥支持的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与威望,还分化突厥。)起兵南下之前,突厥以一千匹马来互市,李渊挑选其中好的,只买了一半。南下至龙门时,刘文静、康鞘利以率领派500人、2000匹马到达。李渊因为突厥来的晚而高兴,对刘文静说:“我西行及河,突厥才到达,兵少马多,都是你的功劳。”

东和李密。李渊起事后,为使东面有30万人马、战将千员的李密起义军不致成为自己进兵关中的掣肘,令温大雅带着他的信去见李密,信中一面吹捧李密是当今天下大乱之际唯一能宁世安民的英雄,表示对李密的拥戴;一面剖白自己胸无大志,无意灭隋,从而使李密放松了对他的警惕防范。

六月初五日,李渊在晋阳设起义堂(亦称号令堂),将军队分为三军,统称“义士”。裴寂等尊称李渊为“大将军”。十四日,李渊在晋阳建大将军府,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以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窦琮为左右统军、副统军。并下令开仓放粮。

结果

七月初四日,李渊在晋阳宫城东的乾阳门街军门前竖白旗誓师,并任命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郡守,让其留守晋阳。李渊在誓文中历数了隋炀帝杨广的种种罪恶,宣布要“兴甲晋阳,奉尊代邸,扫定咸洛,集宁寓县”。

初五日,李渊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义师甲士3万自太原挥兵南下,攻破霍邑(今山西霍县)、后至河东受阻于屈突通,令次子李世民渡黄河,平定关中,李世民与在鄠县起兵的李神通、在司竹起兵的平阳公主合兵一处,横扫关中,告知高祖赴京。十一月间攻入长安。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

617年(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李渊率军攻陷长安,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隋恭帝任命李渊为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618年(义宁二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第二年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评价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只有短短的5个月时间。隋末农民战争牵制了的隋朝统治,牵制了隋军大量兵力,使隋朝统治集团无力西顾,关中空虚,不能和新兴的李渊集团抗衡,这是总的战略形势决定的。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李渊父子运用战术巧妙,如与关东李密联合,拖住隋军无暇西顾,入关后立即屯兵潼关,阻住了隋朝援军。具体战术运用方面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如在攻打河东与进军长安时双管齐下,收效显著。事实证明,这种部署是成功的,长安失陷以后,隋将屈突通被俘投降了李渊。李渊进军途中减少了阻力,因而能够迅速攻占长安,奠定了唐朝基础。

功臣

武德元年五月李渊称帝后不久公布元谋功臣名单,记录在晋阳起兵时的功臣,一共有十七人:

尚书令秦王李世民、尚书左仆射裴寂和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