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

更新时间:2024-07-09 22:19

李理,中国国籍,1967年1月出生,毕业于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教授。

人物简介

李理(Li Li),女,1967年1月生,四川省内江市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勘探系石油地质勘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获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导师: 钟大赉院士)。

获奖情况

教学获奖

[1] 2008年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构造地质学”,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2

[2] 2005年山东省省级精品课“构造地质学”,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2

[3] 2009年《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山东省优秀教材二等奖,排名第2

[4] 2002年《油区构造分析》,中国石油大学优秀教材三等奖,排名第2

[5] 2008年 “构造地质学网络实验课程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

[6] 2002年“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工程基本训练改革方向”,中国石油学会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2

[7] 2000年“构造地质学”被评为石油大学(华东)校级优质课,排名第4

科研获奖

[1] 1997年“中国东部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式—以渤海湾新生代盆地为例”获石油大学(北京)校科研成果一等奖,排名第9

[2] 1997年“埕岛油田中、古生界裂缝研究”获石油大学(华东)校科研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

[3] 1997年“埕岛油田中、古生界断裂变形数值模拟”获石油大学(华东)校科研成果二等奖,排名第2

[4] 2000年“闵桥油田火山岩储层地质模型研究”获石油大学(华东)校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3

[5] 2001年“埕岛油田中、古生界断裂和裂缝研究”获石油大学(华东)校科研成果3等奖,排名第3

科研方向

包括区域及大地构造、油气区构造解析和构造应力场分析。

立足华北克拉通南部,擅长通过野外露头地质、室内地质与地球物理,以及构造应力场模拟和物理模拟对油气区构造和区域构造进行综合研究,在伸展构造的几何形态、运动方式、动力学机制和年代学研究及其对油气的控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科研优势。

1.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滑脱断块研究

鲁西隆起及济阳坳陷南缘和埕岛油田部分地区寒武系/太古宇不整合面、石炭系-二叠系/奥陶系假整合面不再是沉积界面,它们已转换为构造面,是一种缓倾斜的顺层滑脱断层。陡倾斜控凹正断层与滑脱断层组成的伸展滑脱断块是华北克拉通南部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构造的主要样式。它们最早的发育时间大致相同,均为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新生代持续发育,陡倾斜断层在中地壳15km或下地壳28-32km深度拆离滑脱。在深部背景方面,伸展滑脱断块受控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沿作为转换断层的郯庐断裂带发生的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近东西向俯冲、碰撞引起地幔物质上涌,进一步揭示两板块晚中生代早期的俯冲、碰撞存在多方向性。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相关研究发表在《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地球物理学报》、《地质科学》、《地质论评》、《中国地质》等SCI或国家级期刊上,并在2010年成都举办的“盆地构造研究前缘与进展”研讨会上作了发言。

2.伸展盆-岭耦合研究

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研究方法首次建立了泰山的抬升史,得出泰山快速抬升时间在新生代,尤其是始新世44-37Ma和新近纪23-20Ma抬升速率明显加快,亦即鲁西隆起是新生代特别是44Ma以来才抬起来的。这就证明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在44Ma之前是一个相连的大盆地。44Ma鲁西隆起整体快速隆升使二者分隔开来,进入各自的隆、拗演化史,并造成坳陷大幅度沉降,进而控制着烃源岩的形成、油气运移时间和油气分布由南向北迁移;约23 Ma,隆起区和济阳坳陷区共同抬升,因此,济阳坳陷现今地貌形成的关键时期为44-37Ma和23-20Ma,后者在坳陷区产生的裂缝、溶洞由于形成时间与油气的运移时间相匹配,为潜山油藏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是潜山油气藏形成的关键。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相关研究发表在《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和《地质学报》等SCI或国家级期刊上,并参加了2010年在Glasgow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热年代学大会。

3.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海陆过渡段古近纪活动特征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潍坊-莱州湾段在古近纪的活动是分段的、叠加的,古新世为左旋走滑活动,始新世约43Ma转为右旋走滑活动。且自南向北由早到晚活动,即南段潍坊段活动停止得早,北段莱州湾段活动停止得晚,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的油气的形成、运聚及分布由南向北迁移。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在2008年北京“全国第四届构造地质大会”上作了报告,并发表在国家级期刊《地质科学》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