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30 09:56
村里(1932年1月15日—2022年6月29日),原名周存礼,河北望都人,表演艺术家、电影演员。
村里,1983年主演《陈奂生上城》,1995年主演央视电视剧《咱爸咱妈》,成功塑造了“咱爸”形象。曾与人合作改编话剧《红旗谱》、《邢燕子》及电影剧本《鲜花下的阴影》等。曾任河北省话剧院艺委会副主任,1985年任河北电影制片厂业务厂长、总导演。
2022年6月29日,村里病逝,享年90岁。
农民
村里,原名周存礼,1932年出生在望都县东关村,农民的儿子。16岁前的村里,先读私塾,后进入保定中学读初中;因本家叔叔的介绍进入沈阳嵩山中学。那时的村里,血气方刚,爱国热情很高。“沈崇事件”发生,像许多爱国青年一样,他在沈阳参加了反美学生运动。不久在学校听地下党说,国民党正在抓人,村里就决定投笔从戎,奔向光明。1947年8月,村里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编入黑山、大虎山游击区冀东旅嫩江部,也就是后来的四野九纵、46军。
村里在部队做书记员,后来因文化底子厚,被分配到文工团。从此,村里的文艺天赋被激发出来,开始了他人生的演艺生涯。十七八岁的村里,唱歌、跳舞、打霸王鞭、拉洋片、编歌词、编快板、说相声,演出《夫妻识字》、《兄妹开荒》,跳《苏联马车舞》、《中甸骑兵舞》、《蒙古舞》,村里样样都学,样样都会。
军旅生涯为村里的艺术人生和他扮演的“兵”角色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基础,电影《粮食》中的八路军班长、《白求恩》中的政委、《啊,摇篮》中的炊事员罗爷爷、《通天塔》里的司令员、《少奇专列》里退伍警卫员,这些沉淀在人们记忆中的“兵”形象,至今脍炙人口,令人回味。
建国不久,村里复员,考入河北省艺校,因成绩出色,仅6个月就被分配到河北文工团。
很快,村里和文工团员一起,投入到繁忙的演出活动中。每年从三月桃花开演到九月葡萄熟,从保定到石家庄到秦皇岛,从栾城、赵县到抚宁、昌黎,一天六场,每晚演到后半夜,村里演出了《刘介梅》、《百丑图》、《刘胡兰》等话剧。
此时,村里接受了一个特殊任务,把梁斌的著名小说《红旗谱》改编成剧本。后来,经与鲁速和另外一个同志改编的本子整合,形成了在全国轰动一时的《红旗谱》话剧剧本。此剧排练时,20多岁的村里饰演瞎子朱老明,他以丰富的生活经验,塑造了一个形神兼备的农民形象,达到了他演艺生涯的第一个艺术高峰。1959年,42岁的著名导演凌子风和47岁的崔嵬,决定将《红旗谱》搬上银幕。他们到天津(当时河北省会)遴选演员时,从同名剧组中,只选中了扮演朱老明的村里一人,这使他第一次走上银幕。
演好农民,是村里一辈子的追求。村里说,现在的演员熟悉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少了。不说别的,“耕、耩、锄、耪”四种劳动技术掌握不了,你演的农民就不真实,就没有生活。
从1950年村里进城后,村里每年有三五个月的农村演出或深入生活,因此和北方的农村接触较多。在故乡,从儿时起他就接触过两位盲人;他们都是后天性的睁眼瞎。其中一个李姓的盲人是算命先生,健谈善聊,村里和他来往很多。《红旗谱》改编成话剧时,村里曾多次专程去走访他们,仔细观察他们眼睛的外形变化和盲人形体动作的特点。而影片开拍前,导演凌子风一再告诫村里:“朱老明的眼可是气瞎的。”为了突出这个气字,村里决心把朱老明塑造成睁眼瞎。这样,朱老明的硬汉子形象,在性格上就更加突出了。
改革开放之初,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要搬上银幕,由王心语导演,村里扮演陈奂生。作为北方农村出身的演员,为了熟悉江南水乡生活,村里决定一定要深入到外景地生活几个月。这样,他在广东潮汕地区的农村,了解了当地风俗习惯,乡土人情,还学会了划船、喂鹅、栽菜、插秧、担水浇菜,这一组农民生活,使村里把一个江南农民的憨厚、朴实、勤劳的性格塑造的非常生动,深为中国电影观众所喜爱。
1981年,在一次国内著名影人的聚会上,邓颖超和康克清两位老大姐对村里说:“你演的农民很生动,很感人。我们不能忘了8亿农民。”村里回答:“我是吃农村小米儿长大的,一辈子也不能忘了农民,一辈子要演好农民。”
村里深知,要演好农民,就不能离开农村生活,就要交农民朋友。他如数家珍地给记者讲起了这些为中年人熟悉的名字:晋县周家庄的雷渣子、无极郭庄民兵营的郭宝斋、献县南河头村的张本林、遵化西铺的王国藩、宁河县石家庄的邢燕子以及白玉兰、侯隽等等。他们为村里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积累,让他深入体会到了农民的情怀,使他演的农民更加饱满,更加精彩。
1987年离休以后,村里演了电影四五部,电视剧二三十集,角色也大都以农民为主。国内许多著名导演,在寻找老农民角色时,首先想到的也是村里。2003年天津电视台拍电视连续剧《红旗谱》,请村里扮演老驴头一角,他的演技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老驴头根本没有演的痕迹,活生生就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一个保守、倔强、本分的老农民。
因缘分而来,为友谊相会。
村里一生耿直、聪明、好学、不怕吃苦,最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失去过一个农民儿子的本色,像水一样透明,像土一样真实,像火一样热烈,无论是在艺术事业上,还是个人生活中。拍《啊,摇篮》时,剧中人罗爷爷在保育院儿童“八月十五月儿明”的歌声中闭上了眼睛,牺牲了。谢晋导演看了说:“村里,这死得太一般,大路货。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村里反复琢磨,最后决定罗爷爷“在歌声中慢慢闭上眼睛,一滴热泪从眼角流到面颊,他右手握着的一把木头手枪,悄悄地滑出手中。”谢晋看后激动地说:“好!就这样!”
村里的追求的是笨功夫,但在演技上确体现了他的真功夫,因而被公认为功力派演员之一。
2003年10月,在天津宁河和河北顺平,村里参与电视剧《红旗谱》的拍摄,并扮演老驴头儿。在拍朱老忠去老驴头儿家、推栅栏门儿一场时,朱老忠推门儿把老驴头撞倒。村里总觉得戏味儿不足,朱老忠推一次,村里摔一回。因为是现场同期声,观众们边看边笑,村里从地上爬起来,对观众抱抱拳说:“老少爷们儿,大家先控制一点,让我摔一次成功的,下来给大家讲故事。”惹得观众大笑。就这样,一连摔了12次,一个镜头才完成。
村里有一个原则,对人民、对建设大业有利的戏才拍,对带色儿的、儿女情长的、导向不对头的,哪怕片酬再高,演主要角色也不行;同样,他对导演和对手演员也提出了要求,对手是艺术上的“生个子”、“撞笼子”(养鸟术语,指鸟的鲁莽性情),即使长相再好,与导演的关系再好,也不愿与之合作。
但村里对年轻人的事业是热情支持的,只要话剧院里有需要,他就参加。2004年河北话剧院编排了反映抚宁县英武山村支书李家庚事迹的话剧《春打六九头》,导演请村里扮演老忙头一角,并要把他列在顾问、艺术指导单子上,村里说:“你要来这个我不演,我只是一个普通演员。”就这样,村里每天骑自行车从梆子剧院宿舍到话剧院参加排练,四站路远,风雨无阻,一个七十多岁的著名演员一直坚持到彩排成功。剧组多次要给村里派车,他不要,说这样正好锻炼身体。
生活中的村里,一样朴实本分,享受着温暖和幸福。老来伴是他表姐,从事教育,一生支持村里;大儿子是南京大学的地质学博士,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女儿学美声,现在罗马尼亚国家大剧院,正准备重演《蝴蝶夫人》,身边有学医的小儿子恃候,二老心情舒畅,身体不错。
提起几个孩子,村里就像提起了他的电影和话剧,有种自豪感。他提得最多的是女儿,自己的艺术细胞全遗传给了她。女婿达努茨,罗马尼亚人,精通多种语言,用村里的话说:“我女婿的汉语比大山说得溜,我亲家是原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女婿从小儿由北京胡同的老奶奶带大的。”女婿精通法律和语言,前些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北京市委书记刘琦、卫生部长高强先后访问罗马尼亚,都是由达努茨担任罗方翻译。令村里最得意的还是外孙女莫妮卡,村里说:“莫妮卡特别聪明,回国后和院里的小朋友们玩不了一天,就全记得他们的名字了。”
人们常说性格即人生,村里用他名字一样的方式,扎实地行走在人生的每一步路上,他的人格追求、艺术造诣、生活信念,给每一个接近他的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一个热爱艺术的著名演员,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快乐老头,一个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的“农民老大爷”。
1960:红旗谱
1963:红河激浪
1964:白求恩大夫
1973:战洪图
1975:开心的人
1977:渭水新歌
1978:春歌
1979:啊!摇篮
1982:冤家路宽
1983:陈奂生上城
1985:八百罗汉
1987:山雀儿
1988:东厂喋血“无罪”杀手
1997年主演的电视剧《荷花淀的故事》 入围1997年“全国优秀电视短剧展播”,河北省第五届“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剧本获河北省第五届“奔马奖”。
1998:大喜之家 饰演 关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