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同

更新时间:2023-09-06 18:52

杜小同,男,1972年生于陕西富平,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水墨人物画室,获学士学位,200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师从唐勇力教授,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为鲁东大学副教授。

艺术风格

杜小同不仅是当今中国水墨画坛特立独行的一位70后艺术家,更是一位善于通过探索外部自然世界来思考人性生存本质的艺术家。在他的《长滩》、《浮生》、《崆崆岛》、《无题》等《海》系列作品中,我们时刻都能发现这条被黑格尔称为“大自然在它的物质创造过程中为我们规划了在道德创造中所必须要走的路。”在这条充满艰辛、孤独、长远的探索之路上,杜小同就是布莱恩特笔下描绘的那只在暮色苍茫中孤独单飞、寻觅歇夏之所的水鸟,以其痛苦疲乏的身影支撑着掘强和孤傲的姿态,在萧疏阴郁的苍茫海滩上徘徊、飞翔、伫立和默察,时而俯视,时而远眺,时而表现出对“自我”的无力拷问,时而又表现出对“非我”的巨大依赖。

艺术履历

个人展览

群体展览

获奖经历

主要作品

出版物

人物评价

孙磊(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

笔墨清新脱俗、画面简洁空灵,一直是杜小同水墨艺术追寻的语言风格。单就其艺术感染力而言,小同的作品又能做到“意其劲挺坚确,卓乎不群”,带入感十足。多年艺术实践经验的沉淀,使其深谙“以存有画虚空”的哲理,在他看来,画“空”,并不是特意或偶然留出画面的空白,因为它既不是表现“相空”,也不是表现“事空”,而是要重点表现艺术家内心的“性空”和“理空”。所以,即便在他以“海”为大场面描绘对象的作品中,也根本找不到特意或偶然留出的空白,相反,他加入了很多人与环境互为关联的图式或抽象结构,刻意构造一种反日常且充满悖论的物境,并反复描绘渲染,以强化一种迷失与希望、断裂与动力并存的水墨伦理关系。譬如,画面中多处出现的人与海陆连接点、地平线、海岸线、临界线之间的交汇口,成为画面凝结的焦点和表现空灵的重点。这些视觉反差极大、被吉登斯称之为“交汇口”的物象,隐藏在现代性挥之不去的浓雾之下,在这里,理想与现实对话、迷失与希望同在、孤独与温暖共生。在杜小同的精神世界里,“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不再是主、客二元对立关系,而上升为一种“自我”对“他者”负有永恒责任(即“善”)的水墨伦理关系。

他的每件作品几乎都在表现他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美学精神,作品中的形象和情境都与画家本人保持着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

孙欣(美术评论家,策展人):

不动声色,拒绝小稿,纯粹依托“内心视觉化”本领进行创作,是杜小同区别于众人的艺术方式。如同一只容器,在面对瞬息而过的物景之时,借助内心而非笔墨,脑海而非稿纸,完成捕捉视觉经验的过程。此种“默稿”的创作方式,将外部世界和心理体验互为依据又彼此隔离的情势呈示于作品之中,现实生活为心理描述提供鲜活的背景素材,艺术理想又对现实生活予以适度遮蔽。两种情致在内心完成此消彼长的冲撞、共融,取自客观世界的各种物象,此时转生为人的心理表征。此种创作方式印证了杜小同正是弗洛伊德所言及的“艺术家”:“他离开现实,因为他无法做到放弃最初形成的本能满足,想象的生活则允许他充分的施展性欲和野心。但他找到了一种方式,可以从幻想的世界回到现实中来:他用自己特殊的天赋把幻想塑造成新型的现实,人们承认它们是对现实生活有价值的反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