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07 09:08
条鳅类为底栖性鱼类,似鲇高原鳅为条鳅类中最大的种,体长可超过600毫米,重1.5千克以上。生活适应能力特别强,有些高原条鳅在小水体里能生长繁殖。我国有许多亚种。
条鳅,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鱼类的通称。约4属,115种。体长,侧扁或圆柱形 ;体长一般150~200毫米;头侧扁或平扁,体被细鳞或部分被鳞,有的全身裸露无鳞;眼较小,侧上位;口下位,口裂弧形;须3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侧线完全或不完全或缺如;尾鳍圆形、截形、浅凹或叉状;鳃孔狭小;臀鳍分枝鳍条为5根,少数为6根。广布于欧洲、北非和亚洲。中国是条鳅类最丰富的国家,现知有10属约61种和亚种。其中高原鳅属是本类群中最大的属,约有40种和亚种,为青藏高原的主要鱼类之一。条鳅类为底栖性鱼类,似鲇高原鳅为条鳅类中最大的种,体长可超过600毫米,重1.5千克以上。生活适应能力特别强,有些高原条鳅在小水体里能生长繁殖。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00米高的龙木湖产有斯氏高原鳅,这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高的一种鱼。
广西武鸣县起风山太极洞内地下水中生活着两眼完全退化的无眼平鳅,全身半透明而略带肉红色,内脏及脊柱红色,眼眶内充以脂肪球,各鳍无色。云南个旧地下河中也有两眼完全退化的个旧盲条鳅。常见的条鳅类有美丽小条鳅、纵纹北鳅、横纹条鳅和斯氏高原鳅。
俗名:侧带条鳅
产地及产期:分布于元江水系。
介绍:口呈弧形。唇薄,唇面一般无皱褶。上颌中部齿状突起发达。第1鳃弓内侧鳃耙10-13枚。仅在背鳍之后有细鳞分布。侧线完全,体侧中轴具一宽的褐色纵带。60毫米以下的个体在体背和体侧具8-10条黑褐色斑纹,随个体生长,横斑消失。小型鱼类,生活于水流湍急的砂砾底质河段,数量较少。
在重庆市的东南边陲,在乌江下游,在武隆山与大娄山的结合部,有一个喀斯特地貌特征非常明显的地方,那便是武隆县。武隆山峦叠嶂,以山地地形为主,海拔在160~2033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十分明显。武隆县内有一个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仙女山,在仙女山的半山腰,有一个叫火炉镇地方,相传从前这里经常闹干旱,夏天奇热无比。武隆县水产站人员在县内一溶洞出口处采集鱼种时,偶尔发现了一种奇怪的鱼类:全身颜色大多是红色,少数为紫红色、淡红色。这种鱼通体半透明,胸鳍上长有大小不等的气囊,更为奇怪的是,这种鱼有的没有眼睛,即使有眼睛也很小,有的鱼只是在眼睛位置处长有一个小红点,其外形与泥鳅极为相似,看上去十分漂亮。
水产学院专家查遍资料,均未发现有这种鱼类。西南农业大学专家最后认为这是一种新品种,在全球是首次发现,极为罕见。西南农业大学有关专家称其为丽条鳅属,种名叫武隆丽条鳅。由于是新鱼种,武隆县水产站已将其纳入保护计划。他们将到发现地了解丽条鳅的生活习性。由于这种鱼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相当珍贵。因此,在熟悉丽条鳅的生活习性后,看能否进行人工驯养繁殖,以便最终进入普通百姓家,成为百姓家中的观赏鱼类。
横纹条鳅属于鳅科Noemacheilus fasciolatus (Nichols et Pope) (沙钻、滑鱼、媒子鱼)体前部稍圆,向后渐侧扁。颊部微鼓,头宽小于体高。口下位,弧形,上颌中部具齿状突,与下颌缺刻相对。须3对,较短。鳞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位后于腹鳍。尾鳍微凹。体侧具10~16条明显的横斑。底层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急流河段的砾石缝隙中。一般体长50~120mm。分布于海南岛、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把边江等水系。
南方条鳅属于鳅科Noemacheilus meridionalis Zhu体长,侧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下唇中断,上颌中部有一齿突。须3对,很长,口角须达主鳃盖骨,外吻须达眼中后缘。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不完全,止于肛门上方。背鳍位腹鳍稍前方;尾鳍微凹。雄性体侧有1条深褐色纵纹。雌性具多数横斑条。小型底层鱼类。栖息在缓流小支流,多水草或石砾缝隙处。个体小,数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水系)。
无眼岭鳅属于鳅科Oreonectes anophthalmus Zheng 体略平扁,后部侧扁。头宽圆,平扁。眼退化,不外露。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大,椭圆形。须3对。背鳍位置靠后;腹鳍短小;尾鳍弧形,分枝鳍条甚少,前者为4;后者12。体裸露,半透明,略带肉红色,前部有数个侧线孔。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水中。个体小,体长25~40mm,具一定的研究价值。仅发现于广西武鸣县起凤山太极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