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30 11:33
1926年起即跟随父亲杨澄甫学习正宗嫡传杨家太极拳,一直到1936年杨澄甫去世的十多年间从未中断。在父亲和叔父杨兆鹏(杨班侯之子)的异常严格训练下,奠定了深厚纯正的杨式太极拳功底。
父亲去世后,母亲侯助清携振基、振铎、振国三兄弟回老家永年县南关居住。三兄弟由母亲监督指导,继续刻苦修炼家门太极功夫。此后不久,杨振基赴南方与长兄杨振铭(守中)共同在广州、中山等地教授传播杨式太极拳,在东南沿海一带及香港地区产生极大影响。
上世纪50年代,经太极拳宗师傅钟文先生举荐,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等高层领导邀请杨振基前往教授太极拳,直至文革前的近十年间,先后跟随领导同志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南京、秦皇岛等地教拳。跟随他学习太极拳的既有如李雪峰、林铁、刘子厚等高级干部,也有华北局、河北省及各地各级干部和群众。文革中他因为传播太极拳和哥哥杨守中“海外”关系受到批斗和审查,曾一度被停止工作。生性倔强和为人谨慎的他心灵遭受巨大创伤,从此不在任何场合谈及自己家庭背景和太极拳功夫。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他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多次劝导下,才有限度地开始教拳。主要是在家与夫人裴秀荣二人切磋技艺,并且在小范围中教授学生。90年代年初,太极拳在邯郸引起各级领导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且成为广泛的群众性健身运动,他思想上的禁锢有所松动,开始从跟随他学习的学生中正式吸受徒弟。
第一批吸收的弟子中主要有主要有酆秀钦、王凤英、常关城、张宝璘、严翰秀、王跃辉、王芳、郑豪等。其后的十余年中,又陆续吸收入门弟子90余人,范围涉及邯郸、石家庄、邢台、济南、合肥、青岛、蚌埠、南宁、大连、天津、长治等地。杨振基除收徒教拳外,更主要的是多年来热情义务向所有求学者传授太极拳技艺。他经常会同夫人裴秀荣及主要弟子在邯郸、济南、石家庄等地办班传拳,而且从不收费,这基本成为杨振基师门中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至今不能有人违反。多年来他们办班近300期,从学者两万余人。
从他自幼随父辈兄长学习太极拳起,经过八十余年学拳、练拳、传拳生涯的精修苦练,完整地继承了杨家传统太极拳术精要,积淀了深厚的太极拳功夫,形成了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简洁、位置精确、架式舒展、行拳顺畅、虚实分明、轻灵自然的大家风范。
他把继承和传播杨家正宗传统太极拳技艺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并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建国后,鉴于其父杨澄甫早年去世,大哥杨守中因移居香港与大陆隔绝,在祖国内地继承和传播杨家拳艺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他和两位弟弟(振铎、振国)肩上。杨振基膝下无子女,为使杨门真传得以发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将所掌握的拳技悉数传授给夫人裴秀荣。夫妇二人携手带徒授艺,开班讲学。不辞辛劳奔波于全国各地。他们还不顾年事已高,远赴香港和美国传拳,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健康作出贡献。
为维护传统杨式太极拳技术的准确性、纯洁性和正统性,他将杨家祖传秘籍和历史资料公诸于世,整理出版了《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书中将其父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及诸先师的太极精论附后,将自己的太极拳照及动作解释与前辈宗师的拳照练法一一结合对应,相互比较印证,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正确练法提供了有力佐证。此书一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产生极大影响,被视为习练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范本。随该书一同录制的《杨振基太极拳、剑、刀》教学光盘也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2007年3月27日因他病去世。邯郸杨澄甫式太极拳学会会同他的故乡永年县,于4月2日在永年广府杨露禅故居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以纪念他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杨振基,1922年出生,杨澄甫之子。5岁开始跟大人比划学拳,9岁开始接受严格训练。
杨振基练拳非常刻苦,练完拳总是全身酸痛,上楼都抬不起腿,只能含着眼泪一步一步住上挪。上学以后,他也是每晚练三遍,每次都在1个小时以上,否则不睡觉。由此自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振基曾在广州与杨振铭一起教拳,被聘为中山县一些中小学的国术导师。解放后参加工作,仍然练拳不懈。60年代初,在傅钟文的推荐和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的亲自安排下,到河北省体工队专事太极拳教练工作,曾到上海、天津、北京、河北北戴河等地授拳,受教者很多是国家的高级干部。
虽然杨振基年岁越来越大,仍然教拳不辍。每天早晨六点,杨振基夫妇会准时到达家附近的展览馆门前义务教拳,不论寒暑。他们教拳从来不讲报酬,来者不拒,循循善诱。
到了邯郸,我们便打听杨振基先生的情况,听说他近来身体不好,刚做了手术,还在医院里,我们便到医院探望他。去医院看望杨老师的时候,他睡得正熟,我们便没有打扰他,和在一边整理杨振基弟子通讯录的杨夫人裴秀荣聊了起来。杨夫人向我们介绍了杨老师的身体状况:“杨老师的身体一直很好,这次是尿道感染。在家的时候排尿困难,到医院一看才知道,膀胱化脓了。我们是7月4日住进来的,现在还有感染,一直在输液消炎。大夫说今天再换换药,近两天会一起会诊一下。”
“当时杨老师病了,我得通知弟子,徒弟们都天南海北的,也不好联系,我就想,不如趁这个机会搞个通讯录,杨老师同意,弟子们也很高兴。这样的话,将来他们弟子之间互相联系起来也方便。这回很仓促,先弄一个简单的,以后准备搞一个更加正规的。”她一边用胶水往通讯录上粘贴照片,一边对我们说。杨振基的夫人裴秀荣从结婚以后便跟随老伴儿学拳,1980年退休以后开始正式教拳。
听很多武术圈内的人说过,杨振基的脾气非常古怪,没想到她的妻子裴秀荣也是这样说:“杨老师是一个个性特别古怪的人,太古怪了。结婚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古怪,但是他是个好人,人人都有脾气,我老让着他。他的人品非常好,他要是能够像现在社会上其他人那样活分,早火了。”
杨振基就是这样的一个倔老头,看不惯的事就不去做,天大的事也不去过问;看不惯的人就不去理,不管你是多大的领导。杨夫人讲述了几年前的一个例子,当时体委找到杨老师,提出要在外地办一个太极拳交流活动,跟杨老师讨论分成的问题。这事可能一般人听着挺正常的,可杨振基一听就急了:“你是把我叫过去卖拳呀。这个我不干!要我把我父亲的拳拿去卖?我哪儿能干?”
二十多年来,杨振基继承了父亲的传统,教拳没有收取过一分钱的报酬,全部都是义务。裴秀荣说:“我有我的工资,杨老师有他的工资,生活足足够用。我们要是收费教拳的话,人家是用钱买你来教拳;我们现在是义务教拳,那是我愿意教,性质是不一样的。”
刚住院的时候医院为杨老师做了一个全面的检查,除了尿路感染,全身上下一点儿毛病都没有,非常健康,医生都很奇怪,汇浓如此严重,身体居然一点儿症状都没有。
“他身体这么硬朗,肯定跟练拳有关。我也一直在练拳,教拳也都二十多年了,我要是不练拳,今年都76了,这么长时间24小时盯在医院里,肯定盯不住。这个拳真的对人身体有好处,所以结婚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因为太极拳的事和杨老师打过架,我老琢磨,既然对人身体有好处,怎么能光让自己身体好不让大家伙身体都好呢?他现在教拳、教剑我都很支持,从来没有不理解他,太极拳是他的事业。”
裴秀荣说,她和杨式太极拳真的有着不解之缘:“我的父亲以前就一直练杨式,没想到我找了个老伴儿也是练杨式。”
虽然没有儿女,杨振基夫妇却拥有数不清的徒弟。
自从杨老师住院这两个月,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有弟子值班,弟子们无论工作多忙从来就没有迟到过。“他们真是孝顺,最近有个徒弟要在冯风开一个门市,明天要开门市,今天12点半开车赶到医院值班,第二天早晨六点半赶紧返回去开门,就算是亲生儿子也不见得能做到这一步呀。”
“这个事业我们要继承下去,我们就是要抱着老爷子的这套拳一直到最后一天,不会有任何改变。”裴秀荣说,他们老两口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杨澄甫的拳尽快传播出去,教给更多的弟子们。
生前曾任 河北省邯郸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
杨振基先生幼承庭训,矢志太极,刻苦研练,聪慧早现。幼年苦学苦练的磨砺,使他坚信要掌握一门拳艺非下苦功夫吃大力不可,因此他反复强调要“死练拳,练死拳”, 扎根传统,力戒浮躁,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给习拳者指出了一条真正的成功“捷径”。他拳不自秘,将家藏“三十二目”公之于众,满足了爱好者学习理论的需求。他总结经验,出版专著,在太极拳的练法教法上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学术成果。
杨振基先生执着传统,秉性刚直,淡泊名利,不忮不求,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在担任河北省体工队教练员期间,他被安排到华北局机关、北戴河等地向很多高级干部传授技艺,他没有骄傲;在社会上义务传授各界层人士,他不辞辛苦,倾囊相授。他所关心的是如何将杨式太极拳发扬光大,造福世人,而不是对方的贫富高低。
杨振基先生视拳如命,生活简朴,体现了一种纯粹武术家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德,赢得了同事、朋友和街坊邻居的尊敬,赢得了弟子学生们的爱戴,得到了武术界的高度评价。虽然杨振基先生已卧病在床,但中国武术协会仍在全国纪念简化太极拳大会上把他列在受邀的太极拳名家名单行列,表示了对杨老先生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