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7 16:20
杨氏马门溪龙,生存在中国四川省自贡市新民镇。主要以高大乔木的细枝嫩叶为食。
恐龙名称: 杨氏马门溪龙拉丁文名: mamenchisaurus youngi
恐龙体长: 16米
恐龙体重: 20吨
恐龙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晚侏罗世
生存地点: 中国四川省自贡市新民乡
辨认要决: 身长的一半是它那细长的脖子
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youngi)大型恐龙,标本长约16米。头小,颈由19节长大的颈椎组成,长度约为身体全长的一半,尾也较长。
大型蜥脚类恐龙,是马门溪龙属的一新种,根据1989年采得的一具带有头骨,非常完整的骨架标本命名。该动物头小,颈长,尾长,躯干相对较短,颈区的长度约为身体全长的一半,由19节长大的颈椎组成。其头骨轻巧,开孔很大,上下颌牙齿数多,勺状。生活在植被繁茂的冲积平原,主要以高大乔木的细枝嫩叶为食。
自贡恐龙博物馆1986年底建成以后,周边的村民仍然不时发现零星的恐龙化石。1988年底,当地村民宋仁发向博物馆报告:他家附近的采石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就是后来备受瞩目的杨氏马门溪龙。
这件恐龙化石的发现颇有些一波三折。当时博物馆派技术人员到现场调查,只发现很少的破碎骨骼化石,于是认为这可能是一些冲散的零星化石。但是宋仁发有点不甘心,他拿起钢钎等工具,到采石场独自挖掘起来。果然,很短时间里,他就挖到一箩筐骨骼化石。宋仁发再次向博物馆报告。当技术人员再次到现场时,看到已经暴露出来的一串背椎和部分腰带骨骼,抢救性发掘由此展开。20多天以后,一件长16米的恐龙化石重见天日。
在标本修理工作中,随着标本不断暴露,科研人员越来越兴奋。他们看出这件化石属于马门溪龙,并且还保存有非常完整的头骨化石。在此之前,还从未有发现过完整的马门溪龙头骨化石,而它的发现,将为确认马门溪龙的头骨类型和牙齿形态提供确凿的化石证据。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1992年底,当标本修理工作进入尾声时,工作人员在检查从化石四周剥落的围岩时,突然发现一块砖头大小的石块有些异样。他凑拢仔细辨别,终于看出呈鳞片状的印痕,不由得惊呼起来:“哎呀,好像是皮肤化石!”大家立刻争相围观,发现这些鳞片是向内凹的,说明是皮肤压上去后形成的。大家赶快寻找该化石的原始剥落位置,终于在坐骨远端的石块上找到其正模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