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9 13:47
林公顿(1899~1957年),原名林振龄,广东平远东石人,林震之侄,林商翼之子。是当时平远中学走出的为数不多的北京大学毕业生之一,就读大学期间,曾参与“五四运动”,为运动中“火烧曹宅”的三十二名学生之一。民国前期,林公顿既从政又从军,历任民国平远县教育局长、平远县县长、始兴县县长、平远县参议长、广东省党政训练所主任、省党务视察、第六区党务监察专员、湘南煤矿局专员、广东省参议员等职,民国后期,为平远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平远解放后出任平远县副县长、兴梅行署民政科副科长等职。
林公顿(1899-1957),原名振龄,林商翼之子,其家自曾祖父开始,就望重乡里,世代书香。公顿幼年好学、好强,乡人称他为“蛮顿”。童年就读于本乡义方学堂。民国6年(1917),毕业于平远旧制中学。次年,考进北京大学数学系,后转读经济系。其时,因受黄炎培、陶行知“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便到平民夜校兼任业余教员,直至大学毕业。“五四”运动前后,曾认真阅读《新青年》、《新潮》、《晨报》副刊、《语丝》等进步报刊,还阅读了《大众哲学》、《通俗经济学》、《社会进化论》等著作,思想趋向进步。1919 年,曾参加“五四”运动,被军警逮捕。民国13年6月,大学毕业后,叔父和父亲在几个月内相继病故,家中却还有年老的祖母,只好回到家乡维持家庭,侍奉祖母。一年后,祖母离世,公顿有了出去做事的念头。民国14年6月,经人介绍出任平远县教育局长,同时加入国民党。一年后,辞去教育局长,于民国17年3月去广州,找到当时掌广东政权的李济深(其叔父林震的故属),被委任为平远县县长。
民国18年(1929)3月,李济深被蒋介石软禁于汤山。林公顿也在当年6月卸任。接着,通过陈济棠部军长黄延祯的关系,在该军六十二师任少校秘书。翌年5月,出任始兴县县长。过了一年多,又去陈济棠部当了两年的中校咨议。民国23年,再次出任平远县县长,直至民国27年。在任职5年期间,发布《禁烟、禁赌、禁酿和禁止高利贷》文告,执法严明。又在全县160多个保中设立“义仓”,为贫民百姓备荒(仓谷由当地公尝田租和富户捐出)。还兴办邮局,修筑关(关上)柘(大柘)公路和东铺(新铺)公路平远段(即中村至坝头公路),全县设立了4个苗圃场,面积80亩,育苗11万多株。1936年,平远遭受水患,损失40多万元。公顿立即向省请赈救灾,以减轻灾民困难。
民国27年(1938)9月,接省府命令,免除平远县长,“调省府任职”。公顿深感官场尔虞我诈,仕途险恶,决定不去省府赴任,回家隐居。在凉庭上,自办果场,直至民国 35年3月以后,才先后挂了广东省党政训练所主任、省党务视察、第六区党务监察专员、湘南煤矿局专员、省参议员等虚衔,实际上还是家居为多,只是领一份官薪而已。
民国36年(1947)初,离开了隐居多年的老家,到南京、上海、湖南、广州等地,广泛接触各界故旧和进步人士,作为时两年的游历。民国38年在广州找到了李济深,并由他介绍去香港找民革华南负责人张文。又于民国38年2月,带着《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等毛泽东著作和《共产主义问答》小册子回到平远东石。共产党的武工队员前来与他秘密联系,他以自己的社会地位掩护武工队的活动,在家里接待来往的武工队员还动员亲房各户把狗杀掉,使武工队人员进出不致暴露目标。同时还联系了经常在锅笃里(地名)活动的另一支武工队-梅北武工队,并安排他们到他家附近的学校里吃宿。公顿还将家藏的几支驳壳枪和1000多发子弹主动交给武工队。
林公顿与武工队联系,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被县长黄纯仁觉察。这时,有人劝林公顿离开平远,但林公顿没有走,却假装受游击队威胁,托人向县长黄纯仁要求给个名义,移住县城。果然,黄纯仁委公顿做“高级顾问”,以为这样可以控制其活动。这样,他到了县城(仁居)住在林家祠,采取各种方式,对县长黄纯仁、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陈楷、警察局长严若寰,做了多次劝说工作。严若寰是林公顿的老部下,两人关系密切,终于志同道合。林公顿便秘密向国民党兴梅专员李洁之表示,决心和国民党决裂,拥护共产党,走和平民主道路。
民国38年(1949)初,全国解放战争姐姐胜利,5月17日,原国民党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李洁之,在兴宁宣布接受共产党领导,兴梅、蕉岭等县相继解放。5月21日,闽粤赣边纵队第一支队二团、四团部队从梅县出发进军东石,包围了驻在东石建泉祠的国民党平远县保安营第三连。连长冯冠雄,因事先受林公顿的劝说和警察局长严若寰的暗示,毅然率部起义。22日,公顿随同二团、四团部队进军平远县城(仁居)。黄纯仁、陈楷和保安营第二、三连及独立排,于5月21日慌忙向八尺撤退,而严若寰则另择道路,率部下100多人向六吉(地名)方向撤离,22日晨即率部返回县城起义,不费一枪一弹,和平解放了平远县。由于他对解放平远作出了一定贡献,被委任为平远县军事管制委员会顾问。6月21日平远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中共梅州地委任命林公顿为副县长。
民国38年(1949)7月4日,国民党胡琏兵团残部南逃窜扰县城仁居,林公顿与县军管会、县府人员及保卫人员八九十人撤离到东石的铁民中学。7月5日晚,被敌人包围,县府人员及保卫排撤退时,公顿跌伤了脚,无法再走,便叫其他人员迅速撤退。公顿一人克服了诸多困难,先后转移到东石丰大堂、麻塘里、割藤窝和泗水的上磜子一带隐藏。在此期间,敌军到处搜捕林公顿的家属。其妻李燕桂与子女分散避难,历尽艰辛,辗转于锅笃里、梅子畲、斗米石等山区,在群众的掩护下,全家大小才幸免于难,但公顿的大、小三座房屋及家物财产全部被敌人烧毁。9月1日,平远县军管会、县人民政府迁回县城办公,林公顿继续任平远县副县长。1950年3月,任兴梅行署民政科副科长。1952年6月,受开除出队,强迫劳动的不公正待遇。1957年3月病故。公顿一生为人正直,为政勤廉。1982年中共梅县地委统战部给予他彻底平反昭雪。
林公顿,广东平远县东石镇上凉庭村人。父亲林商翼,两广师范传习所毕业后,在家乡创办“西学堂”,是平远旧制学校的创始人之一。
林公顿幼年就读于本乡的义方学堂,民国6年(1917)毕业于平远旧制中学。次年,考进北京大学数学系,后转读经济系。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一度被北洋军阀逮捕。他受黄炎培、陶行知“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在学期间,兼任平民夜校业余教员,至大学毕业。“五四”运动前后,他曾认真阅读《新青年》、《新潮》、《晨报》副刊、《语丝》等进步报刊,以及《大众哲学》、《通俗经济学》、《社会进化论》等著作。
1919年,曾参与五四运动,为运动中“火烧曹宅”的三十二名学生之一,被军警逮捕。民国13年6月,由于叔父林震和父亲商翼在几个月内相继病故,家中却还有年老的祖母,只好回到家乡维持家庭,侍奉祖母。
林公顿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平远。不久,经人介绍出任平远县教育局长。时值国共合作,他加入国民党,并兼任国民党平远县党部执委。民国15年(1926),他辞去教育局长职,到广州投奔当时掌握广东政权的李济深,李委派他任平远县县长。后来,李济深被国民党扣押汤山,林公顿也卸了平远县长职。接着,通过陈济棠部黄延桢军长的关系出任始兴县县长。后转至陈济棠部当了两年的中校咨议。不久(1934),再次出任平远县长。他在任职期间颇有政绩,在绅士中主张“公理正义”、“循理守法”,在农民中宣传“奉公守法”。他曾发布《禁烟、禁赌、禁酿和禁止高利贷》的文告。文告发布后,他执法严明,一个违反文告的高利贷者被抓去坐牢,还关押了一些吸鸦片烟的人。他曾在全县160多个保中设立“义仓”,为贫民百姓备荒(仓谷由当地公尝田租和富户捐出)。在任职期间设立了平远三等邮局,修筑了关(关上)柘(大柘)公路和东铺(新铺)公路平远段(即中村至坝头公路);全县设了四个苗圃场,面积80亩,育苗11万多株。他整顿了县内外小学校,使教育事业有新发展。
民国27年(1938)9月,林公顿突接省命令,免除平远县长“调省府任职”。他接令后,深感国民党内部尔虞我诈,仕途险恶,从政思想消极下来。于是,决定不去省府赴任,毅然回家隐居。家居期间,他兼任铁民中学(今东石中学)董事长。抗战胜利以后,他先后挂了广东省党政训练所主任、省党务视察、第六区党务监察专员、湘南煤矿局专员、省参议员等“官衔”,但实际上还是家居为多,只是领一份官薪而已。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迅速发展。他离家到南京、上海、湖南、广州等地,广泛接触各界故旧和进步人士,达2年之久。他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1949年春节前,他在广州找到了李济深,并由他介绍找到了民革华南负责人张文。在张文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作出了回平远做和平解放运动工作的决定。
林公顿回到家乡,以自己的社会地位为掩护,与武工队取得联系,并采取各种方式,做了多次和平解放平远的劝说工作,说服了严若寰走和平民主道路。林公顿住在县城期间,曾挺身冒险掩护和保释多名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工作人员。
1949年5月间,梅县、五华、兴宁、蕉岭等县相继解放。5月21日,闽粤赣边纵第一支队二团、四团部队从梅县出发进军东石,包围了驻在东石建泉祠的国民党平远县保安营第三连,连长冯冠雄因事先受林公顿的劝说和警察局长严若寰的暗示,已有起义准备,促使平远县城和平解放。由于林公顿对和平解放平远作出了贡献,被委任为平远县军事管制委员会顾问。6月21日,平远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中共兴梅地委任命林公顿为副县长。1950年3月,调任兴梅行署民政科副科长。1957年3月病逝。
父亲:林商翼
叔叔:林震
姑姑:林演存
妻子:李燕桂
妹妹:林玮
堂弟:林士谔
儿子:林馨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