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7 18:44
林清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幼浸染于桐城派文化的氛围之中,因受同村的民国老报人王赤生和黄埔老军人黄大祥两位先生影响,笃信文能治国,武能兴邦乃是一个男人的使命,一直胸怀作家梦和军人梦。高中拜诗人陈所巨为师开启文学之旅。
林清平1983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早年从事诗歌创作,后转入散文写作,先后创作并发表了《池州初记》、《行走的泥土》、《乡村岁月》等一批优秀系列散文作品。他曾经担任《新安晚报》等报纸副刊专栏作家,其散文、报告文学作品曾经入选《安徽散文五十家》、《捡拾时光的零头》等多种选本。
在《世界华人报》担任特约首席评论员期间,先后发表文化随笔《真维斯楼风波背后的文化纠结》、《食品安全问题折射传统文化危机》、《慈善之殇:当传统文化遭遇现实困境》和《城市化中的文化迷思》。
林清平先后出版散文集《浪迹萍踪》、纪实作品《你是主角》、《池州人在上海》,国内首部微博箴言录《禅思微箴言》及《禅眼看尘世》。
茅草岗记忆
茅草岗是林清平的出生地。童年的林清平既自闭又顽劣,喜欢独自一人于落日时分倚门看晚霞,放飞无边无际的想象。因为不太合群,跟小伙伴一起时经常不搭调,并常常因此发生摩擦。林清平天生左眼小右眼大,大的那只在和小伙伴的摩擦中受伤留下后遗症,视力极差,接近失明,后来,林清平戏称自己的一双眼睛为日月目,左日右月,恰好是一个明字,虽然月目朦胧,但整体上还算明亮。
飘泊的青春
林清平初一开始习诗,并每每将自己新写的诗歌附在语文作业之后,老师在批改完他的作业后也偶尔和诗。初中毕业欲随叔父从军,一则父亲不愿意,二则眼睛不好,因此作罢,并从此一直未圆军人梦。1981年高中毕业以一分之差落榜,次年再次战败,后在母校老洲中学担任代课教师,期间尝试让班长担任副班主任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获得成功。6年后因与校长有隙,辞聘浪迹天涯。1995年回乡经商,并在经商中结束了自己的青年时代。
壮年栖居地
1997年林清平迁居池州市,进入池州电视台担任专栏记者,8个月后离开电视台继续经商。2002年,池州市文联成立,他作为特殊人才进入文联工作,并担任《大九华》杂志编辑部主任。2004年进入池州日报社担任记者至今。
林清平1998年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2002年起担任池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05年至今担任第二届、第三届池州市政协委员。
与微博结缘
2010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林清平与新浪微博结缘,并以“行者林清平”的昵称注册微博。林清平这样解释他微博昵称中的“行者”二字:““一则与我的职业有关,作为一名记者,我每天行走在路上,是个实实在在的行者;二则我是个注重内心修炼的人,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种修行,这和佛家所说的‘行者’有相似之处。第三,我是个喜欢在思想中行走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我思想的脚步总是很难停歇,从这个角度说,我是个思想的行者。”
2010年进入微博3年来,林清平以“微随笔”、“微笔记”、“每日问候”和“每日一省”等形式,潜心微文学创作,持之以恒地传播正能量。去年6年,东方出版社将他的微博内容结集成《禅思微箴言》出版,这是国内首部微博箴言录,被誉为“当代菜根谭”。这本书在上海首发式和签售活动中爆出冷门,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上海书城近2000册《禅思微箴言》被读者抢购一空,上海滩骤然刮起林清平旋风。《禅思微箴言》续集今年将相继出版。去年8月,林清平应邀参加上海书展,并作《禅思微箴言》专场签售。
微博对林清平的记者工作也产生着影响,他经常在与本地的粉丝互动中发现新闻线索。一次,一位当地博友在互动中告诉他,他们单位的一名职工被评为先进后,决定拿出获得的奖金捐赠给一位残疾人。于是他找到新闻当事人随行采访。也就在这次采访中,他得知这个残疾人夫妇俩各有一个心愿:丈夫想为妻子买台洗衣机,妻子想为丈夫买台电脑。林清平便在微博上呼吁爱心人士帮助他们实现心愿,短短几小时内便获得众多博友的回应,为残疾人夫妇解决了难题。
2012年,林清平被评为安徽省十大影响力名人微博,同期获奖十人分别为 陈先发、吴少东、章宪法、林清平、王良其、吴婷、毕文双、荣耀、 周群、老丑
禅思微箴言
《禅思微箴言》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国内首部微博箴言录,极具新时代的励志元素,被誉为“时令微博语,当代菜根谭”。
《禅思微箴言》通过对时下千姿百态社会现象的微记录,投射出现实生活的光怪陆离和触目惊心,通过感悟生活的痛楚和审视人生的绮丽,引导读者拥有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使人们营造出美满幸福的人生。《禅思微箴言》又是一本哲学书,作者用最通俗的语言让每个人都理解了哲学的奥义,走进哲学的畛域。
禅眼看尘世
《禅眼看尘世》从禅的视角,思考和关照当下人生和社会问题,通过对千姿百态社会生活的生动挖掘和记录,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和人生命题的思考和剖析,深刻揭示了人生真谛和生命真相。本书试图通过正能量的传递,唤醒沉睡在红尘深处的心灵,以期人们通过心灵的自我教育,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和人生智慧,最终达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心灵与心灵的和谐。 紧扣生活、艺术和思想三大要素,文字珠圆玉润,充满魅力,实现哲思性、精短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统一,是《禅眼看尘世》的主要艺术特色,本书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当代《论语》。
《禅眼看尘世》——一本充满正能量的智慧之书。当下社会,价值多元,人们容易左顾右盼,内心焦躁,无所适从,《禅眼看尘世》是一本给你正能量补给,能够让你静下来的书,它带给你一种生活和人生智慧,帮助你穿越红尘的迷茫,触及生命的真相。
《禅眼看尘世》——一本净化灵魂的自我教育之书。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某种情绪一时无法排解的时候,不妨于夜晚临睡之前、路途小憩之中打开这本书,随意翻到任何一页,读上一两段,或许你就会豁然开朗,瞬间化郁闷为快乐。
一世安详
《一世安详》精选自林清平近年来创作的数千篇同类作品。作者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禅的视角关照当下社会和中国人的生活,通过对细致入微的社会和心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试图触及生命真相,为读者展示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生命和心灵画卷,并藉此传送出源源不断的心灵正能量,引发读者的思考,引领读者向上,祥和读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或心中一动,或会心一笑:一切原来如此!一次豁然开朗的欢喜,换得人生的一世安详。
《一世安详》涉及到的禅,是生活禅。生活禅与禅宗之禅,既有关联又不尽相同,它不是宗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不拘形式,随行方便;遇缘会心,应机点化。生活禅无处不在,人皆有之,非用心不能发现,非机缘难以分享。懂得用心,得遇机缘,则人人能享禅的洪福。
评林清平《禅思微箴言》:美与智慧的微文学
谭旭东
在新浪微博上,认识了林清平,他的微博叫“行者林清平”,经常发表“禅思微箴言”,而且颇有影响,成为微文学中一个代表人物。我在一篇谈论微博文学的文章里,把微文学中的微随笔看成是很重要的文体,而且也是微博文学里最有影响力的文体,林清平算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家吧。
清平的《禅思微箴言》于今年6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算是赶了一个潮流。微博文学作品虽然也有少量正式出版,但真正称得上“文学”的,还是少之又少。《禅思微箴言》的内涵非常丰富,有的是对生活百态的描绘,有的是对社会众相生的刻画,有的是作家的哲思睿语,有的是对文化现象的考评,也有的是属于心灵独白或杂咏之类。我从头到尾慢慢细读了一遍,发现清平的思维非常敏锐,视野很开阔,对各种社会问题和人生命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而且充分展示了他一方面有超凡脱俗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有对社会、人生和他人的人文关怀。
如果要给《禅思微箴言》归纳一些特点的话,大体有三个:一是它的哲思性。如“有种期待,永远不能实现;有种逃亡,永远不能停歇。有些味道,只能一个人静静品尝;有些景致,只能一个人远远观看;有些情怀,只能一个人默默珍藏。有些该记住的被忘记,有些该忘记的却被记住。”“一个人懒惰,虚度光阴,最终一事无成,都是自己原谅自己的恶、安慰自己的失、欺骗自己的心造成的。”这样的微随笔,的确是浓缩了人生的很多经验、思考和智慧的,是有禅味、有哲思的。二是它的精短性。清平笔下的微随笔,绝大部分短小精悍,或一语中的,或晶莹剔透。如“思想在如水的夜色中漂泊,心是唯一的航灯,灯不灭就不会迷航,迟早会抵达黎明的彼岸。灯如灭了,思想就会触礁,万劫不复地沉没。”这些文字,都是能够于黑暗迷惘中引领人生之语。三是它的审美性。如“母亲的笑,是人间最美的景致;母亲的愁,是举世最大的难题;母亲的声音,远胜最动听的天籁;母亲的手,超越世上最温润的春风;母亲的心,是宇宙间最宁静的港湾。即使我千万次飞翔,也飞不出母亲牵挂的目光。”这些微随笔,小散文诗一样的,给人诗意,是情感和意象的结合,是诗化的艺术。当然,清平的微随笔中,有些偏重叙述,有些偏重说理,也有不少偏于抒情,这是清平多年潜心为诗为文的结果。微随笔,做到知、情、意的有机融合,做到思想、艺术和生活的有机融合,是很不容易的。清平每写一篇微随笔时,似乎都在紧扣生活、艺术和思想这三要素,把自己的文字变得珠圆玉润,充满魅力。
微博文学创作看起来容易,好像在游戏之间就完成了创作,但实际上,要写出真正好的作品,是很难的。首先,微博的对话框只能写140个字,在这么小的篇幅里,要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让文字有张力、有修辞、有思想,这是很难的。其次,微博传播快,其读者的反馈也非常迅速,因此写的时候是要把握好尺度的,不能太自我,也不能太随大流,既要符合大众阅读的需要,同时还要有自己的风格和品位,这又是一个难度。再者,微博是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空间,写作时没有监控,没有把关,完全是即时性的写作,写作者的个人修养决定了文字的质量。因此,创作微博文学,无论是微诗、微小说、微散文、微童话,还是微随笔、微评论,都是很有挑战性的。至少它和一般的纸上书写,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但从清平的《禅思微箴言》来看,他对微文学创作的尺度把握得非常好,既注意到了它的文体规定性,也考虑到了它的受众特点,还考虑到了随笔本身的特点,更做到了微随笔里有自己的人生和人格。
(2012年08月10日 16:5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关于人生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不同的人生,有的平凡,有的绚烂。不管是平凡还是绚烂,都有责任活出自己的质量,就像百花园里的花,不管好不好看,芳香不芳香,都有责任开放;仿佛夜空里的星星,不管在苍穹的哪一方,不管亮度强或者不强,都有责任闪耀星光。
关于社会
社会是个万花筒,这个比喻很陈旧,但耐嚼,不同的人总能嚼出不同的味道。事实上也是这样,这个世界上绝找不出两个相同的人,也绝找不出两件相同的事,不是地点对不上,就是时间对不上。既然是万花,选择哪一朵,寄情哪一朵,就不能那样随便。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一朵花,既是看客也被人看。
关于灵魂
偶尔放下匆忙的脚步,让心空一空,腾出属于精神和灵魂的位置,它们随后就到。不能怨精神和灵魂的脚步太慢,快了就留不下坚实的足迹。倒是要检视一下我们自己,是否因为走得太快,身后连一点值得收藏的痕迹都没有。不妨等一等,生命的油耗太大,车损惊人,应该大修或保养一次了。
关于文化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文化的琼浆玉液,仿佛一壶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经过数千年的酝酿,酒糟是酒糟,美酒是美酒。伏尔加有劲,那是俄罗斯民族的最爱,威士忌浪漫,那是西方人的知音。我们更习惯杜康,可以偶尔尝一尝伏尔加和威士忌,但杜康注定是我们的最爱。
关于寓言
这是一个盛产寓言故事却很少有人记录的时代,寓言是社会生活的隐喻,是现实的一种投射。人们的脚步匆忙,为某种陈旧的新奇奔波,文化的沙漠,心灵的空白,灵魂的枯萎成为见怪不怪的常态。造化以其顽童的心态,在用过的手纸上画些花花绿绿的图案,然后洒向人间,笑看人类争抢时的种种丑态。
关于生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即是路,道即是生活,道在道中,道在日常生活里。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眼神,无不是道。事实是,世上的绝大多数人看不见道,更不能闻道。何故?缺少细致的观察,缺乏用心的体悟,缺失心灵与万物的沟通。倘若能够从喧闹的现实中获得片刻宁静,道必自现。
关于觉悟
与恶梦纠缠的人,最希望有个声音来打破死寂的静谧,帮助脱离迷海。佛家所言,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实际上也有这个意思。有些人在梦中被恶梦缠绕,有些人是醒着被迷障遮眼。叫醒梦中的人容易,叫醒醒着的人则困难重重。醒着的人若迷,是迷于心智,心智的问题要靠心去解决。悟而后方能觉。
关于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之道,我辈寻常凡人,做不到一日三省,每夜寝前一省还是很有必要。行走世间,混迹凡尘,心灵难免受损,修复成为必要。若不知不觉,未加及时修复,日复一日,心灵必会面目全非。俗语云: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再怎么匆忙,睡前都要抽出时间,自省自修一番,免教人生留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