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13 19:35
越南雅乐(越南语:Nha Nhac),又名林邑乐、顺化宫廷雅乐,已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里。 雅乐在中国的明代时被传入越南宫廷,在阮朝(公元1802~1945年)时濒于成熟。雅乐成为宫廷仪式的必要部分。
自中国汉朝以来的1000余年间,越南一直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着“藩属关系”,雅乐在中国的明代时被传入越南宫廷,这实质上是一种宗藩关系下的文化传播现象。在越南每年雅乐作为场地音乐在大约100个典礼时隆重表演,包括周年纪念日和宗教假期,以及特别的事件(例如加冕礼,葬礼或者正式的接待)。越南雅乐在阮朝(公元1802~1945年)时濒于成熟。雅乐成为宫廷仪式的必要部分。阮朝的国王支持雅乐,准许雅乐正式作为宫庭音乐,给予了它特殊的地位,确定它成为一个王朝的权力和长寿的象征。雅乐的音乐系统,宫廷管弦乐队为主体,以多种乐器为其特色。雅乐音乐家被要求保持深邃的精神状态,为了集中的遵循全部舞台的那些长仪式的演奏。雅乐还富有精神的内容,如向神和国王缴纳贡款、传送哲学思想(如越南天体演化理论等)。在广泛意义上,雅乐不仅围绕宫廷基于五音(宫、商、角、徵、羽)的而且也深入到越南人民的实际生活当中而成为当代越南音乐的源头。20 世纪,震动越南的混乱的事件——特别是君主政体和数十年的战争严重威胁了雅乐的生存。它首先被剥夺它的宫庭形式,这种音乐的传统已经失去它的原先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意义。如今,剩下的为数很少的前宫庭音乐家试图保持雅乐的传统,他们想在他们有生之年把他们 的技能传送给年青一代。雅乐的魅力在于其演出的特有乐器、特有音律,加之特有的演出方式,奏出一种特有的肃穆、庄重、优雅的神韵,使在场的观众产生一种敬畏上天、怀念祖先、祈福未来的神秘感受。
按通常意义理解,“宫廷音乐”包括各种音乐艺术门类:音乐及与其有关的舞蹈、声乐、歌剧和曲艺,用于祭祀、朝政、外交、节庆及皇家娱乐活动。从中国引进的称呼“雅乐”,则得到胡朝以后各朝代沿用:有时泛指音乐,有时专指宫廷音乐。今日所谓的“雅乐”乃专指宫廷音乐。因此,阮朝宫廷音乐包括祭祀礼仪音乐、朝政礼仪音乐、宫廷舞蹈、室内音乐和宫廷戏剧等不同门类。
昔日,顺化宫廷雅乐包括许多门类:祭天礼仪音乐,祭祀礼仪音乐(祭祀阮朝先帝、孔子、贤臣英烈)、祭祀农神、城隍、社稷的五字乐,用于节庆大典或接见外国使臣的大朝乐,用于一般皇家礼仪的常朝乐,用于御宴的宴乐以及内宫专用的宫乐。
顺化宫廷舞蹈使用于不同场合,保存至今的有以下的十一种舞蹈:祭天、祭庙、祭社稷、祭先帝及祭孔子礼仪的八佾舞,节庆礼仪时的六供拜舞,庆贺万寿(皇帝生日)、圣寿(太后生日)、仙寿(太妃生日)、天春(太子生日)的福禄寿三星舞和八仙献寿舞,祝贺民富国强节日礼仪的吉庆呈祥舞,消除妖魔鬼怪的斗战胜佛舞,四灵舞有麒麟生子情节,国庆纪念、皇家宴会及接见外国使臣礼仪的女将出征舞,皇室婚宴上的扇舞姿,三国西游舞,赋文楼前举行国庆公众联欢活动演出六辙花马舞。
宫廷雅乐都有正规的乐谱。然而,在衰微阶段,乐谱严重失落,唯歌词口口相传。保存至今的乐谱有:十本御(包括品雪、元宵、胡广、连环、平半、西梅、金钱、春风、龙虎、走马等10套乐谱的连奏曲)、龙灯、龙吟、赋六、小曲、三轮九转(祈祷风调雨顺的曲调)、登坛宫、单登坛、对登坛、太平古乐、棉花调、马舞、蛮调和一些室内乐曲,如南平、南哀等。
阮朝宫廷乐团也采用多种曲调:雅乐、玄乐、丝竹祭乐、小乐、大乐、古啸大乐、韶乐、八音、丝终、丝床、丝古等。
如今,顺化宫廷音乐中保存下来的仅有小乐和大乐(乐团和乐谱大部分保留在民间),宫廷舞蹈同与之伴随的器乐、声乐、舞蹈、室内乐曲、民间小调(已民间化及接受顺化民间影响的曲调)以及宫廷古剧。然而,宫廷古剧几乎失传。乐谱、唱词及有关资料有待于收集整理。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述,在越南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门类中,唯一具有全国性的是顺化宫廷雅乐。雅乐始于胡朝(1400-1407年),盛于阮朝,继承几世纪前已成型的升龙宫廷音乐艺术,并发展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顶点。历朝宫廷乐团,其中陈朝的大乐与小乐最为突出,并在黎朝的基础上创造的了多种艺术变体。沿用升龙宫廷音乐的许多通用乐器,如月琴、古筝、琵琶、二弦、胡琴以及铁琴、云板筒、李朝的板鼓或编钟、编磬、陶埙、箫笛、竹琴等,并与后黎朝传入的中华八音乐相结合,使昔日的舞蹈得到保护和发展(如六供奉、三星祝寿、四灵等节目发掘了越北民间舞蹈和宫廷舞蹈中的灯舞、棉花舞以及陈、胡朝的文舞、武舞)。此外,还创造出一种室内乐(顺化独唱),提高了器乐演奏技术和合奏艺术,继承和发展了北方古戏剧艺术,打造出独特风格的京都戏,继承了15世纪末黎朝洪德年间的音律系统及音乐理论,继承了越南总体音乐及升龙宫廷音乐运用的阴阳八卦等东方理念及“五宫七声”等外国乐理观念。
顺化宫廷雅乐受华人、占婆人文化以及佛教、儒教和道教的影响。除采用中国宫廷音乐表演形式外,并对引进的音调、声调进行本土化改造。顺化宫廷音乐与越南戏剧艺术存在着密切关系。戏剧已成为宫廷文化生活和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艺术类型。戏剧中的舞姿动作取自棉花舞。宫廷音乐中的许多去掉来源于戏曲。
顺化宫廷音乐本身就是在多方面和艺术类型进行了丰富多样的综合: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朗通、舞台美术等方面的综合艺术,可按表演门类(礼乐、室内音乐、舞台音乐、无标题音乐、配词乐曲、舞蹈)、乐器种类、乐谱、乐团性质、演出形式(双合音、三合音、五绝、六绝等)、表演场所(室内、露天、庙堂、祭坛、舞台、游船)以及曲调分成很多种类。
因此,欣赏顺化宫廷音乐有许多种“口味”的选择。大型专业演出团体演出国家正统音乐节目,拥有大批优秀演奏员和高档乐器。例如,大乐就有40多名演奏者,八佾舞蹈或棉花舞多至64名舞蹈员,为之配乐的八音乐团还未计在内。昔日的宫廷演奏者均由全国各地选送,受到多年培养和训练,甚至在幼年时以成为有高超技艺的艺人。宫廷艺人对乐谱和乐器均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以突现自己的艺术特长。
这是评价艺术家才华众多标准之一。长期不懈的磨练和艺术天赋。博学性体现于多种不同的角度中,乐谱是具有音乐符号的书面记录。音乐是建立在古代宇宙观基础上的艺术。如同宇宙万物的存在和发展,生活中所包含的音乐艺术也必须遵循阴阳五行法则。音乐理论体系是带有支配性和条理性的韵律,因此,应奏要遵守这些已规定的韵律,尽管已是成文的音乐类型,传授按韵律应奏时,口传和手传仍是需要和不可取代的方法。宫廷音乐作品的歌词采用汉字和汉语诗体,古代越人的这种语言才能及博学知识,只有皇家、贵胄及知识分子才通晓。
尽管如此,宫廷雅乐依然流传至今。无论顺化宫廷音乐,还是越南总体宫廷音乐,虽然难以保持昔日的原始风貌,但仍然是富有艺术天赋的越人的千年遗产。正因为如此,联合国科文教组织于2003年11月7日决定将顺化宫廷雅乐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19世纪初的阮朝正式形成顺化宫廷雅乐。然而,它的起源早在17世纪,当阮主在中部和南部割据时一开始萌芽。初期,本身以带有许多门类、要素和北方的音乐精髓,是陶维慈南下辅佐阮主时从北方带来的。19世纪下半叶至嗣德年间(1848 -1883)是顺化宫廷雅乐的鼎盛时期。法军登陆岘港入侵越南时,宫廷音乐逐渐向下坡路。
1945年八月革命后,顺化宫廷雅乐随同君主制度瓦解而衰微。1947-1948年保大帝母亲慈宫皇太后召集宫廷乐工,恢复顺化宫廷雅乐。西贡伪总统吴庭艳曾资助“叁”古典乐舞团与宫廷古乐团,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和外交使团演出宫廷音乐。后来“叁”古典乐舞团倒闭,宫廷音乐面临失传的危机。80年代,宫廷音乐开始受到文化部和地方政府的关注。90年代,顺化宫廷雅乐迈进复兴阶段,得以保护和逐步恢复,其标志是顺化传统艺术团和顺化宫廷传统剧院的成立。
如今,保存的乐谱和资料仅仅是古代顺化宫廷雅乐遗产中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在历代传抄过程中发生谬误或失真。
2003年,越南雅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对研究雅乐在中国诸边国家的传承与变迁是极有价值的,而且对中国自身恢复雅乐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为了更好的宣传和保护,2008年6月3日越南邮政将其搬上了“国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