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3:32
查莱围攻战,发生于1571年,是反对葡属印度的印度同盟战争中的一场围城战。卡利卡特扎莫林政权对葡萄牙人控制的查莱城发起进攻,在阿拉伯-印度混血社区首领昆贾利家族的协助下,迫使守军指挥官卡斯特罗投降。
作为曾经的南印度航海贸易中心,卡利卡特从一开始就承受着由西方势力带来的垄断经营威胁。仅在1498-1504年之间,他们就多次组织大规模军事反抗,并在失败后又屡遭炮舰外交的火力侵害。许多先前臣服于自己的沿海小邦,也纷纷宣布接触同他们的宗藩关系,并在半推半就中倒向葡萄牙人那边。
讽刺的是,这种自然形成的利益对立,反而让信奉印度教的王室更为激进。通过对穆斯林商团的大力招抚,继续扮演起反殖民先锋角色。他们与葡萄牙人的漫长战争,也将一直被持续到该世纪末期。
起初,葡萄牙人对卡利卡特的坚持抵抗也没有太过上心。因为无论对如何引进西方枪炮、改造旧式的舰船结构和动员大规模武力,都很难在海上真正击败自己。所以,除不断为海盗舰队提供庇护,并定期偷袭航线上的落单商船外,也基本丧失了策动全局进攻能力。相反,还让对方将要塞体系延伸到自家门口,构筑起近在咫尺的查莱要塞。
此外,卡利卡特的统治者还经常将希望寄托于来自土耳其、埃及、阿拉伯半岛或北印度的外来援助。所以很快丧失了对广大土著商人核心吸引力。特别是那些长期生活在马拉巴尔海岸的阿拉伯-印度混血儿,痛感自己经常被刻意挤压到二流位置。于是就更乐于同葡萄牙人进行合作,孤立他们的印度教宗主和穆斯林文化远亲。
但在关键性的1524年,这种微妙的对峙结构也出现了根本性翻转。位于果阿的葡属印度当局,为强化自己对整片海域的控制,决定将更多贸易机会赐予本地基督教商团。于是,先前还能靠两头下注谋求利益的混血儿社区,便纷纷重新团结到卡利卡特人身边。后者也及时调整策略,将反击西方势力的主要依靠由客卿转为土著,成功重拾起展开大举抗争的动员能力。等到印度国王同盟建立,他们便大量任用这些“弃暗投明”的阿拉伯-印度混血社区,作为最重要的海上战力来源。甚至册封他们的头目为世袭海军首领,从而造就了持续四代人的昆贾利家族。
公元1571年7月,眼看两大盟友——比贾普尔苏丹国和尼扎姆·沙希王朝两个苏丹国对果阿(果阿围攻战)和焦尔(焦尔围攻战)的全面进攻趋于失败,卡利卡特人决定亲自走上前台。他们召回了先前派往北部助战的劫掠船编队,对城市南面的查莱要塞发起围攻。但与行事简单粗暴的北方盟军不同,尽量避免用数量众多的炮灰部队实施正面突破,也不准备用中小型舰船挑战守卫们的岸防炮火力。相反,几支主要编队都在外围负责警戒,努力在其他区域制造混乱事端。如此一来,刚刚经历两场大战的葡萄牙人,便没有余力来插手主战场形势。
此外,卡利卡特炮兵也得到了全面加强。他们将40门全面火炮铺开,对要塞的各个方向实施不间断射击。其中,有一处阵地就位于沿海的河口位置。正好能堵住任何来自海上的援助,并在需要时调转方向朝要塞本身开火。依靠这种非常科学的合理布局,基本锁死了葡萄牙守备队的涉外联系。更重要的是,因为有生活在这片区域的阿拉伯海商后裔支持,围攻者可以通过水路获得所需的大部分给养。不仅有效阻挡了任何可能的瘟疫爆发,也给目睹情况的对手以更多心理压力。
最后,卡利卡特人还通过自己威逼利诱来的中间势力,对镇守要塞的葡萄牙军队实施心理战术。比如早就皈依天主教的塔努尔国王,便多次规劝担任队长的卡斯特罗投降。由于他们一直是葡萄牙占领军在本地的仆从藩属,因而能用自己的态度影响对方决策。早已年过80的卡斯特罗,虽是有着漫长服役生涯的固执老兵,却也架不住来自盟友的不断吹风。以至于没有像同时代的许多友军那样坚持,在当年的11月便正式宣布交出要塞的控制权。他的这个艰难举动,也成为了近代西方军队在亚洲地区的首次成建制投降。
由于害怕遭遇强力报复,卡利卡特人并没有为难查莱要塞的投降者。他们在稍后就派船将卡斯特罗送回果阿,并直接将刚刚到手堡垒彻底拆除。后者则因自己是在非绝境中轻易放弃,而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但考虑到查莱本身的战略位置并非不可替代,早已精疲力竭的葡萄牙人也只好选择对事实默认。双方很快就签署了临时停战协议,从而让印度国王同盟保住了这个多少有些意外的胜利成果。
当然,已经尝到甜头的阿拉伯-印度混血社区,才是这次胜利的最大赢家。他们很快就正式成为地区内的最大势力,并到当代都依旧是印度官方所乐于宣传的爱国民族榜样。在2021年5月,就有一部名为《阿拉伯海雄狮》的电影上映,主角便是首领昆贾利家族的第四代执掌者。但有关他的光辉事迹,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