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喙鲸

更新时间:2024-01-28 12:50

柯氏喙鲸(Cuvier's beaked Whale),鲸目喙鲸科喙鲸属哺乳动物。

简介

柯氏喙鲸,又名柯维氏喙鲸、鹅嘴鲸、柯维氏鲸、鹅喙鲸,拉丁学名:Ziphius cavirostris(G. Cuvier, 1823),通常不易引人注意,而且很少能够在海上观察到,但却是分布极广,数目极多的喙鲸。

柯氏喙鲸也是潜水深度最大的哺乳动物,最高纪录是2992米,略高于抹香鲸,它在水中最多可闭气2小时。

主要讯息得自搁浅事件。体色及伤痕的差异,拉开了个体间外形的差距,几乎没有任何两只的外观看似一致。可能与瓶鼻鲸混淆,但柯氏喙鲸的前额微斜,嘴喙较小而不明显;还可能与其他的喙鲸与小须鲸混淆,但是其头部和嘴喙形状有时被比拟为鹅嘴,以及下颚前端的2颗小型牙齿(雄鲸才有)等特征颇为显著,牙齿有时会覆满藤壶。

濒危状况:IUCN 红色名录: LC(2017),保护类型:CITES附录:Ⅱ

外形特征

出生时长2.7米,成年雄性可达7.5米,成年雌性为7米,重量可达近3000千克。柯氏喙鲸头部极易与它种喙鲸区别,喙很短,无突出额隆,下颌端超出上颌端,雄性有一对圆锥形牙齿露出于下颌前段,雌鲸牙齿一般未露出。由上吻端呈急陡坡上升至额隆处,呼吸孔处低凹,然后缓慢升起向后平伸;背鳍呈镰刀形,位吻端至体背后2/3处,顶端钝,后缘微凹入,背鳍高为体长的4.5%,背鳍基部较短,为体长的7.1%;胸鳍较小,前后缘平行部分较长,胸鳍长为体长的9.3%,最大宽度为体长的2.7%;身体背部灰褐色,头部与腹部色淡,成体头及吻部近似白色,身上散布白色斑点,尤以尾部较多,为寄生动物的残留伤痕,全身尚有白色条纹状伤痕,死亡后时间长久身体全变为黑色。

分布范围

除了两极附近高纬度海域以外,柯氏喙鲸可说是遍布全世界,主要栖息于热带至冷温带的深层海域。搁浅在世界各地都曾发现,北大西洋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美国东部与加勒比海,甚至地中海也曾有发现记录;南大西洋的记录较少,最南达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在太平洋自阿留申群岛、下加利福尼亚半岛(Baja California)直到智利南部,以及夏威夷日本、澳洲、新西兰等地。它们在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南部有季节性出现的情形,它们主要在冬末与春季出现(2至5月),集中于狭窄纬度范围(北纬43度30分至45度30分),水深1,500至3,000米深处。它们似乎有非常特殊的栖地需求,例如海底坡度梯度有高度变化的水域。

习性

柯氏喙鲸一般单独或组成3到12头左右的小群体活动,若在主要觅食区则可达25头。其喷气低而发散,在海面看来相当模糊。在少数地点曾目击到它们进行跃身击浪的动作。它们能潜水20-40分钟,最高可达2小时,最大潜水深度可达2992米,是哺乳动物中的潜水冠军。在海面时每10-20秒喷气1次。一般推测它们会以深潜的方式来避开接近的船只,所以要观察的话以从後方接近最佳。

柯氏喙鲸的搁浅记录比其他喙鲸要来得多,在哥斯大黎加与加拉巴哥群岛曾有集体搁浅记录。

生殖

秋季似乎是生产高峰,其余几乎一无所知。

食性

一般认为柯氏喙鲸主食1,000公尺深处的枪乌贼(squid),但由其胃内容物的研究发现,鱼类似乎占相当大的比例,可能也会食用甲壳类。因为它们不具功能性牙齿,柯氏喙鲸应以抽吸的方式猎食,其他喙鲸可能也是如此。

现状

由於它们难以侦察或辨识,其数量不明。由美国西海岸的调查显示当地约有数千头栖息。和其他喙鲸比较起来,柯氏喙鲸由於分布广泛与出现率较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较大。日本曾经少量捕捉柯氏喙鲸,年获量3-35头,多半由捕贝氏喙鲸的捕鲸船捕获。其中67%为雄性,但此数据尚不足以说明实际族群的性别比例。另外它们也可能陷入深水域的流刺网而死亡。有强烈怀疑指出,它们对於特殊噪音缺乏抗性,在工业区、军事区、甚至是游戏区附近容易威胁它们的生存。

保护级别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7)——无危物种(LC)

种群变化趋势不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