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6 04:36
栉叶蒿(Neopallasia pectinata (Pall.) Poljak.)是菊科、栉叶蒿属 一(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自基部分枝或不分枝,直立,高可达40厘米,常带淡紫色,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栉齿状羽状全裂,裂片线状钻形,无毛,无柄,羽轴向基部逐渐膨大,上部和花序下的叶变短小。头状花序卵形或狭卵形,单生或数个集生于叶腋,总苞片宽卵形,无毛,草质,有宽的膜质边缘,边缘的雌性花能育,花冠狭管状,中心花两性,花冠有时带粉红色。瘦果椭圆形,深褐色,7-9月开花结果。
栉叶蒿多变异。中国西藏察雅县烟多的两张标本,可能是多年生植物,基部有多数分枝,叶仅长0.3-0.5(1)厘米,头状花序狭卵形,长0.3-0.4厘米,无梗,曾被视为不同的种。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以及青海囊谦的几张标本为明显的一年生植物。茎不分枝或基部2-3分枝;分枝直立,仅基部上升;头状花序无梗,1-数个集生于茎上部叶腋,组成紧密有叶的穗状花序;外层总苞片1-3个有时在上半部呈叶状,曾被视为另一种(Neopallasia tibetica Y. R. Ling)。栉叶蒿分布广,变异大。上述两种变异式样,显然是由于特殊的生境或居住条件的干旱所引起的生态型变异,而且在分布上并没有占据作为种所固有的特定的地理区域。因此,不应单立为独立的种。
一(或多)年生草本。茎自基部分枝或不分枝,直立,高12-40厘米,常带淡紫色,多少被稠密的白色绢毛。叶长圆状椭圆形,栉齿状羽状全裂,裂片线状钻形,单一或有1-2同形的小齿,无毛,有时具腺点,无柄,羽轴向基部逐渐膨大,下部和中部茎生叶长1.5-3厘米,宽0.5-1厘米,或更小,长0.3-0.5(1)厘米,上部和花序下的叶变短小。
头状花序无梗或几无梗,卵形或狭卵形,长3-4 (5)毫米,单生或数个集生于叶腋,多数头状花序在小枝或茎中上部排成多少紧密的穗状或狭圆锥状花序;总苞片宽卵形,无毛,草质,有宽的膜质边缘,外层稍短,有时上半部叶质化;内层较狭。边缘的雌性花3-4个,能育,花冠狭管状,全缘;中心花两性,9-16个,有4-8个着生于花托下部,能育,其余着生于花托顶部的不育,全部两性花花冠5裂,有时带粉红色。瘦果椭圆形,长1.2-1.5毫米,深褐色,具细沟纹,在花托下部排成一圈。花果期7-9月。
生长在荒漠、河谷砾石地及山坡荒地。栉叶蒿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较广,从草原至荒漠草原广有生长,尤以在后者生长较多。属温带旱生或中早生植物,比较耐旱、耐寒。除覆石特多、轻碱化土壤和盐土外,各处均可生长,尤喜生于壤质、抄壤质和紧砂质土壤上。在过度放牧地段和撂荒地上能较好地发育起来。常以不大的多度和盖度生长在猪毛蒿、冷蒿、百里香群落中,同无芒隐子草、银灰旋花、狗尾草、二裂叶委陵菜、砂蓝刺头等生长在一起,很少成为群落中的优势成分。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栉叶蒿为草场上的杂草,其生长同降雨情况有密切关系。一般春夏雨水好时,大量成群繁茂生长,可能成为局部草场的背景植物,如雨水不足,则生长稀疏矮小。它具有浅的直根系,主要分布于15-20厘米以内的土层中,侧根较发达。栉叶蒿通常4-5月开始生长,若雨水正常,7月现蕾,8月开花,8月下旬至9月结果9-10月成熟。成熟后很快干枯坚硬,但在整个冬季可在地上很好保存。
饲用:栉叶蒿幼嫩时羊少量采食,长高后因具异臭,各种家畜均不食。于枯后,马和牛稍采食,而绵羊、山羊和骆驼均乐食或喜食。在荒漠草原带,羊、牛、骆驼均乐食其鲜草。据牧民反映,家畜采食栉叶蒿后会排尿困难。从化学成分看幼嫩时它的蛋白质含量很高,随着生长迅即降低;粗灰分含量较高,其中钙多而少磷;胡萝卜素含量较丰富,比一般谷实饲料中的高数十倍。综合评价,栉叶蒿是中等或低等饲用植物。但以其冬季保存好,在冬季的饲料平衡中占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