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蓝刺头

更新时间:2024-02-21 17:23

砂蓝刺头(学名:Echinops gmelinii Turcz.)是菊科、蓝刺头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直伸,细圆锥形。茎单生,淡黄色;下部茎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上部茎叶与下部茎叶同形。全部叶质地薄,纸质,两面绿色。复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枝端。基毛白色,细毛状,边缘糙毛状。小花蓝色或白色,花冠5深裂,裂片线形,花冠管无腺点。瘦果倒圆锥形,被稠密的淡黄棕色的顺向贴伏的长直毛,遮盖冠毛。花果期6-9月。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0-90厘米。根直伸,细圆锥形。茎单生,淡黄色,自中部或基部有开展的分枝或不分枝,全部茎枝被稀疏的头状具柄的长或短腺毛,有时脱毛至无毛。下部茎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0.5-1.5厘米,基部扩大,抱茎,边缘刺齿或三角形刺齿裂或刺状缘毛;中上部茎叶与下部茎叶同形,但渐小。全部叶质地薄,纸质,两面绿色,被稀疏蛛丝状毛及头状具柄的腺点,或上面的蛛丝毛稍多。

复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或枝端,直径2-3厘米。头状花序长1.2-1.4厘米。基毛白色,不等长,长1厘米,约近总苞长度之半,细毛状,边缘糙毛状,非扁毛状,上部亦不增宽。全部苞片16-20个;外层苞片线状倒披针形,上部扩大,浅褐色,上部外面被稠密的短糙毛,边缘短缘毛,缘毛细密羽毛状,顶端刺芒状长渐尖,爪部基部有长蛛丝状毛,中部有长达5毫米的长缘毛,缘毛上部稍扁平扩大;中层苞片倒披针形,长1.3厘米,上部外面被短糙毛,下部外面被长蛛丝状毛,自中部以上边缘短缘毛,缘毛扁毛状,边缘糙毛状或细密羽毛状,自最宽处向上渐尖成刺芒状长渐尖;内层苞片长椭圆形,比中层苞片稍短,顶端芒刺裂,但中间的芒刺裂较长,外面被较多的长蛛丝状毛。小花蓝色或白色,花冠5深裂,裂片线形,花冠管无腺点。瘦果倒圆锥形,长约5毫米,被稠密的淡黄棕色的顺向贴伏的长直毛,遮盖冠毛。冠毛量杯状,长1毫米;冠毛膜片线形,边缘稀疏糙毛状,仅基部结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80-3120米的山坡砾石地、荒漠草原、黄土丘陵或河滩沙地。

砂蓝刺头为喜砂的旱生植物,散生于荒漠化草原区和干草原区乃至荒漠区的沙砾质或沙质平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流动沙丘边缘,见于多种植物群落,如建群种分别为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小针茅(Stipa spp.)、毛刺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塔落岩黄芪(Hedysarum laeve)、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等群落中,但它本身数量很少,从不在群落中占优势,其群聚度总是属于“单生(solitary)”级。它较喜温暖,常见于中温带和暖温带草地,而在年平均温度在0℃左右的温凉地区出现较少。它还喜光,在植被覆盖度高的群落中难于生存。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准噶尔盆地及塔里木盆地);哈萨克斯坦、蒙古、图瓦卢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花果期6-9月。一般于5月份即开始萌发,6-7月孕蕾和开花,花期可延续至9月,8-9月结果,进入10月后开始干枯。

主要价值

砂蓝刺头青鲜时,其花序、叶及嫩茎为骆驼、驴和马喜食,牛、羊也可采食其叶、花序和果实;干枯后适口性降低,为骆驼所乐食。砂蓝刺头花期蛋白质含量中等,到盛花期含量偏低,而纤维素和灰分含量均较高,胡萝卜素的含量也较高。砂蓝刺头属于中等饲用植物。

砂蓝刺头根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痈肿、通乳等功效。中国陕北、新疆等地区作“祁州漏芦”入药。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