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语法

更新时间:2023-06-02 14:50

格语法(case grammar),语法关系理论。

来源

结构主义语言学,特别是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一个分支的美国描写语言学,完全抛开意义,其结果把语言学引进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这就给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乔姆斯基在1957年出版的第一本书《句法结构》中提出了三大规则: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语素音位规则。其短语结构规则(S → NP + VP;V + NP)的目标是生成所有的句子。结果,生成所有句子的目标虽然达到了,但是在生成正确句子(“约翰喝酒”)的同时,也生成出错误的句子(“酒喝约翰”)。这说明动词和名词之间要有一种语义限制。为了避免错句的产生,就应该对规则进行一些词汇、语义方面的限制。如 drink(喝):其前面的名词一般是人,至少是有生命的;其后面的名词是液体甚至是饮料。

乔姆斯基针对他第一本书存在的问题,于1965年出版了第二本书《语法理论的各方面》(The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Yourself),主要是对第一本书的规则加以语义限制。乔姆斯基的第一本书《句法结构》对待语义的态度与结构主义差不多,都认为语义不应当包括在语法里头,从第二本书开始却把语义包括在内了,这是转换生成语法的一个质变。但第二本书出版后不到一年又发现有新的问题。首先起来反对的是乔姆斯基的学生菲尔墨,他认为用各类格框架分析句法结构要比乔姆斯基的转换规则方便精密得多。

为了从语义的角度弥补转换生成语法的不足,菲尔墨1966年发表了《关于现代的格理论》(Toward a Modern Theory of Case),1968年发表了《格辨》(The Case for Case ),1971年发表了《格语法的某些问题》(Some Problem for Case Grammar),1977年发表了《再论格辨》(The Case for Case Reopened)。其中的《格辨》是代表性论文,已有中译本(胡明扬译),刊载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语言学译丛》第二辑。

菲尔墨以上这些系列论文形成了一个语法学派,即所谓格语法,它实际上是转换生成语法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

含义

在传统语法中,“格”是指某些屈折语法中用于表示词间语法关系的名词和代词的形态变化,这种格必定有显性的形态标记,即以表层的词形变化为依据。如德语的四格。在汉语中,名词和代词没有形态变化,所以没有格。

传统语言学中的格只是表层格,其形式标志是词尾变化或者词干音变,这是某些黏着语屈折语的特有现象。格语法中的“格”是“深层格”,它是句子中体词(名词,代词等)和谓词(动词,形容词等)之间的及物性关系(transitivity),这些关系是语义关系,它是一切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格是在底层结构中依据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来确定的,这种关系一经确定就固定不变,不管它们经过什么转换操作,在表层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与动词形成什么语法关系,底层上的格与任何具体语言中的表层结构上的语法概念没有对应关系。

组成

格语法有三部分组成:基本规则,词汇部分和转换部分。

基本规则

最基本的有三条规则:

(1)S->M+P

(2)P->V+C1+C2+……+Cn

(3)C->K+NP

格标

底层格的概念相当于人类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所作出的判断。

菲尔墨在1996年认为命题中需用的格包括6种:

(1)施事格,(2)工具格,(3)承受格,(4)使成格,(5)方位格,(6)客体格。

后来,他在语言分析时又加了一些格:

(7)受益格,(8)源点格,(9)终点格,(10)伴随格。

词汇部分

词库

词库是语言中词汇的集合。在词库中除了要标明每一个词条在句法、语义和语音方面的特征外,还需标明它们的底层格的特征。

词汇插入

格语法中词汇插入问题主要是名词和动词的选择问题。对于名词来说,把词库中每一个名词的特征与格范畴联系起来。

转换部分

格的转换部分操作与转换生成语法大同小异,大致采用移动、删除、插入、复写等方法。

菲尔墨主要研究了有关格的形式和主语确定的转换规则。他认为深层格所体现的语义关系是一个固定而统一的概念,而在表层结构中的表现形式则因语言而异。有些语言主要通过介词来表现,有些语言用屈折变化和词汇变化来表现,有些语言则主要采用次序来表现,有个语言综合采用上述各种形式。

进行语言分析

格框架约束分析技术

分析结果可以使用“格框架”来表示

在格框架中,不仅可以有语法信息,而且还有许多语义信息,语言信息是整个格框架的最基本的部分。一个格框架可由一个主要概念和一组辅助概念组成,这些辅助概念以一种适当定义的方式同主要概念相联系。在实际使用中,主要概念可以理解为动词,辅助概念理解为施事格,受事格,处所格,工具格,工具格等语义深层格。

使用格语法进行语义分析的内容

把格框架中的格映射到输入句中找到的短语上。

分析基础

词典中要记录动词的格框架和名词的语义信息。

分析步骤

(1)判断待分析词序列中主要动词,如果判断出,则在动词词典中找出该词的格框架。否则,对于待分析的词序列,查找带有格框架的动词词典。

(2)识别必备格

(3)按照与(2)相似的方法识别可选格

(4)根据句子中出现的标志判断句子的情态Modal

如果处理完(2)、(3)和(4)后,分析词序列中还有未识别的成分,则或者分析出错,或者待分析的词序列不合法,或者动词的格框架,名词的语义信息不正确。如果分析成功,则得到待分析的词序列的格框架。

描写局限性

汉语的一些流水句、无动句。连动、紧缩、动补、省略等结构,无法或不必用一个动词统率一个句子的模式来描述。其中连动句和兼语句尤为突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