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更新时间:2024-01-06 16:2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之功效。主治心阳不足证,烦躁不安,心悸,或失眠,心胸憋闷,畏寒肢冷,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别名

桂枝龙骨牡蛎汤(《内台方议》卷一)、桂甘龙骨牡蛎汤(《医学入门》卷四)

歌诀

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不振补心方。心悸不安动忧甚,形寒面白保安康。

组成

桂枝(去皮)一两(3g)、甘草(炙)二两(6g)、牡蛎(熬)二两(6g)、龙骨二两(6g)。

用法

以水五升(1000ml),煮取二升半(500ml),去滓,温服八合(160ml),一日三次。

功用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主治

心阳不足证,烦躁不安,心悸,或失眠,心胸憋闷,畏寒肢冷,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方义

方以桂枝辛甘而温,既温振心阳,为温心通阳之要药,又温通血脉以畅血行,为君药。臣以甘草,一则补心气,合桂枝辛甘化阳,温补并行,是温补心阳基本结构;二则健脾气,资中焦,使气血生化有源。龙骨、牡蛎重镇潜敛,安神定悸,令神志安静而烦躁庶几可解,为佐药。四药合力,阳气得复,心神得安,血行得畅,则诸症悉除。

配伍特点

方用桂枝扶助心阳。炙甘草补虚益气,配以牡蛎、龙骨重镇安神;全方复阳安神,培本固脱,为其配伍特点。

运用

本方是治疗心阳不足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烦躁,或失眠心悸、短气自汗、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以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之烦躁心悸等证属于心阳不足,心神浮越而致者。。

加减化裁

畏寒肢冷重者,加附子以增温阳之功;神疲短气明显者,加人参以助补气之力;失眠重者,加五味子、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心前区疼痛甚者,加川芎、丹参活血止痛。

使用注意

本方用量适宜心阳虚烦躁证轻者,若病重者,用量当酌情增3-5倍。应用本方时,还当注意用量的调配,切不可盲目改变方中药物用量调配。

心阴虚烦躁证禁用

附注

附方珍珠母丸

组成:真珠母(研如粉同碾)三分(20g),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后称)、熟干地黄(酒浸,九蒸九曝,焙干)各一两半(各20g),人参(去芦)、酸枣仁(微炒,去皮,研)、柏子仁(研)各一两(15g),犀角(水牛角代,镑为细末)、茯神(去木)、沉香、龙齿各半两(10g)

功用: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滋阴养血

主治: 心肝阳亢,阴血不足之不寐。入夜少寐,时而惊悸,头目眩晕舌红,脉细弦。

出处: 《普济本事方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本方与珍珠母丸均具有镇心安神的作用,治疗心神不宁之证。但珍珠母丸以镇心平肝药配伍养血滋阴药组成,适宜于心肝阳亢,阴血不足而致神志失宁,以惊悸失眠伴有头目眩晕,舌红,脉细弦为特征。本方以重镇安神药配伍温补心阳药组成,适宜于心阳不足,神失温养而致神志失宁,以烦躁心悸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脉沉细为特征。

重要文献摘要

伤寒论》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解伤寒论》: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也,以发散经中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伤寒贯珠集》:桂枝、甘草,以复心阳之气;牡蛎、龙骨,以安烦乱之神。③《古方选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其义取重于龙、牡之固涩。仍标之曰桂、甘者,盖阴钝之药,不佐阳药不灵。故龙骨、牡蛎之纯阴,必须籍桂枝、甘草之清阳,然后能飞引入经,收敛浮越之火、镇固亡阳之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