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7 10:03
桃川仙隐是桃源八景之首,专指桃花源胜景。 白马雪涛景观位于沅江内,距桃花源后门洞不远。此景观是指江岸水流湍急处,仿佛可视见一匹骏马在江水中腾飞,荡起冲天浪涛。据传、此景观之得名又与后唐武陵太守梁嵩有关,是梁嵩跨下白马渡江及沉江的地方。 浔阳古寺始建年代不详,但据考证至少早于宋代。到此景点,可叹缅历史的沧桑与兴衰。 梅溪烟雨是桃源八景之一,在梅溪汇入沅江处。此景观指每当烟雨迷蒙的时候,汩汩流淌的梅溪与其上空烟雨相偕构成一幅美妙溟蒙的景像。 菉萝清画景观位于菉萝峰的岩壁上。此景观指菉萝峰岩壁上岩纹成画,在有雨的时候
,画像却仿佛处在阳光照耀下。这个景观的命名又与神话传说有关,把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融汇其中。 楚山春晓景观位于菉萝峰东1公里处。此景观指在春季之初,楚山花草先于别处萌发所形成的景色。 漳江夜月景观位于漳江汇入沅江处。此景观指立于漳江阁上可眺望远近山光水色,每逢晴朗月夜,均可见江底有美妙皎洁月影。 潼舫夜渡景观位于桃源县东北延溪口处的潼舫洲。潼航洲状若一艘渡船,立于洲上观黄昏日落之景,仿如在夕阳的金辉中缓缓航行。
潼舫洲位于桃源县城东北靠近延溪口的地方,居沅水之中,洲面不大,四周环水,就象一叶小舟隐现于滔滔的碧波之间。夕阳西下,阳光照到洲上,洲头洲尾霞光成道,金碧辉煌,就象那里埋藏有许许多多的黄金,潼舫晚渡便成为桃源八景之一。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致?这里面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传说桃花源里桃子成熟的季节,一天中午,有两个小孩拿着个桃子正在桃树下面玩耍,这时来了个收山货的老头,一见孩子手里的这颗桃子,心里一愣,放下担子,走过来就要买孩子手中的这颗红桃。孩子不肯卖,老头又装饿又装穷地骗得了这个桃子。
这老头其实不是穷人,他是黄沙村的一个大财主,爱财如命,尖刻异常,他跟老婆子商量,一心要收集人间的宝贝为己有,于是,就装成个收山货的出了门。老头访珍觅宝,东跑西颠,这次又路过桃花源,恰恰看见了孩子手中这颗桃子。老头认识这是蟠桃,知道这个蟠桃是无价之宝。他骗得了这个蟠桃很快离开了桃花源,急急忙忙往对河桃源县城赶。要钱的渡口他不过,好容易才找到河岸边停的一只空渡船,渡船上写着两个字:潼舫。老头长长吁了口气,高高兴兴跳上船,放下担子,摇起了桨。这财主从来没有划过船,划着划着,船随波涌,一个劲儿打圈圈,好容易才划到河中间。
这时候,太阳已经挨山了,老头饥饿难忍,心想有顿饭吃多好呀!刚刚这样想,筐子里那颗蟠桃就滴溜溜转起来,忽然一桌饭菜出现于面前,酒味浓烈,鱼肉飘香。老头又惊又喜,狼吞虎咽地吃罢了饭,抹沫嘴,心又想,能有个床铺躺一躺该多舒服!筐子里那颗桃子又滴溜溜转起来,眨眼间,果然一张床铺出现于面前。老头上了床,舒舒服服地躺下去,又小心翼翼地把蟠桃捧在手中,望着望着,禁不住财心大发:你如果真是个宝贝,今后我什么都不用愁了,要是你能给我一船金子,我就要发大财了。他想到这里,船上果然出现了金子,老头喜得眉开眼笑。金子逐渐增多,压得渡船在慢慢下沉,老头不禁吓得惊叫起来,可是没有谁来搭救,唯有这颗蟠桃在船上不停在转着圈子,又蹦又跳,发出阵阵笑声。就在这笑声中,渡船一直沉到了水底。
为此,宋代高士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日落山前水涨时,有人拍手笑嘻嘻。
蒿师只管需把手,载过神仙不自知。
诗人用这四句话很巧妙地概括这个故事。蟠桃是宝贝,但又不能不说是神仙的化身,要不,为什么会嘻嘻发笑呢?它笑财主贪得无厌,它笑财主刻薄狠毒。财主呢,竟被钱财迷住了双眼,“载过神仙不自知”,而终于得到了应得的下场。
如今,夕阳西下的时候乘舟横渡沅水,接近潼舫洲,确实可以听到一阵阵嘻嘻的笑声,这是碧波轻柔地拍击着洲岸所发出来的絮语;也确实可以看到那满洲的“黄金”闪出的夺目光彩。这是夕阳照在对面崖壁上的反射光和照进水里的折射光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绚烂的景象。
漳江从东北方向绕过桃源县城,汩汩滔滔地汇入沅水。就在漳江与沅水的汇合处,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建筑,这就是漳江阁。
阁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桃源县志.营建志.城池》载:阁“在县东,久废,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县令于文灿复建。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圮,知县屈宜申重建,后又圮。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知县王述周复建,十七年(公元1812年),知县李英竣修。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知县余坚重修。”阁分三层,为六方形砖木结构建筑。外围用青砖砌墙,粉刷成赭红色,三层檐一般齐,滴水均下落至地。每层的各个檐角皆悬有小铜钟一个,墙内三层木阁楼,可沿扶梯而上。第一层南北相对开门,无窗;第二层在墙壁上凿有四个圆形窗口,内供奉一些小佛像;第三层内有“纯阳卧宫”塑像,吕洞宾左肩挎剑,右手撑头侧卧,若有所思,神态如生。漳江阁三面环街,三面临江,倒影映进碧波荡漾的沅水,巍巍的,颤颤的,倾注了一江柔情。登阁远眺,沅水两岸的山色水影尽收眼底,加上轻轻拂来的清风,明丽的艳阳,叫人十分快慰。
澄波千顷绝尘埃,唱晚渔舟收钓回。
素魄莫愁天上尽,清辉还自水中来。
这是明人罗天纯吟漳江阁的诗句。诗写得很美,漳江阁的景色更美,游览漳江阁最好在晚上,当一轮玉磐似的明月冉冉升起,漳江阁随即宠罩在银白的波涛中。如果这时乘舟靠近漳江阁,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江水中那轮明月深深地嵌进阁窗的倒影里,从月升到月落,无论天上的明月在什么位置,水中的那轮明月始终一动也不动,就像是一位美丽多姿的少女紧紧地投入情人的怀抱,眷恋着不肯离去,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静谧。江水抖抖的,那从水中明月出来的光辉,也是抖抖的,真是“清辉还自水中来”啊!就这样一直延续到晨光曦微,水中这位妙龄的明月少女,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情人。等到第二天皓月初升,她们又迫不及待地紧紧搂抱在一起了。
奇怪吗?也的确奇怪;壮观吗?也的确壮观。那明月当空的夜晚,不知有多少情人泊舟阁下......造阁的时候,出动了木匠、岩匠、雕匠多人,这些匠人全归一个掌墨师傅统管。掌墨师傅技艺高超,要出一丈长的木料,他随笔一划,绝不会只有九尺九寸九;要做五分大的杠头,他瞄瞄眼,墨笔一落,也绝不会只有四分九厘九。匠人们对他真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口口声声称他为神师傅,掌墨师傅从此趾高气扬,什么人也不放在眼里。有人对他稍有议论,掌墨师傅不是吹胡子,就是瞪眼睛。
有一天,这位掌墨神师傅正蹲在地上监督着匠人们做工夫,突然从城里来了一位身材矮小的汉子,口口声声要拜掌墨的为师傅,这位掌墨的神师傅眯着眼看了看他,见他这般模样,不觉暗自好笑:当个徒弟都不合格,还想做木匠?于是大声呵斥他,要赶他走。这位汉子怎么也不走,死乞白赖地硬要找点事情做。掌墨师傅万般无奈,只好吩咐他去砍针闩。这针闩是柱头和横枋结合处横插进去的一根销子,是用来固定杠头的,因此,砍大砍小多一根少一根都没有多大关系。
这位徒弟接受了砍针闩的任务以后,从地上捡起一根木头摆在木马上,整天不停地用墨门在头上弹着墨线。一直到动工立屋的这一天,也没有他砍出一根针闩。掌墨师傅看了非常生气,决心要狠狠整治这位傻里傻气的徒弟。
立屋的这一天,掌墨师傅亲自出马。他立起了柱头,又敲进了横枋的木杠,在梯子上连叫三声“针闩”,但下面无人应声。他低头一看,这位徒弟早已无影无踪了,唯剩下摆在木马上的那根弹得尽是墨线的木头。掌墨师傅气愤已极,从梯子上“嗖嗖”地下来,对准那弹满墨线的木头狠狠地踢了一脚。想不到木头滚到地上,哗啦一声,便成了无数个一般大小的木针闩。掌墨师傅这才如梦初醒,慌了手脚;才知道这位汉子并非凡人,定是鲁班转世。于是,他急忙燃起香蜡,带领所有的匠人叩拜鲁班。
再说这漳江阁已立完最后一层,刨锯成形的木材也都用完了,但地上还剩下一根木针闩。掌墨师傅这时真不敢怠慢了,急忙下令叫匠人在立起来的阁楼上去寻找,看有没有忘了插针闩的杠头。找来找去,终于找着了,原来在临江的柱头上,那杠与横枋的结合处忘了刻针闩眼。掌墨师傅没有刻这个针闩眼的墨,匠人当然不能打眼;没有针闩眼,针闩也就无从插入。这自然是掌声墨师傅自己的过失,他再不好去呵斥别人。掌墨师傅只得找来一只竹筐,用绳子拴住,叫匠人把筐悬到半空,自己坐在竹筐里,挨着柱头打针闩眼。他从太阳出打到太阳落,掌墨师傅也不敢下来,刚想喊匠人点一盏灯,这时只见一点灯光从天空飘飘地落下来,飘到漳江阁,马上变成了一盏圆灯笼挂在窗子上。
这个针闩眼,掌墨师傅一直打了七天七夜,七天七夜他不敢合一下眼。一直到这个针闩眼打成了,插进了这根针闩,掌墨师傅才叫匠人们放下竹筐。等到他落了地,抬头一看,发现那盏圆灯笼还挂在阁窗上,再也不敢上去取。所以,那盏圆灯笼就一直留在那里。这就是人们在江水的倒影中看到的那一轮明月。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其实,嵌在窗子里的这轮明月也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因为阁为六方形,三面临水,无论明月行至苍穹的哪一个位置,总有一个清明的影子留在阁窗里,只不过方位不同罢了。加上这临水的三面,面面相同,所以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象是从一面看到的一样。这中间倾注了建筑者们多少苦心啊!
从此,这里就成了桃源八景之一。
县东南四里,此山狭而卑、园如弹丸。气暧春早、花木先发,鸡亦先鸣。
楚山重叠画难成,花树当春树树荣。
百舌间关残月白,锦屏高展曙光生。
这是古人留下的一首描写桃源八景之一楚山春晓的诗句。读着这首诗,我们眼前仿佛铺开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万木争春,树树繁荣,当残月刚落,曙光初生的时候,楚山就象高展的锦屏出现于我们面前,使人们不得不喟然长叹:楚山真美呵!
楚山,山并不大,但以“当春花木先发,鸡鸣先村市”而闻名。当严冬还没有过去,周围的山峦平地还是万木萧条的时候,楚山就已是翠绿葱茏、生机盎然了。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知道春姑又来了,她又在怀念楚哥哩。
春姑在天空翩翩飞翔,用那灵巧的手指摸摸山,触触树,于是山青了,草绿了,树发芽了,鲜花开放了,蚯蚓出洞了,小鸟也在天空欢乐地鸣啭。歇息了一冬的农夫也都争着下地,翻耕、播种,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去培育给人们带来生存希望的五谷。其实,何止在寒冬将尽时春姑才飞腾于人间呢?还在坚冰覆盖着大地的时候,春姑就以自己顽强的生命与严寒作着殊死的搏斗,那在风雪中怒放的腊梅,就是她预报着春天的信息。人们怀念着春天,想念着春姑。
可这一年,已经立春好久了。春姑还没回来,雪花还在一个劲地下,北风还在一个劲地吹,千里冰封,万山奇寒,,农夫们心里十分焦急:这样下去,怎么办?总不能破冰播种吧!要是错过了季节,这一年怎么会有收成,这样的日了又怎么熬到尽头?他们派人四处去打听消息,情况终于弄清了:原来是冰龙太子向春姑求婚,春姑不答应,被冰龙太子锁在遥远的南边山洞里,再也不能出来,从此以后,到处这是这凌冰冰的世界。
这一下,真急坏了楚山一带的老百姓,他们一个个忧心如焚,坐立不安。村子里有一个楚哥,他立志要把春姑接回来,给大家带来福音,播下吉祥。楚哥要去接春姑,村里人自然喜欢,大家都感激地望着他,可是看着又犯愁了:这楚哥虽说是个相貌堂堂的后生,有高大的身材和千钧的气力,但怎能斗得赢冰龙太子呢?这冰龙太子暴逆姿睢,它张开血盆大口,千山万壑马上笼罩着一股瘴气。大家深知冰龙太子的厉害,都纷纷帮着楚哥想辨法,出主意。他们合在一起商量,给他凑足了三九二十七天的干粮,三九二十七斤烧酒,三九二十七双竹根草鞋。意思很清楚,希望楚哥如何在三九二十七天之内把春姑接回来。季节本来就迟了,若是再迟延,老百姓就别想活命了。
楚哥肩负着乡亲们的重托上路了。外面奇寒,平地溜滑,他拿出竹根鞋穿上,再滑也不怕了。接着又是一阵猛跑,身上热了。本来,乡亲们给他准备的三九二十七斤烧酒,是给他路上喝的,用以抵御严寒,但他考虑到后面的路程还长,一滴也舍不得喝。
就这样,楚哥逢山爬山,遇河过河,手指冻肿了,脚板冻裂了,滴滴鲜血在地上,留下两行鲜红的印迹,但他矢志不移,仍旧不停地往前赶着路。
一转眼,二十天过去了,兜里仅剩下七天的干粮。这一天,又有一座高山档在他的面前,楚哥好不容易才爬上山顶,越往下滑越感到寒冷,滑着滑着他犯了疑:怎么山下比山顶还要冷呢?刚滑到山脚,楚哥听到一阵淫荡的哈哈声和悲忧的哭泣声。他寻声找去,,找到一个洞口,有声音从里面传出来:“春姑,你不答应和我成亲,我就冰封三年六个月!”如今都已错过季节了,再冰封三年六个月,老百姓还想活命吗?显然,这是冰龙太子盘踞的山洞了,春姑被锁在这里了。
楚哥本想一头闯进去,刚抬脚又有些为难。论自己的力气,怎么斗得赢冰龙太子?斗不过冰龙太子就接不回春姑,自己为众捐躯且不说,接不回春姑,村里百姓就要长期活受折磨!想到这里,楚哥反而冷静了,他摇摇背在背上的三九二十七斤烧酒,忽然来了主意。于是,他理理衣裳,抹抹汗水,大摇大摆地走进去,一见冰龙太子,便满面春风地给他贺喜。
再说冰龙太子把春姑关在洞里足足一个月,每天硬逼强求,无奈春姑死活不答应。冰龙太子恼羞成怒,正要找个证人急于完婚,恰恰有人出现于面前,而且进洞就直喊“恭喜”,不禁满心喜悦。楚哥见冰龙太子这副模样,又从背上取下装满烧酒的竹筒,满满斟了一碗递过去。冰龙太子见到喜酒,更是心花怒放,接过来一口喝下。这样喝了又斟,斟了又喝,冰龙太子一口气喝下了这二十七斤烈酒,酒性发作,当即醉死在地。
冰龙太子一醉死,楚哥马上双膝跪在春姑面前详述其情。春姑听了楚哥的述说,又想到自己的职责,感动得热泪双流,随着楚哥出了山洞。春姑在山洞里被关押的时日又久,身体虚脱,力不能支,楚哥又把春姑背起来,拚命地跑。一路上,春姑用嘴吹了吹,春风便轻轻地刮了起来,雪消了,冰化了;春姑又用手凌空摸了摸,太阳便暖洋洋的了,万山飞翠,层林尽绿。经受了几个月冰封雪里的老百姓见到这姗姗来迟的春天,都欢呼雀跃,背着犁耙,赶着耕牛,纷纷下了地,村前村后,一片欢乐景象。
楚哥去时走得苦,来时跑得急,身体累垮了,乡亲们跑来感谢他,他躺在椅子上一句话也回答不出,仔细一看,已长辞人世了。全村人嚎啕大哭,披麻戴孝,把楚哥葬于村旁,堆了一座高高的土坟,就象一座小山。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坟叫做楚山。
一路上,春姑深深被楚哥的精神所感动,楚哥死后,她跪在坟边哭了好些天。自这以后,春姑每年总是最先到楚山来看望楚哥,她一看,这里的草木就发芽了,鸡先叫了,鸟先鸣了,桃树开花了。春姑一来总要哭上好些天,泪水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把堰装满了,碧波荡漾;把河装满了,流水喧哗。楚山也便因此而闻名了。
你想目睹这一奇景么?最好在冬末春初来此。在绿萝峰弃船上岸,朝东行至二里许,万山萧条、寒云暮暮之中,面前出现的那座春意盎然,鲜翠欲滴的山岗就是了。
浔阳古寺立于与县城隔河相对的沅水右岸的浔阳坪,为桃源八景之一。地名何谓“浔阳”?没有人去作具体的考察与研究,但据推测,此地与桃花源同时得名。陶渊明根据乌头村风光的特点写成了《桃花源记》,从此,乌头村便更名为桃花源。陶渊明为浔阳柴桑人,人们为了纪念他,到处找他的“故土”,终于在沅水右岸找到了一片膏腴的土地,于是,便把这里命名为“浔阳”了。即然此地为“浔阳”,那么靠山边的那绿桑扶疏的村庄,就应该是柴桑的上里,或古田舍,或南村,因为陶渊明住宅有三处:一为上京(里)闲居,一为园居(古田舍),一为南里(南村)。上京闲居,东窗,窗外有林园,称东园,园内有孤楹,有菊,有东篱。园里的房屋十分狭小,不能与上京闲居的园田居相比。据考证,陶渊明42岁以前在上京闲居,42岁归园田居,48岁移居南裹,50岁时又还居上京闲居直至终老。看来,应该把靠山边那绿桑扶疏的村庄叫做上里才更为合适一些,那么,村庄里那柳枝披垂的房宅就应是上京闲居了。
可惜此地除留下“浔阳”的地名以外,再没有上里或上京闲居的任何记载,唯有浔阳古寺留芳史册。
当阳古寺具体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它系一建筑群,厅堂三进厢房毗连。宋代高士曾为此写诗云:
浔阳古寺久荒凉,倒柱颓梁卧夕阳。
一盏佛灯犹未减,齐天云淡月华光。
诗人所记载的这座浔阳古寺已是“久荒凉”了,可见它的建筑年代还要比宋更远一些,为唐代,或是唐代以前。浔阳古寺虽已荒废,如血的夕阳里静卧着那些倒柱颓梁,但诗人依旧来到这里游览。他的游兴并没有因寺的倒塌而低落,相反,他看出了这里的另一种风味,就地这野蒿丛生之中,那一盏佛灯似乎还在那里亮着哩。它的光亮照耀着漠漠旷野,就象雨过天晴从云层里洒浇出来的月光一样,使这里的一切都依稀可辨。
浔阳古寺就静静地躺在蒿草之间,任江水日夜不息地流淌,任岁月不断地更换寒暑,一直到清代才得以修复,据《桃源县志.营建志》载:“寺久废,每烟雨薄暮,竟犹闻钟声,这颇给人以一种奇特的感觉。明代阙文曾为此写诗一首,题为《浔阳闻钟》:
鹿死灰寒鼎再?兴亡独卧此长年。
纵横铁马金戈世,不改清音落鹤田。
好一个“不改清音落鹤田”!读到此句,谁的耳边不象闻到了那清扬悠远的钟声呢?心情定会被这钟声所激动,思绪也就久久萦绕在这袅袅的余音里。这与“一盏佛灯犹未减”有异曲同工之妙。阙文也定是烟雨薄暮之时在废寺旁来“闻钟”的,因为此句中有“不改”二字。若真是那铜钟发出来的悦耳之声,何必有此二字?可见他也是“犹闻钟声”了。
无论高士笔下的佛灯也好,阙文笔下的钟声也好,都不免带有几分浪漫色彩。与阙文同代的李辂,就曾不带任何华丽色彩去写浔阳古寺倒塌后的真实情景:
僧家遥住翠微间,世代纷更景迹闲。
倒柱荒凉空岁月,斜侵风雨藓苔斑。
浔阳古寺自清乾隆年间复建以后,曾一度十分兴盛,寺内有石雕佛像数十尊,早晚钟声悠扬,远传四方。据《桃源县志.营建志》载:“寺中有井,井中有龙泉剑光,常夜出如星如月,上逼云霄”,这真是浔阳古寺里的一奇!看到那井中射出一道刺眼的剑光,如同一道凝固的闪电,这时谁能不为之惊异!
古寺自复建后经历了一百余年,1974年又被全部拆除。来此游览,虽不能一睹古寺盛景,但人们可以从留在两根石柱上的对联去欣赏它的壮观:“灯落云霄璃色焕;钟鸣烟雨偈音长。”对联的作者巧妙地把古人提到的“佛灯”和“钟声”糅合在一起,浓缩成这十四字,同时还融进一种新的成份,这就是钟鸣烟雨之中和尚念经时所发出的时高时低、跌宕有致的唱和之音。
当人们沿着楚山凭吊,缅怀楚哥的业绩,有感于春姑的忠诚之后,再顺公路南行两公里,左侧,可见一条潺潺的小溪,这就是梅溪。每当烟雨蒙蒙的时候,梅溪上空便缭绕着一层淡淡的云雾,云雾中露出一朵朵怒放的雪白的梅花。这种奇景,曾深深地吸引唐代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他写诗赞道:
摩娑睡眼望山坳,非雾非烟景四郊。
一幅生绡不收拾,被风展却挂林梢。
这一非雾非烟,在山坳里舒卷、蒸腾的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一幅生绡。诗人的比喻是多么形象、精当!是呀,这是谁的一幅生绡不去收拾呢?竟被风卷了去挂在树林里,使这里的山川、树木、屋宇都罩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面纱!可惜他漏掉了最重要的一笔,即是那“非雾非烟”之中怒放的梅花。
梅花为什么会开放在云雾里?要了解其源流,必须先从彭七郎说起。
彭七郎是桃源城附近的一位猎人。有一天,他到山上去打猎,忽然听到一阵阵“救命”声,声音紧急凄惨。彭七郎心里一惊,寻声追去,发现前面不远的地方,一只老虎正追赶一只梅花鹿。彭七郎弯弓搭箭,对准老虎射去,老虎中了箭,一声大吼,转身扑向彭七郎。彭七郎接连又是两箭,老虎才长啸一声丧了命。彭七郎再去寻找那只梅花鹿,发现它正躺在树荫下阵阵颤栗,嘴里发出时断时续的痛苦的呻吟。不一会,梅花鹿生下一个鲜红的血球。血球落地,“叭”地一声炸开,立即长出一株梅树。这梅树枝繁叶茂,开满了玉一样的素净的花朵,冷香阵阵扑鼻。梅花鹿感谢地看着彭七郎,噙着眼泪对他说:“七郎,你救了我们母子,是我们的救命恩人,这株梅树就送给你吧。”
彭七郎告别了梅花鹿,把这株梅树栽在自己屋前,又特地开挖了一条小河,把沅水引到屋前来浇灌。梅树沾了土,枝条长得更加粗壮,得了小河的水,花儿开得更加鲜艳。
彭七郎是受苦人,先前,饭吃不上口,衣穿不上身;自从屋前栽了那株梅树以后,他每天早上一开门,望见这株树,肚里就饱,浑身也有了力气;每次打猎归来,望见这株树,一天的疲劳都消失得干干净净。左邻右舍、七村八落的穷人,听彭七郎说起这事,也都这么仿效,果真也一样灵验。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知怎么就一下传到县太爷的耳里。县太爷听说彭七郎得了这么一株梅树,马上带领衙役来挖。
这一天,下着蒙蒙细雨。梅树被县太爷挖了出来。正要抬着往回走,却见梅树轻轻地飘起,一直飘进了这条小溪上空的白云里。
县太爷没有抬走这株梅树,事隔多年,每逢下雨的日子,人们却看见它依旧立在溪头的白云里,满树白花怒放,还可以隐隐闻到从云层里飘下来的梅花冷香。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条小溪叫做梅溪。因为它专为浇灌这株梅树而开挖的。梅溪烟雨自然成了桃源的八景之一。
桃源县城对面有一座陡峭的山峰,名叫绿萝峰。绿萝峰的岩壁上,有一幅桃花源全景图,图为白色线条组成,衬以黑色的岩石,蔚为奇观。细雨溟蒙的日子,这里似有阳光照耀,这幅图也愈显得清晰,那亭台楼阁、竹树古洞,也为之增加无限的生气。《桃源县志.疆域志.川附八景》载:绿萝峰:”峭岩削立,肯书理,雨时常有晴色”,故名绿萝晴画。无论是泛舟游览的旅客,还是乘轮船匆匆而过的人们,无不对他久久地注目。是呀,图无雕?的迹象,也无勾画的墨痕,它是怎么构成的呢?这在人们心中不能不说是一个谜。
要想解开这个迷,请先听一段故事吧。
古时候,绿萝峰下有一个绿萝村,绿萝村,里住着一位樵夫。他妻子是个非常厉害的女人,饭不让丈夫吃饱,衣不让丈夫穿暖,硬要丈夫每天砍五担柴,一担柴要卖50文钱,一天没有250文钱交到她手里,丈夫不是挨骂就是吃不上饭。樵夫呢,为人老实善良,看见有的老婆婆家没有柴烧了,他就气也不歇,多砍一担给人家送去。
这一天,樵夫的生意不好,只卖四担柴,早就散市了。樵夫挑着这担剩下的柴,提心吊胆地往家里走。走到家门口,不敢进屋,数着口袋里200文钱,躲在屋檐下拭眼泪。忽然,有人在他肩上轻轻地拍了一掌,问他哭什么。樵夫惊而回首,只见站在面前是一位陌生的和尚,当然不好吭声。和尚一再追问,樵夫才把原委告诉他。和尚听了,买下了这担柴,摸出50文钱送给樵夫,一转身,却不言不语地径直走了。樵夫收了钱,见和尚柴也不要转身走了,只好挑着柴拚命赶上去。赶着赶着,看看天快黑了,周围也没有人家,樵夫着了急。。这时候,和尚突然回转身来,似乎才发现樵夫似的,抱歉地说:“哎呀,真的,我忘了这担柴了。人人都说你这樵夫的心肠好,果真不假。”樵夫不要和尚夸奖,只问离他家还有多远。和尚告诉他:可远着哩,不如今晚就返回你家歇一宿,天亮再启程。樵夫虽然作不了主,但认为和尚说的有理,便随口答应了。
这一夜,和尚就住在樵夫家里。妻子看见丈夫引来了这么个和尚,满肚子不悦。她把吃的半碗饭往樵夫面前一搁,对和尚不理不睬,故意气他。樵夫端着碗,看着老婆有口难言,回头把饭送给和尚。和尚也不推辞,接过碗就吃,三扒两口便吃完了,碗一搁,倒在铺上呼呼地睡了。
第二天一早,妻子自己吃了饭,嘴一抹,锁上米柜,又叫樵夫去砍柴。这时候,和尚忽然爬起来,向樵夫喊着要饭吃。樵夫为难地摇摇头,不敢作声,只朝米桶上努了努嘴。米桶上挂着把黄灿灿的大铜锁。和尚朝米桶一指,铜锁自动打开。妻子本来正要出门,听得米桶盖“啪”在一声响,连忙收脚回头,一屁股坐在米桶上。
和尚心想:从都说这位樵夫的妻子厉害,果真不假。他指着樵夫说:“樵夫呀,你今于不必上山了,我带你到一个地方去砍柴。”说着,便从袈裟里摸出几支笔和几色颜料,用笔蘸着颜料在板壁上画起画来。他先画翠绿的竹子,鲜红的桃花,再画亭台楼阁。樵夫一看,这不就是前面的桃花源么。和尚最后一笔才画上洞门。洞门刚画上,“咔嚓”一声响,石门大开。樵夫清清楚楚看见洞里整整齐齐的田园,鳞次栉比的房舍。和尚一纵身,跳进了洞门里,然后回头向樵夫招手,直唤他快进去。樵夫把扁担一丢,纵身一跃,也进了洞门。妻子一见,满心欢喜,进了洞,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受不尽的富贵,也嚷着要进去。她刚踮起脚,又想到外面有帐没有收回来,于是就摇摇摆摆去收帐。收回了外面的帐,又想到家里还有丈夫卖柴的250文钱,桶里也还有些米。等到她去取那250文钱,扯开罗裙去倒桶里的米时,只听得背后“咔嚓”一声响,回头一看,洞门关上了。妻子气得双脚直跺,一下扒掉了围在腰前的罗裙,狠狠朝一边甩去,想不到罗裙一下挂到了板壁上。她气鼓鼓地坐下来,盯了板壁上的画一眼,只见白光一闪,画不见。她忙掀开罗裙找画,画清清楚楚地印在罗裙上,她气极了,把罗裙提到河里去洗。一江水给洗绿了,还是洗不掉,怄得她又把罗裙一甩,甩到了绿罗峰的岩壁上。裙子一接触岩壁,白光一闪,那幅画清清楚楚地印在峰壁上了。
这就是绿萝峰上为什么会出现一幅桃花源图的迷。这幅图与其说是和尚的杰作,不如说是樵夫勤劳善良的丰碑。既是丰碑,当然万古长存。
画是明快的,美丽的。明代诗人李辂曾吟诗叹曰:
沅江南下绿萝崖,水色山光紫翠开。
晴日轻风天似洗,芙蓉倒蘸碧螺杯。
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桃花源多少美丽动听的名字:桃源仙境、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如果从桃源县城乘车南行驶15公里,或乘船溯沅水而上,于“问津处”登陆,再“沿溪行”,便可一睹她的芳容。她就象一颗熠熠耀目的明珠,镶嵌在万山丛中;又象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以动人的笑颜迎接着游人宾客。
桃花源系一建筑群。它的范围,按《桃源县志》记载:“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所定山界:东西阔七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大江五里。障山在祠堂南四里,以山顶分水为界......”又据清嘉庆《桃源县志》所载:“桃源之山,西尽水溪,东逾桃花之溪,群山环拱,周围五十里,其首曰桃源洞山,一曰武陵之山......”唐宋年间,这里已被封建王朝重视。据有关资料记载: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曾规定桃花源一带“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护山林。”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诏隶二十户,免徭,以奉洒扫。”1959年月1月24日,桃花源被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在晋代以前,这里就以风景幽静,林壑优美而出名,那时叫做乌头村。自从东晋诗人陶渊明把这里的山光水色写进《桃花源记》以后,这里才正式以桃花源命名,从此,名声日隆,在诗人的笔下,桃花源的自然风光是美的:那萦回曲折、泠泠有声的桃花溪;那溪边鲜美的芳草,缤纷的落英,以及那“仿佛若有光”的古洞,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清秀明丽的画卷。诗人又根据自己的旨趣和抱负,把这古洞内的天地,幻想成“相命肄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在这里“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在这里,“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他给这里自然的风光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面纱,使这里的美显得更加隽永、更加深沉,给人以一种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诗人笔下的桃花源,就是这种外表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内在美(“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社会制度)浑然天成的统一体。正因为如此,她以自己所独有的这种“美”吸引了古今多少骚人墨客,招来了多少羽士高僧,也使许多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纷纷寄希望于这块仙境乐土。他们登寺观而缅古,入古洞而抒怀,或吟唱于高山,或赋诗于清流,留下了一篇篇动人华章,各自以生花的妙笔,为这里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色彩。在王维的笔下,这里是“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一幅美丽的图景。那盛开的桃花,如火如荼,似红云,似落霞,“坐”、“行”、“遥”、“近”,仅用四字构成了层次分明的画卷。韩愈称这里的“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蒸红霞”,多么鲜明的色彩。苏轼对这里的描写又与他们不同,他不学王维和韩愈用大红、着热色,仅用“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给人以一种舒淡的恬静的美。至于王安石,完全把这里写成一种神仙之境了,说桃花源中人“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宝枝为薪!”桃花源的自然风光是美的,陶渊明笔下的意境更是美的,再加上历代骚人墨客的吟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这里的风光,挖掘丰丰富的内涵,使得这里美不胜收了。
据嘉靖《常德府志》记载:“桃川宫,县西南二十八里,晋建。”可见自晋代始,这里就有了建筑,且建筑以“桃川”命名,足可想见与桃花源之间的密切关系。到了唐代,这里便形成了自沅水边至桃花山的巨大的建筑群。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召修桃花源五百仙人阁成,名望仙阁。宋徽宗政和一年(公元111年)。依桃源山势建梵寺,分上、中、下三宫,次年,钦赐“桃川万寿宫”宫名,形成颇具规模的建筑群,至元惠中时(公元1333--1368年)毁于战乱。明清两代,桃花源的建筑移至桃花山,以秦人洞侧之大士阁(今桃花观)为主体,时与时毁。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桃源知事余良栋重摹,雕刻“桃源佳致”碑,同时,还重修靖节祠,并沿山配置亭阁,按陶渊明桃花源诗命名。桃花源历经兴废,风景多变。解放前,古迹横遭破坏,景物荒芜殆尽,不少建筑因失修而倒塌。解放后,党和政府特别重视保护国家文物,几经修复,真是三十六洞,别有一天。
桃花源面朝碧澄清澈的沅水,背靠层峦挺秀的群山。这里,有芳草鲜美的“烂船洲”;有清澈明亮的“桃花溪”;有“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的桃林道;有“桑竹之属”的广袤桑园,有劲节高风,坚韧挺拔的万竿翠竹;有充满神话和传奇色彩的“秦人古洞”......古人游览桃花源景区的路线是:在桃源县城上船,溯沅水而上,再在问津处登陆。先游水府阁,后门洞、烂船洲,再溯桃花溪而上,可观赏空心杉,仰桃川宫,炼丹台、沦鼎池遗址,抵佳致碑。过佳致碑,进桃花源牌坊,跨穷林桥,穿二道门,便抵菊圃。方竹亭就在菊圃右上侧,亭边可遥望遇仙桥,在遇仙桥上小憩片刻,历石级而上,过水源亭、桃花潭,到秦人古洞。洞内可览豁然轩、千丘田、延至馆、高举阁、归鹤峰、摩顶松等风景与建筑。过摩顶松,顺坡势而下,可到渊明祠、桃花观、蹑风亭、玩月亭。穿桃花观山门,经集贤祠,右拐,沿寻契亭、既出亭,可从向路桥而出。
如今几经修葺、扩展,已将桃花源分成了桃仙岭、桃源山、桃花山和秦人材4个景区,景区面积由原来的不足半平方公里,扩大到近9平方公里。景点由原来的20余个,增加到70余个,这已非古桃花源可比拟了。
桃花源因《桃花源记》而得名,《桃花源记》因桃花源而生色。那么,陶渊明所描写的这处仙境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这又得从牛郎织女说起。
传说,牛郎和织女被王母娘娘用银河隔开以后,织女天天茶饭不思,既想丈夫,又想伢儿。夫妻俩分开在银河两旁边,一年只见得到一次面,不见面想得心疼。后来,织女想,家里有田有土,总比这样留在银河边受折磨强,还不如叫牛郎带着伢儿回去的好。
织女有个妹妹,叫七仙女。她很同情织女和牛郎的遭遇。她晓得了织女的心思后,对她说:“牛郎家里穷,回去还是一样过苦日子?”便帮她出了个主意,叫她织块衣食住行样样俱全的锦缎,让牛郎带回去,锦缎一落到人间,那就会随着锦缎的样儿变,样样齐备,这不就可以过上安稳日了了吗?织女感到这个主意好,她就日夜不停地纺起锦缎来了。她用青色丝线织成山岭,用赭色丝线织成土地,用蓝色丝线织成池水,用绿色丝线织成竹林。她织呀织呀,锦缎上出现了美景:蓝天、白云、明晃晃的太阳;天上鸟在飞,塘里鱼在游,猪羊满圈,鸡鸭成群,屋前屋后是一片红艳艳的桃花。可是她一边织一边想这块地方织得再好再富裕,有什么用啊,一旦被官府坏人发现了,还不是被他们白白霸占去?她就把这心事告诉了七仙女。七仙女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叫她用灰黑色丝丝织成一个通天的大山洞,把这些山啦,水啦,田啦,房屋啦,牲畜啦,一齐都安置到山洞里头,外面只留下一个窄窄的洞口再用青色丝线在洞口织了许多乱蓬蓬的藤条。这样,把这个洞口掩遮起来,谁也发现不了这个好地方了。她要赶在七月初七之前,把这块锦缎织出来,好让牛郎赶快带到人间去。
到了七月七日,织女果然织成了这块锦缎,心里高兴得就甭提了。她带着它去会牛郎的时候,心里“砰砰”跳,怕被看守的天兵看到了。她急急忙忙往银河边走,只见前面已经架起了鹊桥,心里一阵高兴。不料她刚刚踏上鹊桥,忽然听见头顶响起一阵哼哼的冷笑,抬头一看,王母娘娘正板着脸望着她呢。这一下,织女心就慌了。不好!锦缎掉下去了。那锦缎离了织女的手,就飘飘荡荡地往下降。飘呀,飘呀,飘过九重天,快飘到人间时候,顿时放射出闪闪金光,把大地照耀得通亮。王母娘娘原来并不注意,等到看见人间金光闪亮,这才发现有块飘飘荡荡往下降的锦缎,赶快派天兵天将去追回来。可是已经追不上了,锦缎已落到人间的大地上了。只听见“轰”的一声声响,地上放出一片红光,地面上出现了一个山洞。山洞的洞口上网着藤蔓,周围开着桃花;山洞里的那块地方,和锦缎上的图案一模一样,美极了。王母娘娘没有办法,她想,这仙境已经到了人间,收也收不回来了,但可不能让凡人进去呀。于是,她从架桥的喜鹊中选出两只派到人间,叫它们日夜看守着这块仙境,不许一个凡人进去,当然更不准牛郎到山洞里去。从此,喜鹊就一直守着洞口,叽叽喳喳的,人们还以为是个喜鹊巢呢。
在桃花源后门洞下游不远处的沅水之中,她的得名,与后唐武陵太守梁嵩有关。
梁嵩是广西浔州府南平县人。他幼时家境贫寒,唯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然勤奋好学,熟读兵书,专攻武艺,终学成一身非凡的本领。满师这一年,恰逢朝迁招收武科状元,梁嵩进京应试,一举夺魁,于是皇帝派他作了武陵太守。
梁嵩自小受苦,深知穷人谋生的艰难。做了武陵太守以后,他开粮仓,扩桑田,事事为老百姓着想,还不时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接济穷人,老百姓都很感激他,把他当作衣食主人,再生父母。他上任的第三年,武陵发生旱灾,加上蝗虫为害,真是赤地千里,满目荒凉,老百姓无法生存,都纷纷扶老携幼,逃往他乡。一时间,整个武陵,饿殍载道,哀鸿遍野。梁嵩目睹这种情景,心急如焚,亲自带人满郡满县去察看灾情,又挨家挨户进行劝说。回到府上,他心情沉重,夜不能寐,想到老百姓日后的生计,如刀剜肉。于是,他连夜向朝迁写了一本减郡赋的奏章。这一年,梁嵩又把大小官员分派下去,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帮助老百姓恢复生产,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仅仅一年时间,河道疏通了,河水引进了田畴;土地翻耕了,平地山岗都是绿油油的一片,百姓们都得以安居乐业。又过了一年,武陵处处都呈现出一种初步繁荣的景象,农村五谷飘香,六畜兴旺;城市百废俱兴,财源广茂,这中间包含着梁嵩惨淡的经营和辛勤的汗水!
老百姓生活安定了,日了富裕了,梁嵩这才想到自己一别数载的母亲。母亲的日了过得怎样呢?人到暮年又怎能不思念自己的亲生骨肉啊!梁嵩一心要把母亲接来武陵安度晚年,以尽孝心。哪想到刚刚作出决定,就收到一封十分火急的家书,书中道:母病重,急盼儿归。梁嵩再三思量,只得辞官去职回故里,以侍奉母亲直到天年。
起程这一天,梁嵩不惊动任何人,三星未落,媚月尚明,他早早起来乘了一匹白马,出武陵城往西北而得。那马似乎明白主人的心思,飞蹄扬鬃,只见两排树影倏倏地往后倾倒,梁嵩仍嫌马跑得太慢,不停地鞭打。
天色已明,晨曦初露,梁嵩已行至桃花源对面沅水边上的一座桥头。这时候只听得身后一阵阵呼唤,回头一看,原来是百姓闻讯赶来送他。看到这番情景,梁嵩只觉得心酸眼热。为了叫百姓早早返程,不要耽误了工夫,就远远地向人们挥手,拨过马头,飞起一鞭,两腿一夹,那白马飞快地冲下石桥,踏着波涛,从水面上削了过去,身后溅起一片迷迷茫茫的水雾。梁嵩到了沅水右岸,恰恰老百姓也赶到了沅水左岸,大声哭着喊道:“梁太守,你等一等,让我们送送你吧。”梁嵩心里很不好受,回头望了望对岸的父老乡亲,想给他们留下一点什么礼物作为永久的纪念,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东西。正在这时,他坐的那匹白马“咴咴”一声长叫。叫声将梁嵩提醒,他拍了拍马的脖子道:“白马呀,你跟了我这些年,我再不带你回去了,你就留在这里吧。”白马听懂了梁嵩的话,又“咴“地长叫了一声,伸出舌头亲切地舔着他的手。梁嵩从马上跳下来,又回来看了看对岸的百姓,这才换乘另一匹骏马往桃花源方向跑去。
白马听了梁嵩的话,转身往回去,从原路再渡沅水,但因来时跑得过猛,损了力,走到江中,再也没法渡过去,慢慢沉入水底了。
老百姓为了纪念梁嵩鞭马过江的情景,就在这里的麻枯石上凿了“拨马削涛”几个字。这几个字水洗不去,浪打不平,一直留在这里。梁嵩站着流过泪的那座桥,老百姓也给它取了名字,叫做思乡桥。
梁嵩的业绩,《桃源县志》上曾留下一段简略的记载:“梁嵩,广西浔州南平县人,后唐状元,武陵太守。奏减郡税。母病,归养,郡人追之,及渡,留所乘白马,因以名渡,志思也。”不少诗人曾临渡思之,不胜感慨。宋代高士就把他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把此地的风光写得维妙维肖:
层澜叠浪势轰雷,怒雨号风涌雪堆。
半夜四天云墨黑,恍疑白马闯江来。
如今行船至此,可以一览江水之胜。宽阔的江面,如茵的碧波,叫人心旷神怡。就在靠左岸那水流湍急的地方,透过江水,可以看见一匹骏马在扬蹄飞奔,鬃毛扬起在江水中飘飞,在碧波中抖动,与白花花的浪涛里在一起,因此,人们给这里赋予了诗一样的名字:白马雪涛。
白马雪涛为桃源八景之一。
桃源山景区 秦人村景区 桃仙岭 接龙桥 天下第一陵--炎帝陵 神农园 灵镜湖 罗哲烈士墓 桃源八景 湘山寺 荣泉书院 仙庚古庙 空灵岸 关王庙和吴王塔 神龙公园 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 大京风景区 婆仙岭 株洲电视塔 革命英雄纪念碑 石峰公园 十九人堆 炎帝广场 渔村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