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8 18:15
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却从事了一辈子的医生职业,绘画早期得力于石涛、黄宾虹等的笔墨,尤受黄的影响巨大。他秉承了黄宾虹的绘画思想,发扬光大完善了黄宾虹的绘画理论体系,学黄而不泥于黄,自出新意,是近些年来少有的学黄而能脱出黄的窠臼,自成一格的大家。
梁天柱先生,原名善玺,青岛平度人[1916--2001],祖居天柱山麓,因号天柱山民。
他幼年即入私塾读书习字,学习国学。十七岁时赴旅大学习西医学,1940年学成回青,与其弟梁玉栋合作组建了大成医院,并自任院长。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一位倍受大家尊重的西医大夫。绘画艺术
天柱先生住在潍县路的一个小阁楼上,阁楼的面积大约不足十平方米,内置一榻一案,中间围着一个岛城人最熟悉不过的蜂窝炉,其余的便是挂满四壁的画框了。噢,对了,先生还喂养了一对美丽的相思鸟,卿卿我我地偎在一起,不停地鸣叫着,为沉寂的阁楼平添了几分生气。楼梯很狭窄,也很陡峭,从一楼直至阁楼。假若不小心失足可是很危险的事情,又何况是年逾八旬的老翁呢。这如何能使人相信?如此简陋的斗室便是天柱先生的住所。
有客人来访,先生很是高兴,梁师母更是问长问短,寒暄不停。得知我曾随伏山先生学画,先生高声的喊道:“我们是好朋友,可惜天不假年啊。”我们忆起了往事,谈起伏山先生的去世,先生倍感惋惜,亦联想到了自己的病躯缠身与无奈,人生的百味涌上心头,或许是在你大病缠身的当头,你才能领悟生命的宝贵。正值《天柱画集》即将出版的时候,我翻阅着先期排出的小样,早被内中的画面吸引住了。先生的绘画既有中国画的神韵,又融入了西方油画的色彩观念,中西合璧,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与先生谈起了艺术,谈起国画的现状、流派、继承与创新。他不厌其烦的为我讲解、释惑,他对艺术的领悟,新颖的思想,睿智的语言,令我悟味画理,开启本心。“西方艺术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它的长处呢?”
窗外人语嘈杂,门前车水马龙,过客匆匆。俗说大隐隐于市,人生的要义原不在于欲的满足与炫弄,贵耐得住寂寞,守住定根,永葆一棵童心。小小的阁楼,天柱先生大部分作品构思于彼,完成于彼。山水长卷《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浓烈的色彩,质朴浑厚的笔墨,表现出诡秘神奇的画面,展示了先生独具的匠心。
围炉而坐,与先生谈禅,浑然不觉窗外的喧哗。凝视壁上丹青,惟觉微风拂面,万籁俱寂,如入如来佛地,早已将隆冬的严寒忘却了。壁墙上也挂有梁师母的画,竟与先生的画难分伯仲,毕竟是朝夕相处的夫妻。先生生活俭朴,茶食随意,他很偏爱乡下人的粗茶淡饭,用芥菜的叶子晒个半干,加以新泡的黄豆磨出的豆渣,放到火炉上煨成小豆腐,便是一餐美味。我曾约他到即墨来小住,可惜他的心脏病不允远途颠簸,顾念着他的身体,只是需要休养,也即作罢。
你可知晓生而不能相见的滋味吗?我最后一次见到先生是在贵州路其女儿的寓所,那时他的身体已极度虚弱,不时地要跑到氧气瓶前吸上几口,但精神尚好。你可知道他是一个慈善和蔼宽厚至极的老人,他对我讲着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艺术,谈到情浓处手臂不停的挥舞着,激动不已。
春雨霏霏,雨打芭蕉的时节,推窗远视,遥望那苍黛一色茫茫的夜空,我默默地祈祷他的病体能早日康复,可是这期盼却一天一天的渺茫了。
我再次去看他的时候,被子女告知身体不适,不能见客。这时,他的病情已不容他多见客人,不料这竟成了永诀,几年间我居然不得谋见先生一面。后来,从市内传来的消息云先生如何、如何,亦未置可否。昨日,惊悉先生已去的消息,不由得令我黯然神伤,呜呼,一代大师——天柱先生!
2001、06、20
国画名家梁天柱
中国画研究院特约画家梁天柱,2001年6月17日凌晨因病不幸在青岛病逝,享年86岁。
他在弥留之际,还嘱咐亲人:“ 我的事不要去麻烦别人。”梁先生带着他对未了事业的眷恋,走的是那么匆忙,又是那么安详。然而,他那“钢筋铁骨”铸造的奔腾“山水”,却永远留芳在中国画坛。
惊悉梁天柱病逝,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代表全院同仁发来唁电深表哀悼,并对特约画家梁天柱先生凭着刻苦自学,创造出自己面貌,为当代中国画坛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从的是医 爱的是画梁天柱先生原名梁善玺,1916年农历正月初六出生在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乡梁家庄子,附近有座远近闻名的天柱山,山富佳石,历代刻石甚多,最赋盛名的莫过于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在山之阳书镌郑文公碑,此碑结字宽博,笔力雄强,为海内外学书者所推崇。住在天柱山下且从小酷爱画画的梁善玺,对这座名山独有情钟,他自号天柱山民,后以号行,梁天柱是也。 他少年上私塾时就迷上画画,农村的落后与闭塞挡不住他对画画的渴求,每逢过年过节乡下随处可见卖年画的,眼见那红脸的关公,竖眉的张飞,持杖的寿星,白胖的娃娃,真让梁天柱大饱眼福,也是最开心的日子,他往往跟着卖画人走街串巷,偶得一张年画,就参照着画个不停。久而久之,画啥像啥,他的作品还上了一些街坊邻居过年过节的小红灯笼。青岛熟悉梁天柱的人都称他“梁大夫”,这是因为他出身医师世家,而且从医40年之久。梁天柱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六。年轻时下关东,赴大连,干过医院的学徒工、外科见习生。1940梁天柱从大连返回青岛,并考取医师,与双胞胎五兄梁玉楝合作在青岛市平度路创办“大安医院”并任院长。在1957年他42岁时,调入青岛市市北区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直到1977年退休为止。 天柱先生一生行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然而,情之所钟,心之所驰,生之所好,身之所乐,尽在笔墨丹青之中。抗日战争时期,一批画家避乱青岛,梁天柱在行医的同时,考入画家宫本汀创办的青岛市第一所美术学校--- -青岛市业余美术学校,学习中国画3年,打开了他业余美术创作的路子。后在友人介绍下结识了青岛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孙国枫先生,并拜孙先生为师,在其指导下对中国山水画、花鸟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学习。 后来有人发现梁天柱的山水画有些像黄宾虹,他又从朋友处借来黄宾虹画集反复研读,被黄宾虹先生惊天动魄的山水画所激励,把他带入了新的境界。同时,还对王蒙、髡残、石涛、龚贤等古代名家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开始注重笔墨技巧。这就使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爱纯粹无滓,每操笔必深情赴之。他有两件传奇事,足以明证。 第一件传奇是,梁先生在小小处方笺上练绝活。他当医生40年来,凡上夜班时没人看病,就在处方笺或化验单上反复构图,画个不停,几十年持之以恒从来没有间断过。每天最少要画几十张,后来生病住院,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也是笔耕不辍,居然画了数十本速写。有人问他一生画掉大约多少处方笺,他认真地回答道,怕有几万张吧。他生前作画,大至数十米的巨幛,小至半尺的册页,从不打稿,也不愿画重复的画,提笔就上,直接以焦墨画墨稿,不修不补,一笔贯底,一气呵成,这与他在数万张小小的处方笺上练出的绝活不无关系。 第二件传奇是,梁先生在一处阁楼陋室创作数千幅水墨画。他曾在青岛潍县路大杂院一处14平方米的小阁楼居住作画一二十年,爬上去要经过摇摇晃晃的、狭窄的木楼梯,房顶是斜坡式的,最矮处人无法直起身子。在这小小天地里,梁先生既作卧室,又作会客室,还作画室,即使这里夏天常常停水,每隔个把月要请人换煤气,他也无怨无侮,精神上很富有,很充实,心无二念地全身心扑在艺术上。他黎明即起,把自已睡觉的地方支起一块大面板,痴情挥毫作画,任凭山水纵横。那数以千计的水墨画,记载了梁老的喜怒哀乐。自学成家 大器晚成天柱先生完全是自学成家。不知是受名家启迪,还是秉性即高,他所热爱的画家,近有黄宾虹,远有石涛、石溪、王蒙,都是造诣极高、曲高和寡的大师。尤其对黄宾虹,他推崇有加,曾节衣缩食不惜以重金搜求黄宾虹真迹,为的是仔细研读体味黄宾虹用笔用墨和敷色的技法,尤其是黄宾虹千锤百炼绕指柔的笔墨功力,对于一个操了几十年手术刀的外科大夫,自然特别心领神会。 天柱先生认为大匠予人以规矩,但欲成方圆,还须自己到生活中去,以造化为宗师。因此每遇节假,他就深入崂山。有人说崂山道上每块石头都认得他。他画上大量使用的赭石和土黄,就是用崂山背回来的石块研磨成的。同买的颜料相比,格外沉着浑厚,仍秉赋着大地原初的气质。早期,他的山水画颇得黄宾虹艺术之精妙,可是他不满足于继承一家一派之长,也不愿在传统文人画中讨生活。他立志走改革之路,从而形成了似黄宾虹,非黄宾虹,独具一格的山水风采。 1977年7月,梁先生在办理退休手续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简装下了江南。他七下江南,遍访黄宾虹的弟子,并饱游名山大川。1980年春天,65岁的梁先生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敦煌之行。面对壮丽万千的石窟壁画,梁先生热泪盈眶。他的赤诚感动了一位姓常的所长,特意为这位“大夫画家”批了个条子:“满足他的一切要求,配一个好讲解员。”于是,梁天柱大喜过望,一窟一画观瞻,整整看了两天。 那五代的大开大阖,隋唐的汪洋恣肆,宋的弥天舞蹈厖梁先生的内心深处发生着裂帛似的变化。他在宝窟发一宏愿:“一定要把敦煌壁画辉煌的色彩和火焰般流动的线条纳入中国山水画,把宗教绘画的神秘、圣洁、热情引入山水画。” 敦煌之行归来,使梁先生找到了艺术的内核,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画风大变,出黄入唐,将敦煌艺术的节奏、韵律、色彩运用到山水画创作中,融水墨重彩于一炉,线如钢筋铁骨,形成了大气磅礴、浑厚拙朴的个人风格。 这里引用一节著名艺术理论家王鲁湘的话:“天柱先生舍弃宋以来过于琐细的皴法,把明清以来尤其是吴昌硕、齐百石大写意花鸟画中如枯藤屈铁的粗犷骨线大胆引入山水画,强化骨线中焦墨和浓墨的比重,以狂籀笔意画出山石结构。可以说,中国画史上还没有谁用这么坚强粗犷的笔墨来搭建山水画的钢筋铁骨。有了这么一副‘野蛮’的身板,什么狂野的颜色也能镇得住。然后开始把石青石绿朱砂乃至铁锈红大板块地铺将上去,但又不是死涂,而是在骨线之间沽泼地跳宕着,根据感觉和画面关系,不时地有意无意地抛下一些空档,这就使石色容易发僵的毛病大为改观,明丽动人厖我认为,天柱先生此一创造性的探索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不可估量。” 1989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发行了《梁天柱画集》,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梁天柱的《江山不倦登临眼》、《日蚀》、《玄之又玄》等不假华藻、大气磅礴的画作问世,使中国画界为之一震。1991年5月27日,中国画研究院破格聘请梁天柱先生为该院第一个特约画家,并举行受聘仪式,刘勃舒院长将聘书郑重地送到梁天柱手中,梁天柱的《泰山之高抔土不弃》一画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梁天柱山水画的影响力得到了承认。 盛名之下,他牢记受聘仪式后刘勃舒院长一句语重心长的赠言:“你有这个证书就够了,要集中精力画画。” 在潜心创作两年半之后的1993年11月3日上午,首都近百名画家、美术理论家云集在中国画研究院,参加由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举办的青岛市著名画家“梁天柱山水画展”及“梁天柱山水画理论研讨会”。 我国著名理论家、全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邵大箴先生激动地说:“把这些作品挂在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或者挂在法国罗浮尔宫,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大师级的精作。”艺术大师张仃先生看过梁天柱画展,感慨地说:“江西黄秋园、四川陈子庄都不为人所知,默默无闻画了一辈子画,最后终于被社会承认为中国山水画大师。梁天柱先生也是这样,他的职业是医生,动手术的,但他最热爱的是绘画,他今天展出的作品我看了很激动,梁先生画画很投入,在山水画上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甘于寂寞。梁天柱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继黄秋园、陈之庄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称赞道:“梁先生的画有大家气质,画的构图千变万化,即使是小画,也有大空间,大容量,耐看。可染先生说一幅画挂在墙上可以看三天,这幅画就算成功了。梁先生的画是挂得住三天的。” 次日,在病榻上的梁先生得知他的画展轰动京华的消息后,默坐了好久,他想借助沉默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泪水还是缓慢地流过脸庞。晚年画作 老辣豪放梁天柱先生在名利上保持淡泊心态,在生活上坚信亲情与知足者常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是童心思维,而在艺术追求上却永不满足,永不止步。 纵观梁先生一生的画作,更加豪放、更加老辣的还是从1991年到2001年上半年这晚年十年间的作品。 这期间梁天柱身体多病,经常犯心绞痛和胃病,他深居简出,谢绝应酬,只要身体稍好一点,他总是笔不离手的作画。在幸勤劳作的同时,他也静思了自己以前绘画上的不足,大多数作品更加豪放、老辣,而且比以前更加严谨。 他从两方面着手求变求新:加强线的表现能力和注意色彩的运用,不断探索绘画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画得那样随意自由而又合乎法度,画得那样有传统精神而又有生活气息,笔墨又是那样苍劲雄健而又浑厚华滋,他的画风不仅自成一体而且有很高的美学品格,耐人寻味,是真情实感的奔放。从而使自己的创造达到更新的境界,更有力度和更有艺术感染力,受到海内外水墨画界的更加关注。 看梁先生的画作是一种艺术与情感的享受,是一种充满活力与追求的感召。那泼彩泼墨画作空档处不 时裸露有钢筋铁骨,既保持了笔墨的韵味,又显出一种结构美和力度感,同时其单纯的黑白,又对色彩形 成一种分隔和连接的双重作用,就象乐曲中的休止符的功能一样。最后,趁色彩未干,再以不同墨色的淡 墨在需要深厚晦重一些的地方象急雨击滩似地点厾一气,墨色互破,浑厚华滋,线条和色彩都因此而去掉了许多燥气和火气,添加了几分蕴藉和朦胧。这样,一幅又有笔又有墨又有色的水墨大写意的泼彩泼墨山水画就完成了。 2000年上半年,梁天柱85岁时画了一幅三尺半的泼彩泼墨、青山绿水《峰回路转》,气势夺人,笔走龙蛇,墨气四射,山随笔转,水向墨流,含浑不尽,达到了炉火饨青的境界。 2001年5月梁天柱住进医院,在他病逝的前三天,女儿推着轮椅带梁先生到医院前的小花园逛逛。他热爱生活,讨厌假东西,最不喜欢假花,他自己摘了一朵石竹花和苦菜花,一只手牢牢地拿着一朵小野花,像儿童一样高兴。 他对女儿女婿说:“我就这样完了吗?我就再也不能画画了吗?让我再能多活两年,我还能画出好多画”,他还说:“98年住院抢救后老天爷不让我走,我出院后还要画画”。 平时让梁先生开心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和女儿、外甥掰手腕。6月16日晚上七八点钟,也就是梁先生病逝的前五六个小时,他还与小女儿掰手腕,女儿让着他,他赢了,梁先生高兴得像个孩子,不住地说:“我还能掰过你” 。 在他去逝的前3个多小时,他还让女儿将他扶起,用签字笔颤抖地在一本信纸上,给女儿画了一只大公鸡,这是他最后的一幅作品,心里想着画大公鸡,但脑子里还是装着山水,结果画了一幅山水式的大公鸡,看上去似鸡非鸡、似山非山,更富有韵味,更让人过目不忘。 新华社2001年9月12日
梁天柱(1919正月初六~2001/6/17)山东青岛平度市大泽山梁家庄子出生,因喜天柱山摩崖石刻,故自号“天柱山民”,更以“梁天柱”为其画名。
梁先生本为西医,出身医生世家,少年上私塾时就迷上画画,1940年与五兄梁玉楝合作在青岛平度路创办“大安医院”并任院长。1957年他42岁时调入青岛市北区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梁大夫一生行医,医德高尚。然,情之所钟,心之所弛,生之所好,身之所乐,尽在笔墨丹青之中。 早年纸张匮乏,他爱在处方笺上作画,方寸之间见天地,虽屡受批评,仍不改嗜好,后竟成大器。在处方笺上练出绝活,几十年笔耕不辍,梁大夫曾笑言用掉了几万张处方,因此后来提笔就上,从不打稿,从不重复,直接以焦墨画墨稿,不修不补,一笔贯底,一气呵成,梁天柱的画风大气磅礴,钢筋铁骨,浑厚拙朴,尤喜用褚石土黄石绿石青朱砂铁锈红深蓝褐色层层晕染,山水氤氲,高山流水知深蕴。
60岁始正式作画,80岁扬名天下,开创“梁家山水”独特一派。师承石涛、石溪、王蒙、黄宾虹等名家,他的山水画颇得黄宾虹艺术之精妙,却立志改革,形成了似黄宾虹,非黄宾虹的独特个人风格。 学诗于岛城名家王苍门下,画艺常请教于孙国枫、张朋等学者。 退休后的第2天,即离青外出,在两年的时间里,两度北上、七次南游,更以古稀之年西访敦煌,嗣后画风大变。
1980年春天,65岁的梁先生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开始向往以久的敦煌之行,飞天石窟壁画令梁先生激动地泪如雨下,他深受启发,认真学习,专心研磨,竟逗留半年有余,影响了他一生的绘画。那五代的大开大阖,隋唐的汪洋恣肆,宋的弥天舞蹈庞,使梁先生的内心深处发生了裂帛似的变化,他在宝窟发下宏愿:“一定要把敦煌辉煌的色彩和火焰般流动的线条纳入中国山水画,把宗教绘画的神秘,圣洁,热情引入中国山水画。”敦煌之行归来,从此开始了新的探索,他的画风大变,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出黄入唐,融水墨重彩于一炉,将敦煌艺术节奏,韵律,色彩都融入了山水创作中。
1989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梁天柱画集》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1990年《江南》等13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建馆以来一次性收藏作品最多的画家。
1991年5月27日被破格聘请为中国画研究院第一位特约画家。
1993年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等在北京联合举办的“梁天柱山水画展”轰动美术界。被当代艺术大师张仃推为“继中国山水画家黄秋园、陈子庄之后,中国画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著名艺术评论家王鲁湘认为“天柱先生舍弃宋以来过于琐碎的皴法,把明清以来尤其是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中如枯藤屈铁的粗犷骨线大胆引入山水画,强化骨线中焦墨和浓墨的比重,以狂籀笔意画出山石结构,可以说,中国画史上还没有谁用过这么坚强,粗犷的笔墨来搭建中国画的钢筋铁骨。”
他的作品良多,世人争先收藏把玩,视若珍宝。 天柱老人一生耿直,豁达开朗,性情温和,淡泊名利。晚年以作画为最高快乐,辛勤耕耘一辈子,甘于寂寞,虽清茶淡饭不以为意,好音律,散淡人生,不为烦情俗事所累,童心处世,洒脱无忧。追忆往昔,音容尤在,他高贵的品格,传世的佳作留给后人无比珍贵的遗产。
父亲的画属于大家 已故画家梁天柱子女昨向市博物馆捐画
“今天是父亲节,也是我父亲去世两周年的祭日。我们遵从他老人家的遗愿,将他生前的作品捐献出来,以达成他老人家的心愿。”昨天上午,已故画家梁天柱的女儿梁菱娟、女婿梁平代表梁老的5个子女,将《饱将两耳听秋风》、《雪村》等10幅山水画交到了市博物馆馆长黄耀华的手中。
梁女士说,其父生前曾多次表达向国家捐画的意愿。他们此次捐献的10幅作品,是从父亲最后八年间创作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一来为完成父亲的遗愿,二来希望能带动岛城其他一些艺术家的子女,也将先辈们留下的珍贵作品捐献出来,让这些精神、文化财富永留人间,发扬光大。“艺术不是私有财产,它应该属于整个国家。”梁女士深情地说。
黄耀华馆长表示,梁女士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捐画,独具寓意。博物馆承诺将认真收藏、保护这些艺术珍品,并会在适当的机会向更多的观众展示。博物馆同时特聘梁菱娟女士、梁平先生为“博物馆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