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生命里的光

更新时间:2023-10-07 08:55

《梦想是生命里的光》是舒辉波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集,首次出版于2016年8月。

内容简介

该书关注的是一群有着特殊成长背景的孩子:他们或是留守儿童,或曾遭遇家庭变故,或是自身有残疾……他们的成长比一般孩子更加艰辛。“10年前”,该书作者曾对他们当时的境况有过深入的采访;“10年后”,作者跟踪采访,讲述10年来这样一群特殊孩子的成长,描摹这些普通人在梦想的照耀下,奋力前行的传奇。一个孩子一个故事,各自成章。作家的亲历性和每一个被采访者的全情投入为该书带来不一样的现场感。

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非虚构儿童文学作品《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记录了一群特殊孩子10年的成长经历。该书为写作的作者舒辉波做了扎实的采访,费尽周折找寻10年前采访过的孩子,走进了生活的深处,拂去了生活表皮的尘埃与繁华,通过艰苦的采访,看到了人们往往难以看到的某些真相。

它首先是一本直面人生的书。这一方面是说书里面的人物是直面人生的,另一方面是说作者直面这些人物,所以是双重的直面。该书没有掩饰、淡化,真实地写出了某些少年(不能说是所有)囿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所处的非常困顿的局面,他们承受了很大的苦难,但他们的经历中也显示了人生的某种复杂性。这些故事不亚于成人文学,比传奇还要传奇。然而,故事虽然写的是苦难,却是基于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昂扬向上的力量。正如刘绪源在该书序中所写:“他诉说的重心,并不是苦难、疾病和死亡的渲染,他要写的是少年的精神成长,是他们对这一切的抗争,是他们幼小的身上所体现的人性之美,是对这种美的发掘、赞叹和张扬——他只是在这样的描写中,不回避人生本有的沉重、丑陋与黑暗罢了。”这部作品是切实的、积极的、昂扬的,也是向上的。它既很沉重,但是同时也让人们感到一种朝气、一种喜悦、一种向上的精神和一种担当的勇气。

儿童文学容易走向浅表化,当然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也写了成长的烦恼,但是好像还没有触及到一种非常沉重的、不为一般人所知的那种“成长的困境”。舒辉波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写出了艰难中的奋争,这对儿童文学来说是一种促进。所以,直面苦难,让该书与一般儿童文学有了不同,它的出现让儿童文学变得更有深度和分量。

其次,该书所呈现的“时间”也让人关注。10年的时间,中国的变化巨大,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从少年成长为成人的10年,变化更是天翻地覆,这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通过两次采访、两次“在现场”的经历,舒辉波捕捉并呈现了一群特殊孩子的成长变化。10年会改变很多,比如该书中的主人公徐涛。徐涛从一个“学渣”到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他的经历本身就提供给人们大量的社会信息。比如说徐涛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零工,从打扫十几个教室到后来当保安、做工地小工等,他的每一分钟都很紧张,都很宝贵,要从一个岗位马上转到另一个岗位,他的生活费挣得太不容易,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这种情况不能说是底层少年的普遍生存现状,但确实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生活过来的,这是现实的真相。徐涛还要面对一个酗酒的父亲、一个多病的母亲、一个自暴自弃的哥哥、一个随波逐流的弟弟……他就这样从一个残破的家庭中走了出来,读研究生,乐观自信地生活,性格充满了阳光。徐涛的命运和经历本身就涵盖了很多东西。他干活干了这么多,承受了这么多重担,大年夜就吃一个冷面包,一个人过,没有任何人理他……这种经历一般人可能不能理解。这样的书写是远远大于儿童文学的一般表达的,说它是儿童文学也好,成人文学也好,都有,也都是,因为它本身的社会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可以说,像他这样的贫困家庭少年的奋斗,创造了奇迹,其实,他本身也是一个奇迹。

10年的落差,体现在个体成长的变化上,这样的跟踪采访,让该书的书写具有了难度、广度和深度,既使文本内涵丰富,也增添了书写和阅读的张力。

从该书的写作、表达和呈现来看,作者对10年成长历程中“成长”本身之外的很多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是有思考的,对于苦难和困境的表达是有技巧的,对于“成长”中的人是有深情的。生活比小说更精彩,书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曲折动人,有些甚至不可思议。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局限在写外在的或耸人听闻的“故事”层面,而是立足于写人、写情,而且写到了心灵深处。一般的写作者要写这样的事情,采访采访、辛苦辛苦是能写出来的,但是能写得这么动情,对每个人物都理解得这么深,这是不容易的。看得出来,舒辉波和被采写的对象之间有一种很强烈的心灵沟通,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作品的突出特点。作者所写的不仅仅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本身有多大的社会意义、多大的震撼力,这只是作者要表现的一方面,作品主要表现的还是“有情”。比如《妈妈至今仍是我的泪点》这篇写得很深,不亚于某些优秀成人中篇小说的含量。故事中吴懿发出的声音是:“我希望我是一个男孩。”吴懿说出这句话也是爱恨交织,她恨妈妈为什么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这么爱我,但是你还是离开了我,你总盼着我一天一天地长大,我长大了,你却走了”;同时她又把母亲称为是“在心里把我排在第一位的人”,写出了巨大而深刻的母爱。书中塑造了好几个成人形象,包括这一篇中母亲的形象以及徐涛父亲的形象都很有意思。徐涛的父亲写得也很好,包括雨燕姑妈的形象、自闭症孩子的母亲等,这些形象的刻画都不亚于对小主人公们的描写。用心灵发现心灵,用心灵温暖心灵,这是该书的动人之处。舒辉波是用心灵感受写作的人,可以说,这样的书写也是对孩子们心灵的援助。

舒辉波的文笔内敛,较有控制力。他追求内在的东西,重在揭示人物内心,写作不轻飘。比如作者写吴懿始终是笑着的,但是眼泪经常在眼眶打转。特别是最后一笔——这是任何人都没想到的——这个孩子只有一只眼睛。这一笔很具有震撼力:吴懿身处这样的处境,还笑着追寻梦想,乐观精彩地活着。文中很多细节感人,比如写到她经常在江边一坐就是一天,也不知道饿。该书的厚重和成熟完全可以让人忘记它是“儿童文学”。

此外,该书还有社会学的价值。贫困生、自闭症、单亲家庭、肝病世家等,这些在人们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着的人和事,儿童文学不应该遗忘,舒辉波的这部作品帮助人们记住了他们,他们是人们了解中国社会全貌所需要的。

总体上看,该书有直面人生的精神,它不回避也不粉饰成长的艰难、社会的复杂;同时它又是节制的,饱含深情的,这都是优秀儿童文学所特有的品质。

作品影响

2017年8月4日,《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获得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报告文学)。

2017年11月16日,《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获得2017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作品奖年度图书(文字)奖。

2017年3月24日上午,“倡扬少儿纪实文学,拓展现实题材写作——《梦想是生命里的光》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会议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主办。

作品评价

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授奖辞:“舒辉波的报告文学《梦想是生命里的光》,痛切、凝重,那些被照亮的孩子们,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我们对每一个孩子的幸福和梦想负有共同的责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这是体现了舒辉波挑战自我的潜心之作,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梦想是生命里的光》关注孩子沉重的成长历程,去寻找孩子十年时光里的巨变,这源于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对孩子的关切。纪实文学本身是对作者体能和智能的考量,远远会超过虚构性文学,而舒辉波能迎接这个艰苦挑战,用生动鲜明的文学叙述出来,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他作为小说家华丽转型后的一部代表作。”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庄正华:“舒辉波的这部作品,因作品里的人物、故事鲜活生以及作者独特的经历,让读者阅读时感到那种震撼力和感染力。这本书虽为儿童文学,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可能也会有不同的阅读体会。”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评论家雷达:“《梦想是生命里的光》是一部直面人生的书,没有掩饰和淡化,展现了人生的复杂。这种直面是双层性的,不仅书里面的人物是直面人生的,而且舒辉波作为作者还直面这些人物。正是这部作品的出现,让中国儿童文学变得更有深度。舒辉波的贡献在于走进了生活的深处,通过艰苦的采访,看到了人们难以看到的某些真相。十年时光的关照,加大了文本的张力和深度,也让作品人物的命运内涵更加丰富。这本书不只是写一些外在的事情,而且是立足于写人、写情,探询内心深处,‘心灵发现心灵,心灵温暖心灵’,舒辉波是用心灵感受写作的人,这样的写作是对孩子心灵的援助。”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原主席海飞:“这部作品是新闻真实和文学真实的一种结合,是文学的大爱,关注最底层儿童的艰难成长、苦难成长,更难得的是,这部作品是优秀出版社、优秀的编辑与作者的长期的互动,最后共同推动创作出来的。”

文学评论家肖复兴:“舒辉波这部作品中,‘作者书写的这些时间长河中成长的孩子的命运都是不幸的,这便和当前的一些甜蜜蜜、闹腾腾的儿童文学拉开了距离’,并且通过十年的时间度长度,‘写出一个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变化’,从而克服了人物单一化、平面化。作者第一人称的书写和被采访者的叙述交织在一起,无疑会增添文章的亲切感和在场感,但也是遗憾之处,而孩子在十年中的成长历程书写较为薄弱,尤其是有些细节的处理比较文学化,而欠一些质感的支撑。”

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委员会会长张之路:“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和命运,对于那些口号式、空洞的作品是一种刺激和反驳。舒辉波这部作品,有文学、有思想,而且作品的结构巧妙。这一方面是作者的幸运,另一方面是编辑的不懈努力。”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舒辉波这次写的这些孩子辛酸和艰难成长的经历是一种纪实的方式,这个路径一下子把儿童文学和我们的生活渠道打通了,使人们可以看到,我们这种儿童文学是从生活当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成人设计的儿童文学;不是我们成人给孩子画了一个框框,让孩子在框框里跳舞,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发展、成长。书中有一些书写,可能因为采访的难度,还是多了一些作家主观夹带的成分。”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人徐德霞:“我认为它也是一个非常有力量、有温度、有光、有大爱的一本书。还有一点,我觉得它是让人能够从中品出人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舒辉波写出了生活的苦难与复杂性,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像徐涛一样逆行生长,从而使作品更为真实。而作品中有些诗意文笔影响了部分篇章本真的力度,则是稍微遗憾之处。”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海栖:“舒辉波的这部作品是一部有难度的写作,现在为儿童写作的作品非常多,但是纪实题材比较缺乏,这是这本书的价值意义所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胡德才:“这是一部直面现实的儿童读物,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而在艺术上,做到了新闻纪实的真实性和文学叙事艺术性的结合。”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这本书是一部成长题材的好作品,它有现实主义深情的关照,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并通过作者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是‘极其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文艺报》评论部主任刘颋:“舒辉波可以说是把这样一个题材的书写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书写苦难是为了超越苦难,超越苦难的力量来源于生命本身的力量。生命本身向前的不屈的力量,是一种生命生长的力量。这种书写的探索,尤其是对于今天的儿童文学,怎么表现苦难,写苦难是为了什么?写苦难的意义在哪里?应该是给出了一种比较好的回答。”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舒辉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作协签约作家。2006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在《佛山文艺》《芳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出版有作品《剪刀·石头·布》《十七岁,花要开》《小时候的爱情》《飞跃天使街》《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等作品。曾获得《儿童文学》第五届、第八届擂台赛金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第二十五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2014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