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蝗

更新时间:2023-07-20 13:12

棉蝗(学名:Chondracris rosea)是蝗科、棉蝗属昆虫,体色鲜绿带黄,触角丝状,前胸背极中隆线凸起,淡黄色,前翅长桨状,背面青绿色。后翅扇状,中部与基部淡紫红色。前足最短,中足略长,基节和腿节均绿色,胫节和附节呈淡紫色,后足腿节特别发达,青绿色,胫节细长,淡紫红色,其外向具两列刺;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初产时黄色,数日后变为褐色,跳蝻6龄,体淡绿色。随着虫龄增长,翅芽及触角也增长。

形态特征

成虫:雄成虫体长48-56毫米,雌成虫体长56-81毫米。体色鲜绿带黄,触角丝状,前胸背极中隆线凸起,淡黄色,两侧各具3条横沟。前翅长桨状,背面青绿色。后翅扇状,中部与基部淡紫红色。前足最短,中足略长,基节和腿节均绿色,胫节和附节呈淡紫色,后足腿节特别发达,青绿色,胫节细长,淡紫红色,其外向具两列刺。

卵期: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初产时黄色,数日后变为褐色,表面有网状浅刻纹。卵粒长达5.1-7毫米,宽1.8-2毫米,卵粒不规则地堆积于长圆柱状的卵块下半部,其上半部为乳白色泡状覆盖物。

跳蝻:跳蝻6龄,极少数雌性7龄。体淡绿色。随着虫龄增长,翅芽及触角也增长。体前胸背板的中隆线甚高,3条横沟明显,且都割断中隆线。

生活习性

成虫通常选择沙壤土幼林地,萌芽条较多、阳光充足的疏林地,与林中空地交接的林缘产卵。而土壤颗粒太细、质地黏重、通透性差的黏土或砖红壤土,不适于棉蝗产卵,因而这种贫瘠的土地极少发生蝗灾。营林集约度不高、幼林阶段、林中空地杂草多、疏残林、管理不善的萌芽林及林缘,是棉蝗发生成灾的主要场所。跳蝻食量较小,成虫食量大,无明显的群聚迁飞危害习性。

分布范围

棉蝗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马鲁古群岛)、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越南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安徽、广东、广西、海南、黑龙江、湖北、吉林、辽宁、山东、四川、云南、香港和台湾等地。

繁殖方式

棉蝗每年发生1代,其卵块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孵化为跳蝻,6-7月陆续羽化为成虫,7-10月交尾产卵。成虫交尾高峰期为7-8月,成虫寿命为35-45天。产卵高峰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时用产卵瓣掘土成穴,穴深70-100毫米,将腹部完全插入土中完成产卵,每只雌性一次生产卵1-2块。成虫至10月下旬死亡。

物种危害

棉蝗主要为害桉树、其他林果木、农作物及杂草等。成虫、若虫取食叶片,啃食嫩枝树皮,被害严重者叶片被吃光,仅留叶柄或主脉,状如火烧;或主干枯死,影响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

保护天敌:棉蝗的天敌主要有线虫芫菁幼虫、螳螂、鸟类、蠼螋麻蝇、单枝虫霉菌等,天敌对害虫有一定控制作用,应加强保护和科学的利用。

预防测报:对蝗灾的发生加强测报,重点是产卵集中的场所和低龄蝗蝻发生期,以指导防治。

防治方法:①开垦林地周边荒地,消灭滋生地;人工挖卵及捕灭跳蝻。②抓紧在虫源地、蝗蝻第2龄群聚活动未上树前进行防治,可喷施50%辛硫磷乳油、90%敌百虫晶体等1000倍液,或喷施25%灭幼脲工号悬浮剂1000-1500倍液等,或用5%的敌百虫粉剂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